黃開欣
(岑溪市人民醫院,廣西 岑溪,543200)
嬰幼兒高壓氧治療以最大限度減少腦損傷,在臨床中被廣泛使用,現已成為治療膽紅素腦病、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窒息以及早產兒腦損傷恢復期等常見的重要康復手段[1-2]。因嬰兒高壓氧治療時特殊環境與治療對象,給治療與護理增加了一定難度,治療中存在著不安全因素[3]。為保障患兒順利治療給予其整體護理,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文章納入2020 年1 月至2021 年3 月36 例高壓氧治療的嬰兒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研究,對照組男性9 例,女性9 例,1 個月~8 個月,平均(4.50±1.22)月,缺氧缺血性腦病6 例,新生兒窒息4 例,新生兒黃疸8 例;實驗組男性8例,女性10 例,1 個月~8 個月,平均(4.53±1.18)月,缺氧缺血性腦病5 例,新生兒窒息5 例,新生兒黃疸8 例;所納入兩組高壓氧治療的嬰兒一般資料并無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幫助患兒建立呼吸,即刺激其觸覺,使其恢復自主呼吸,之后幫助其保持自主呼吸狀態,即對患兒實行胸外按摩,或是通過藥物治療方式,使患兒保持較好自主呼吸狀態。實驗組實施整體護理,(1)入艙前,向家屬宣教高壓氧治療目的、方式、注意事項以及講解其原理、適應癥和禁忌癥等,首次高壓氧需做耳部檢檢查,<6 個月、早產兒以及體質量的患兒需做眼底檢查,了解其眼、耳是否具有做高壓氧禁忌癥。治療前和家屬溝通好,消除其恐懼心理,告知高壓氧治療的安全可行的。(2)入艙裝備,①告知家長在疾病穩定期才可進行治療,例如,感染、出血、發熱、嘔吐以及抽搐等不適情況下不可進行治療。②進艙前禁食,嬰兒0.5~1h,易哭易嘔吐者適當將禁食時間延長,防止進艙后因哭鬧、壓力等原因引起嘔吐造成窒息。③檢測患兒身上是否具有鼻飼管、留置針和導尿管等管道,處置得當后入艙,并且進艙時不可攜帶任何玩具。(3)出艙后,①給予患者精神與肉體的安慰、撫摸以及親昵等,使其得到充分母愛的補償。②因某些患兒在艙內哭鬧嚴重,出汗多,出艙后使用毛巾包裹患兒,擦干其汗液、更換汗濕的衣物。③給予患兒喝奶、喝水,以補充體液需要。(4)操艙人員準備,①提前做好一切檢查和準備工作,將室溫調節在適宜范圍內,窗口可不必完全密封,適量通風。②患兒進艙時,安撫患兒,輕放在鋪好的氧艙上,注意約束帶控制患兒肢體,防止抓傷、擦傷、碰傷和意外事件發生。送艙時動作輕柔,防止響聲過大負患兒造成恐懼心理。
1.3 觀察指標對患兒臨床效果以及預后情況對比。(1)依據臨床療效標準,經治療后,患兒癥狀均消失,意識清晰,心率和呼吸均正常,持有神經反射基本達到正常標準;即為顯效;有效則為經治療后癥狀有所緩解,并且心率和呼吸較為穩定,持有神經反射基本好轉;無效指上述情況均為達到,且具有加重現象。(2)預后情況,優:為神經行為測定評分>35 分,且患兒生活質量較好,腦損傷恢復也較好;良為神經行為測定評分>35 分,生活質量有所改善,腦損傷恢復一般,差為神經行為測定評分≤35 分,另外,生活質量且差,腦損傷恢復較差。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20.0 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t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相較相比總有效率,實驗組100.00%高于對照組22.22%,差異顯赫(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n(%)]
2.2 預后情況對比預后情況中實驗組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赫(P<0.05),見表2:

表2 相較兩組預后情況[n(%)]
高壓氧作為嬰兒中一種新型治療方式,多數家長對治療方式了解甚少,因此,出現焦慮、反對治療,從而影響到患兒盡早治療,延誤其病情[4]。為使高壓氧治療工作順利進行,治療同時由護理人員進行給予護理措施,加強家屬對高壓氧的認知,以及減少嬰兒治療中不良事件的發生[5-6]。
故本文現對高壓氧治療的嬰兒實施護理措施干預,本中給予對照組患兒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給予整體護理干預,有效提高了治療效果。由結果可知,整體護理護理措施的實施要顯著優于常規護理,總有效率達到100.00%,高出對照組22.22%,另外,預后情況優良率同樣達到100.00%。因整體護理在高壓氧治療時,醫務人員始終參與全過程,患兒能夠得到適合自身需要的高質量護理,同時,因患兒暫時離開親人,這種情況下,患兒與家屬均產生恐懼心理,故在入艙前可宣教,加強家屬對高壓氧的認知和注意事項等,操艙人員則耐心向其講解進艙注意事項,從而使提高治療效果。鑒于此,整體護理的實施使家屬認識高壓氧治療是安全的,證明嬰兒高壓氧艙的治療的安全有效的。
綜上所述,整體護理的實施,有效提高了臨床療效,并且預后情況好,值得臨床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