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茜琳
(廣西國際壯醫醫院,廣西 南寧,530000)
腎臟疾病與靜脈血栓形成有密切關系,腎功能不全患者血漿內的纖維蛋白原和炎癥因子水平都有上升,同時也有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進而增加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激活凝血系統[1]。目前普遍認為,腎病內科住院患者因疾病需長期臥床、肢體長期制動,或因疾病治療過程中導致靜脈壁損傷、血流緩慢和血液高凝狀態,引起的機體靜脈血瘀滯是誘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重要原因。針對腎臟內科住院患者進行有效護理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顯得尤為關鍵,而傳統的臨床護理表現不佳,如何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在我科住院患者中的發生率是護理領域的當務之急。應用護理專案可以提升護理質量,對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具有積極作用[2]。本文提出應用護理專案對腎病內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進行預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樣本資料從我科選取2020 年1 月-6 月腎臟疾病患者86例,其中腎病綜合征患者65 例,尿毒癥并留置下肢血透導管21 例。于2020 年7 月-12 月實施專案改善,選取腎病疾病患者89 例,其中腎病綜合征患者67 例,尿毒癥并留置下肢血透導管22 例。專案改善實施前后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組建護理專案改善小組:護理專案改善小組人員由5 名成員構成,其中組長1 名,職稱為主管護師,負責血栓管理、督導和改善項目實施與考評。護士4 名,其中主管護師1名,護師1 名,護士2 名負責評估、調查、改善和項目實施。腎臟病內科醫生2 名,其中副主任醫師1 名,主治醫師1 名,負責評估方案可行性及調整預防方案。分析原因:護理專案改善小組成員于2020 年4 月應用頭腦風暴、魚骨圖對“腎臟疾病住院患者血栓預防管理效果差”的原因進行分析,確定9 條原因。2020 年1 月由專案組長及1 名護士對腎病內科28 名醫護人員及86 例腎臟疾病患者進行訪談,修訂為以下原因:①人員:醫護人員方面,對專業血栓知識掌握率低,主要表現為血栓高風險患者未評估、評估不正確。患者方面,患者對血栓預防知識知曉率低,患者對血栓預防依從性差。②物品:健康宣教資料品種單一,內容簡單,物理預防器械不足。③制度:未建立血栓管理小組,缺乏規范的VTE 管理模式與統一的血栓管理保障方案,無血栓風險評估指引與規范統一的血栓風險評估單,無血栓預防常規。④方法:尚未建立完善的血栓管理小組架構,科內缺少VTE 有效的監控體系,包括執行、監督環節。改善對策:①成立醫護一體血栓管理小組,制定血栓管理標準化流程、考核標準,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靜脈血栓危險因素評估,將評估結果告知主管醫生,共同實施和評價患者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情況,護士長每月監控、評價健康教育質量。②完善Caprini評估表,具備專科針對性,確保評估全面、準確。患者入院后責任護士24h 內使用Caprini 血栓風險評估量表對患者進行第1 次血栓風險評估與記錄,并與主管醫生根據風險等級篩選高?;颊?,對血栓高危患者啟用血栓風險告知及預防指導單,告知患者為發生血栓高?;颊卟⒅笇Щ颊哐A防措施,雙方同時在指導單上簽字,確保評估結果與預防措施有效落實。③開展多種形式的系統化培訓及考核,確保醫護人員掌握DTV 相關知識。④利用信息化手段,優化健康宣教方式,利用宣講課件及宣傳片,每周二和周四組織健康教育大講堂,邀請醫生對下肢DVT 臨床表現、危害與后果、預防措施、配合方法進行詳細講解,制作個性化的宣教視頻、手冊等。⑤完善預防血栓流程,加強血栓風險管理。制作《清單式預防深靜脈血栓監管表》懸掛在床頭,指導護理人員落實各項措施,便于高年資護士及護長進行督查。
1.3 觀察指標①記錄患者對下肢DVT 預防知識的掌握程度,每次知識講座從不缺席,能夠完整描述出自我預防的注意事項,記為掌握程度高;每次學習預防知識都不缺席,但無法完整復述知識點,記為掌握程度中等;無法達到上述兩個標準的患者,記為掌握程度差。②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估護理前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分為生理機能、軀體疾病、一般健康狀況、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精力和精神健康8 個維度,按照0-100 分評估標準,評分與患者生活質量成正比。③記錄護理后患者下肢DVT 發生率。④采用自制考核問卷,評估護理專案實施后,醫護人員血栓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假設在n 個樣本中,病人的下肢DVT 發生率屬于獨立同分布的隨機變量,且服從標準正態分布,則該隨機變量服從自由度為n 的χ2 分布,因此運用SPSS22.0 軟件,采用χ2 檢驗,當檢驗水準α=0.05,P<0.05 時,樣本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實施前后患者對下肢DVT 預防知識的掌握程度與實施前相比,實施后患者對下肢DVT 的預防知識掌握度更高,實施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實施前后患者對下肢DVT 預防知識的掌握程度[n(%)]
2.2 SF-36 評分對比與實施前相比,實施后患者的生理、心理、精力等生活質量評分均大幅提升,實施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SF-36 評分對比(±s,分)
2.3 護理后下肢DVT 發生率護理后,86 例患者中,僅1 例患者發生下肢DVT,占比1.16%,該例患者防護措施均到位,系長時間臥床導致靜脈血栓的發生,但病情在可控范圍內,經處理后DVT 癥狀得到緩解,患者恢復良好。
2.4 護理人員技能水平分析護理專案實施后,科室24 名醫護人員中有16 名醫護人員掌握血栓臨床表現,21 名醫護人員掌握血栓風險評估方法,19 名醫護人員掌握血栓風險預防知識。
護理專案改善是一種自下而上、自我管理的方法。此案例中小組成員及科室人員利用護理周例會及小組會等機會針對改善措施進行了多次循證與討論,挖掘個人潛能,強化參與意識,發揮了團隊優勢護理專案改善利用多種科學管理方法[3-5],整個過程融入PDCA 循環模式,在不斷循環中發現問題,使其具有針對性本研究通過護理專案制定護理流程,對護理人員培訓血栓風險評估、選擇預防措施與預防措施的落實均進行了規范,提高了醫護人員對血栓知識掌握率及護士參與血栓管理的積極性,為預防VTE 工作提供了指導。也可以使醫護人員在日常的預防護理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增強醫護人員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掌控程度,加深對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管理的意識。全員對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專案討論 制訂的共識和護理安全的建立是保障護理專案成功的重要原因。形成群策群力的良好氛圍。同時護理專案改善轉變了傳統護理質控小組職能,提高了管理水平[6-7],使落實者參與到改善、落實的全過程中,任何改善措施的制定均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保證了改善措施落實的有效性,提高了護理品質善措施落實的有效性,提高了護理品質。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護理專案實施前相比,患者對DVT 預防知識的掌握度提高,生活質量評分提高(P<0.05),可見護理專案的實施不僅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同時豐富患者的自我護理知識。此外,護理專案實施后,患者DVT 發生僅1 例,醫護人員護理技能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可見此護理模式實現了患者和醫護人員的雙贏,既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同時也提升醫院醫護人員的整體能力。
綜上所述,在腎臟疾病住院患者中實施護理專案,能夠有效減少下肢DVT 發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升患者的自我防護意識及知識儲備。同時能夠提高醫護人員的臨床識別能力及護理技能,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