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花
(廣州東仁醫院,廣東 廣州,510440)
目前認為,適宜的子宮內膜厚度是受精卵在宮腔種植的必備條件,故薄型子宮內膜患者易出現不孕情況[1]。近年來隨著自然流產及人工流產的增加,導致子宮內膜損傷變薄,可引起卵巢功能的改變、經期紊亂、月經量減少、不孕等,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目前針對該病的治療,以激素類藥物為主,但長期用藥可引起頭暈、惡心、脂代謝異常、乳腺增生等不良反應,故還需尋找更為安全、有效的干預方案。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仿生物電刺激能夠增加患者子宮內膜厚度,提升臨床妊娠率[2]。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對2019.11~2020.08 本院113 例薄型子宮內膜患者進行研究,將常規護理(57 例)與加用盆底生物電刺激護理干預(56 例)進行對比,觀察護理效果。
1.1 一般資料對2019.11~2020.08 本院接收的113 例薄型子宮內膜病變患者進行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符合《婦產科學》中關于薄型子宮內膜診斷,且經B 超確診[3];未接受過激素治療;本人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子宮器質性病變;合并子宮內膜息肉、宮腔粘連、子宮結核、子宮肌瘤等子宮病變;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等器官功能損害者;研究組患者存在盆底生物電刺激禁忌證:會陰區皮膚破損、陰道壁和宮頸脫垂、直腸或陰道流血、盆底感覺神經障礙、心臟安裝起搏器、不穩定的癲癇、痔瘡、不穩定或嚴重的心律失常等;既往有精神、心理疾病史。拋硬幣法分為參照組57 例:年齡25~45 歲,平均(31.46±5.26)歲;不孕時間1~5 年,平均(2.35±0.38)年;體質量指數18.5~24.0kg/m2,平均(22.16±1.27)kg/m2。研究組56 例:年齡25~45 歲,平均(31.27±5.13)歲;不孕時間1~5 年,平均(2.19±0.33)年;體質量指數18.5~24.0kg/m2,平均(22.35±1.32)kg/m2。兩組基礎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比較價值。
1.2 方法參照組:常規護理。包括健康宣教、用藥、飲食、活動指導、心理護理、病情監測等。研究組:在上述護理基礎上實施盆底生物電刺激護理。儀器:廣州市施瑞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SW1000 生物反饋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工作站。干預前,于患者月經干凈3~5d 進行陰道分泌物檢查,確認檢查結果無異常者實施盆底生物電刺激。向患者介紹盆底電刺激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可能出現的狀況等。操作步驟:囑患者排空大小便,取仰臥位;選擇子宮內膜修復方案,將2 片直徑48mm 的電極片連接在A+A-并貼在距離恥骨上緣3cm 處,兩電極片相距5~8cm;再將2 個直徑48mm 的電極片與B+、B-連接并貼在腰骶部兩側,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調節電流強度,以患者肌肉震顫但無疼痛感為宜,刺激持續時間5s,間隔時間10s,30min/次,隔天治療1 次,6 次/月為1 療程。連續干預3個月。
1.3 觀察指標觀察護理前(入院24h 內)、護理后(護理后3個月)子宮內膜厚度及內膜下血流情況變化,完成對干預效果的評價。(1)子宮內膜厚度:采用超聲儀TOSHIBA SSA-240 B陰道探頭進行測量,即子宮體中央縱軸平面上內膜和肌層間反射平面的最大距離,測量3 次取平均值;(2)內膜下血流情況:使用超聲在子宮內膜或(和)內膜下區域彩色血流最為明顯處測量動脈阻力指數(RI)、搏動指數(PI),測量3 次取平均值[4]。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21.0 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 2”檢驗,以“%”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表示。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子宮內膜厚度對比護理后,研究組子宮內膜厚度較護理前增加,且大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子宮內膜厚度的比較[(),mm]

表1 兩組護理前后子宮內膜厚度的比較[(),mm]
2.2 內膜下血流情況對比護理后,研究組RI、PI 均較護理前降低,且低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內膜下血流情況的比較()

表2 兩組護理前后內膜下血流情況的比較()
注:與同組護理前對比,aP<0.05。
目前薄型子宮內膜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認為與內分泌及年齡因素、宮腔病史、長期口服避孕藥等多種因素有關:隨著年齡的增長,卵巢功能下降,內膜雌孕激素的受體減少,激素效能下降,對子宮內膜的生長產生影響;宮腔感染、內膜結核等病史可降低受精卵著床成功率;長期的避孕藥刺激內膜,可導致內膜生長受限[5]。現階段針對該病的治療呈多樣化,包括激素類藥物、中醫、局部機械性刺激等,但藥物治療周期長、可行性差,且藥效不確定;局部機械性刺激存在創傷,發生感染的風險大,臨床應用受到一定限制。
近年來,有較多的研究表明,生物電刺激可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增加子宮內膜厚度,取得顯著的臨床效果。本研究對部分患者實施盆底生物電刺激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護理后3 個月,該組患者子宮內膜厚度較護理前增加,且大于常規護理組,差異顯著;護理后3 個月,盆底生物電刺激組子宮內膜或(和)內膜下RI、PI 均低于護理前,且低于常規護理組,差異顯著,說明盆底生物電刺激能夠增加子宮內膜的厚度,改善局部的血流灌注,應用于薄型子宮內膜病變的護理中切實可行。分析原因在于:盆底生物電刺激可促使細胞生物膜及其周圍的大分子發生諧振能量增加,促進卵巢細胞的新陳代謝,從而增加局部的血流灌注及陰道彈性,改善組織的營養供應,從而促進子宮內膜的生長[6]。此外,盆底生物電刺激具有操作簡單、經濟實用、有效安全的優勢,可提升臨床上患者的依從性,為薄型子宮內膜的臨床干預提供一條安全可靠的途徑。范祎[7]等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加用盆底生物電刺激組子宮內膜厚度較干預前增加,且大于常規組,差異顯著;干預后,加用盆底生物電刺激組RI、PI 低于干預前,且低于常規組,差異顯著,進一步證實該方法能夠改善子宮局部的血流灌注,促進子宮內膜的生長。
綜上所述,對薄型子宮內膜患者實施盆底生物電刺激護理干預能夠改善子宮局部的血流灌注,促進子宮內膜的生長,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