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豪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8)
天琴2021 年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新時代展露出不斷傳播和發展的魅力和活力。
壯族天琴用葫蘆做琴筒的用材獨具特性。除此以外,從外觀上看,傳統壯族天琴琴頭整體呈現正面窄、側面寬,且向上逐漸變窄的形態,這種形制線條簡約美觀,富有特色,靈巧可愛。然而,這樣的琴頭也存在著弦槽槽壁較薄、弦軸較細小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的琴頭縛弦,則存在著弦軸與弦槽槽壁摩擦面小,容易滑動,導致調弦不便和琴弦容易跑音的毛病。現代天琴改用撥片彈弦,采用固定音高定弦,琴弦相應變粗,張力變大,需要更加穩定的縛弦。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縛弦形式已經無法適應,因此現代天琴琴頭“正窄側寬”的特點已經有所淡化,頗為可惜。
為了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尋求發展,筆者經過自身的探索和制琴實踐,在傳統琴頭“正窄側寬”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種不設弦槽,同時改變纏弦位置以加強穩定性和便捷性的縛弦新方案,特此撰寫本文,通過對比一些常見的天琴縛弦形式做初步的介紹和探索。。
傳統壯族天琴采用和其他彈弦樂器一樣的縛弦方法,在琴頭正面下半部分挖出一個弦槽,然后在琴軸穿插過弦槽的地方鉆孔纏弦,通過扭動琴軸調節琴弦的松緊度來較音。傳統天琴琴頭樣式不一,有的雕刻龍頭,有的雕刻帥印,各式各樣,但由于琴桿較細小,琴頭整體普遍為正面窄、側面寬,且向上逐間變窄變尖的形式,成為壯族天琴的一個特色。這樣的形式如上文所述,雖然琴弦張力不大,但縛弦調音的穩定性和便捷性有待優化(如圖1)。
我國現代天琴的縛弦形式發展情況,筆者認為其中一點是天琴琴頭“正窄側寬”的特點被淡化,而是將琴頭通體做得接近琴桿的厚度,同時適量加粗弦軸,以此加大弦槽槽壁和弦軸之間的摩擦,改善縛弦穩定性(如圖2)。
弦軸的另一個情況,是采用吉他的機械軸。吉他機械軸雖然便于調弦,但因其物理特性,如果不對琴頭方向進行大調整,弦軸只能往后,這樣的琴頭美觀性較差,也未能被人們普遍接受。
筆者曾經考慮過試用現代中阮的機械軸,這種機械軸兼具吉他機械軸的功能,又保持傳統的弦軸方向,但要求琴頭較寬或者機械軸較小,這對于天琴而言不太實際。筆者還考慮過使用小提琴的微調機械軸,這種機械軸極為靈巧好用,但由于內部構造精密,造價較高,一個琴軸的價格抵得上一把普通琴的價格,不利于普及。
有一種有趣的情況是,一些天琴藝人為了防止弦軸滑動,除了使用松香粉末增加弦軸摩擦外,還會往弦槽里澆水,通過使木頭膨脹增加摩擦,避免天琴在彈奏過程中跑音,這種方式被美稱為彈唱前給龍頭喝水,但木質的琴桿畢竟不宜經常碰水,因為這樣容易使琴頭發霉或朽壞。
天琴是中越兩國壯族人民共有的一種藝術,越南的現代天琴較多延續指彈的傳統,在形制發展上,較為典型的情況是有一種統一的琴頭開始流行。這種琴頭“正窄側寬”,越往上越薄,狀如孔雀翎,側面雕刻著精美而統一的紋樣,琴頭朝前曲,琴軸朝前、朝上下傾斜。這樣的傾斜,除了成為外觀上的一大特色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弦槽槽壁與弦軸的接觸面,相應增加了縛弦的穩定性。
通過使弦軸上下傾斜增加縛弦的穩定性,這樣的方法在我國傳統樂器中也較常用。而越南的這種天琴,弦軸同時向上下左右傾斜,成為特色,縛弦的實用性也有所提升(如圖3)。
基于上文所述常見天琴的縛弦形式,筆者設計了一套縛弦新方案。方案其實并不復雜:
1.延續天琴“正窄側寬”的琴頭傳統,琴頭縛弦處僅取2 厘米左右的厚度,越往上越薄。
2.不設弦槽。
3.讓每根弦軸插入琴頭后伸出約5 毫米的部分,在這里鉆出纏弦孔。
