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
(西藏民族大學,陜西 咸陽 712000)
基于我國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下,充分挖掘鄉村旅游行業所具備的優勢,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文化,推動鄉村經濟以及鄉村旅游文化發展。鄉村旅游發展在經歷多年變化后,逐漸開始出現各類新的情況,致使鄉村旅游經濟與社會功能無法得到發揮,鄉村旅游關聯著鄉村與城市,不僅具有經濟功能,而且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與政治意義。我們應當正確認識鄉村旅游發展困境及其根源,加強理論研究,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結合大部分鄉村旅游發展現狀來看,鄉村旅游行業受經濟發展水平制約,旅游基礎設施水平較低:一方面是供水、供電、安全、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問題,另一方面是餐飲、廁所等方面的衛生問題,導致游客入住率下降,重游率下降,嚴重制約了旅游發展。另外,鄉村文化設施陳舊,缺乏一定創新程度,無法滿足村民文化活動的需要,文化建設缺乏持續性的長遠規劃,致使鄉村文化建設后勁并不充足。
鄉村旅游的項目,融合了農業種養、餐飲服務、住宿服務、康體娛樂服務等多種業態,此類綜合型人才缺乏,導致鄉村旅游項目建成后,產品和服務跟不上,經營困難,更無力升級。鄉村旅游人才精英流失,再加上鄉村旅游人才儲備并不充足,現有文化工作者專業能力并不強,人才年齡結構并不合理[1]。
鄉村旅游賴以發展的基礎就是其不同于城市的生活環境及民俗風情,但在發展過程中,鄉村旅游存在著一定的“去農化”傾向,在鄉村旅游管理建方面,目前最突出的問題是農民參與度不高、文化生活單一。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一是大量農村人口選擇到大中型城市務工,導致部分農村出現衰敗景象,無人來開發和繼承地方文化,很多地方風俗漸漸淡化和流失,鄉村傳統文化因此受到沖擊。二是農村大部分留守人口是老人和小孩,生活的壓力,導致他們沒有精力來開展傳統文化活動,因此對鄉村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傳播處于低潮狀態。
不少鄉村旅游經營者并沒有意識到內容創新的文化重要性和商業重要性,在文化旅游活動開發過程中熱衷于開發觀光、采摘等活動項目。由于鄉村旅游管理缺乏對精神需求和文化氛圍更深層次的挖掘,所以這類鄉村旅游市場定位不高,在經營發展過程中往往是對其他鄉村旅游產品的復制,缺乏創新意識,無法對旅游人員產生吸引力。
建設鄉村旅游管理隊伍,為其提供人才資源保障。加強鄉村旅游文化組織的創新,加強鄉村文化隊伍建設,為穩定鄉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遵循人才培養方針,對人才定期開展培訓,加強對人才的管理,制定科學化、系統化的人才培訓內容,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最大化程度提升人才資源利用率,為鄉村旅游管理實現資源合理的配置。
創新鄉村文化,借助于鄉村文化進行二次創作,堅持繼承與創新的結合,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下,實現物質形態與精神氣質一致,促使鄉村文化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文藝工作者在鄉村文化管理過程中,應當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創作具有地方特色的優秀文化作用,激勵鄉村文化進入到校園內,將優秀的鄉土文化傳播給下一代,進而創造出新的文化心態,樹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2]。
創新鄉村文化傳播手段,借助新的渠道展示文化內涵,以發展文化產業作為載體,將文化內容融入于新的傳播方式之中。鄉村文化品牌作為文化傳播的必要手段,加強對文化資源的轉化工作,合理的運用文化資源幫助鄉村樹立良好的品牌意識,帶動鄉村文化發展,加強自身市場競爭優勢。
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是游客快樂、安心游玩的基礎。鄉村旅游環境小到公廁,大到游客的吃、住、行各項方面,其中還包括停車場合理開發,解決游客停車問題,對于部分有條件的鄉村,盡量提供無線wifi 等。首先,鄉村發展旅游事業,結合實際情況聘請專業人員才遇到其中,對鄉村旅游進行長遠規劃,加強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重視文化產業發展,促使鄉村各項工作建設能夠不斷發展;其次,鄉村旅游管理需重視文化旅游設施建設,鄉村旅游管理人員應當為其創造出更多的發展空間,建立系統化的公共服務體系,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組織鄉村文化活動;最后,在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兼顧常態化管理和利用,提高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管理質量和效率,注重全體鄉村人民的參與。發展鄉村旅游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部門、各行業積極參與,整合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以云南迪慶維西縣塔城鎮為例,當地鎮黨委、政府積極與迪慶商會對接,扶持了15 戶農戶進行鄉村旅游民宿改造,先行示范區一期工程完成了120 戶民房外觀改造,全面完成尼塔二級油路建設協調工作,建成公路、特色村寨,修繕傳統村落、祖師洞,建立滇金絲猴國家公園旅游標識、旅游廁所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