4.每根琴弦從山口處斜向纏到相應的弦軸上,挖出較淺的坑線固定琴弦位置。
方案具體如圖4。
1.繼承和發展天琴琴頭“正窄側寬”的特點。
傳統天琴“正窄側寬”的琴頭樣式,且狹窄的程度比較夸張,這在彈弦樂器中較有特色。這樣的天琴,正面看是直線的、尖細的琴桿琴頭,圓形的琴腔,線條搭配獨具美感,這也是筆者最初喜愛天琴的一個原因,更是這一縛弦新方案的靈感基礎。而狹窄的琴頭,也正適合于新方案中琴弦這般交錯纏繞。
雖然世上有無數種樂器,演奏方法和音樂風格豐富多樣,但基本上都有著相同的發聲原理,相近的琴身樣式,相通的縛弦方法等共同點和普遍性。我們今天所常見的西方樂器和民族樂器,都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外觀特征,所以就算沒有經常接觸,一般人只要見過,基本都能記得住什么樣的是小提琴,什么樣的是琵琶。以往筆者在展演天琴的時候,很多觀眾都會上前來問:“這個是三弦嗎”這樣的問題。我想,三弦還不是特別常見的樂器,何以普通大眾都有一點印象?主要就是因為三弦太獨特了——琴桿細長,有三根弦。天琴琴桿細長如三弦,這也難怪大眾會把天琴誤認為三弦。由此筆者想到,與天琴同樣是少數民族樂器的馬頭琴,單從整體外觀上看,也有著琴桿細長的這個特點,而人們第一眼就能認出馬頭琴的一個原因,部分就是因為“馬頭”,以及直接取琴頭形狀來給琴命名的原因。少數民族樂器馬頭琴的這一成功案例是一個典型和啟發,那么,延續“正窄側寬”的琴頭樣式,同樣也可以成為提升壯族天琴辨識度的一個探索思路。
2.改善琴軸容易滑動,琴弦容易跑音的問題。
弦樂器的縛弦方法基本一致,都是通過琴軸固定和調節琴弦,而琴軸則都是基于摩擦這一物理原理。天琴琴頭窄,弦軸細小,就算琴弦張力不大,縛弦也顯得不夠穩定和便捷。其實最為科學實用的縛弦方案還是使用機械琴軸,通過精巧甚至精密的機械設計,讓琴軸縛弦和調音徹底得到優化,上文所述采用小提琴的微調弦軸,雖然價格昂貴,但仍是極為理想的解決方案。
既然如此,筆者為何還要提出這一套縛弦新方案呢?我想,傳統必有其的魅力和價值所在,這一方案雖然不盡完美,或者說可能缺乏前沿科技技術,但也應不失為是一種有趣的探索。這樣的縛弦形式,相對于傳統而言,在實用方面的優勢,一方面是取消弦槽后加大了琴頭和琴軸的摩擦面,增強了摩擦,另一方面是在弦軸插入并伸出琴頭的一端纏弦,使得琴弦越纏越緊,形成一個“防倒扣”,防止琴軸退出軸孔或倒轉,以期改善琴軸容易滑動,琴弦容易跑音的問題。
3.不設琴頭弦槽,相對簡化天琴的制作工序。
天琴的制作工序簡單,葫蘆琴腔的處理,琴桿的斫制均不復雜,也正因如此,古時沒有以制琴為業的人,而是由未專門學習過木工的天琴仙師們自己動手制作天琴。他們既是制琴師,又是演奏者,這樣獨特的方式也是天琴藝術得以在民間長期和廣泛流傳的一個原因。
隨著近年來天琴藝術的挖掘,天琴轉變為樂器,更變成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天琴身份的轉變,使得天琴的制作也變得專業化起來,出現了像秦華北這樣知名的制琴師,天琴的制作工藝也越來越精細。但由于天琴用材和結構簡單,具有一定音樂悟性和手工基礎的天琴愛好者除了向天琴制作師購買天琴外,還可以通過學習簡單的木工技術,嘗試自己動手制作天琴。天琴的制作工藝中,琴頭制作雖然不影響音質,但雕刻、挖槽和鉆孔等工序需要一定的木工基礎。而筆者的新方案中天琴琴頭直接省略了挖制弦槽的這一步驟,對制琴來說是簡化了工序,使制琴變得更加輕松。天琴制作如果能夠回歸簡單,可以個人制作,應有利于天琴藝術的傳播和發展。
音樂是人類文明中的精華,樂器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樂器,全世界的樂器可能都無法記求總數。就弦樂器而言,縛弦形式更是各種各樣,各顯神通。筆者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實踐設計的這套壯族天琴縛弦新方案,只能說是個人的一種初步探索。期待在當前壯族天琴藝術發展的春天里,有越來越多的天琴愛好者和天琴制作人,能夠提出更多優化天琴琴身富有價值的金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