從目前旅游需求趨勢來看,游客已經無法滿足于傳統的今天觀光模式,而更喜歡富有地方特色、內涵、體驗的經典,游客在鄉村旅游過程中,體驗的是深度民族精神和審美,尋求文化共鳴的心靈感應。游客通過自駕游或者是組團的方式,以鄉村空間環境為基礎,感受鄉村獨特的自然風光、體驗人文特色以及民主風俗,鄉村旅游是一種結合觀光、娛樂、體驗、度假等多重享受的一種旅游形式。結合當地旅游資源,對旅游景點進行科學的開發、管理、維護等,是實現當代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旅游資源合理配置的現代旅游發展模式。儋州市那大鎮屋基村在鄉村旅游發展方面,具有一定得天獨厚的條件,屋基村是儋州的千年古村,生態環境優美,旅游資源豐富。這里是“鷺鷥天堂”,最多時有上萬只鷺鷥在村中的濕地棲息,還是小有名氣的歷史名村,村莊中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屋基黨鄉村旅游管理,一方面提升村莊生態水平,保護鷺鷥棲息地范圍,另一方面引入合作企業,擴大鄉村旅游產業鏈,運用市場手段盤活旅游資源,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游覽[3]。
傳統鄉村旅游產業缺乏以市場需求為目標的調研,僅以自然景觀、特產資源以及民風民俗等條件吸引游客的觀賞,在現有資源的開發與包裝方面,仍然還停留在傳統營銷思路,致使鄉村旅游行業的發展受到限制。隨著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促使鄉村周邊區位及產業因素和資源得到進一步整合,鄉村旅游產業鏈得到完善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鄉村旅游營銷理念的推陳出新。在鄉村旅游管理方面,我們需要建立專業團隊,實現精細化管理,培養一批懂農業、旅游、酒店管理專業的復合型人才,保障農業主題及景觀延續,推動鄉村旅游管理可持續運營;其次,建立產品研發專職專業團隊,不斷對鄉村旅游產品進行研發及升級,擺脫鄉村旅游產品的同質化;最后,打造一直鄉村旅游管理專業運營團隊,打造鄉村旅游品牌,對鄉村旅游產品進行大力營銷,同時對鄉村旅游產品營銷設計專屬銷售渠道以及連鎖經營等,推動鄉村旅游行業的發展。除此之外,在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下,當代農民也應當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運用自己頭腦和專業技能,全面推動鄉村旅游的全域運營,有意識的提升自我文化素養,樹立文明意識。
以標準化帶動產業規范化發展,結合鄉村旅游發展實際情況和游客的實際需要,針對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管理等,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旅游標準規范,推動具有鄉土風情的民俗文化發展,建立相應的餐飲文化,大力推進鄉村旅游的健康發展。針對部分農家樂運營商家,需要借鑒其他省市的發展經驗,制定規范鄉村旅游服務標準,政府部門也應出臺地方性法規,對鄉村旅游景點進行全方面的管理,促使鄉村旅游管理逐漸走向規范化發展道路。鄉村旅游景點必須嚴格按照國家、省市以及鄉村旅游發展規定,誠信經營,提高鄉村旅游接待服務水平,設立旅游服務質量投訴電話,定期對鄉村旅游經營單位進行檢查,對參與鄉村旅游經營開發的單位評定考核,促使其不斷提高接待服務水平,保持鄉村旅游服務質量。對多次違規操作、游客意見較大的旅游景區進行媒體曝光,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鄉村旅游管理部門應當不斷完善相配套的旅游產業體系,努力形成山水互動、文化促動、效益拉動、營銷推動的區域旅游發展新格局。為充分調動鄉村旅游的積極性,形成濃厚的鄉村旅游氛圍,當地應當將資源優勢最大化的轉換為鄉村旅游發展優勢,促進鄉村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推動當地社會持續進步。
利用各地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和鄉村特色,以資源作為基礎,以市場需求作為導向,進一步打造具有吸引力的鄉村旅游產品,進而推動我國鄉村旅游行業的發展。為不斷豐富旅游產品供給,我省將深入挖掘本地民族民俗文化、農業生產、手工技藝、體育運動、生態環境等各類資源優勢,開發“鄉村旅游+”產品,滿足不斷變化的游客需求。推進以鄉村旅游重點村為首的國字號品牌建設,打造差異化特色,打造一批省級精品鄉村。建設一批有文化品位、有地域特色、有服務水平、有市場吸引力的鄉村民宿。近年來,紅色旅游在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品牌規模逐年擴展的同時求新求變,不斷適應新時代旅游發展需求。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瑤里改編舊址充分挖掘紅色資源,激發紅色旅游活力,發揮紅色旅游景區的引領作用,以紅色旅游景區和黨性教育基地為依托,推動紅色研學游與鄉村旅游、生態旅游、中國傳統文化游、歷史古跡游、愛國主義教育游等有機結合,并培育紅色旅游專線精品紅色研學旅游線路。紅色旅游資源大多位于偏遠地區,交通、住宿、購物等需要完善,公路、鐵路、民航需要對接,住宿設施及環境需要改善,特別是旅游目的地服務要最先升級。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瑤里改變舊址為做大做強旅游市場主體,吸引國內大型旅游企業集團投資整合全省紅色旅游資源,參與景區運營管理,突出游客參與性和體驗感[4]。
大力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對于當地農民的生活質量有著一定提升。旅游行業管理者應當創新發展思路,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增加鄉村旅游運營管理,才能夠更好的發揮鄉村旅游行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