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佳樂
(蒲城縣醫院,陜西省 渭南市,715500)
在急診科臨床服務期間,心肺復蘇治療屬于一種基于患者心腦呼吸的常規急救干預措施,其可以有效規避患者腦組織因為缺血缺氧而導致壞死的表現,可以加快患者心肺功能的恢復速度[1]。從近些年研究現狀來看,在急診科為患者提供心肺復蘇期間不僅治療方案會對患者的癥狀控制情況形成影響,同時還會對患者的康復效率形成直接影響[2]。對此,為了進一步提高臨床復蘇治療干預水平,本文以對比方式探究心肺復蘇之后患者接受急診科護理干預及其對恢復情況的影響。具體研究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9 年5 月到2021 年5 月我院接受心肺復蘇溶栓治療的患者80 例。以護理方案的不同進行分組,分組結果為:實驗組患者40 例,男性29 例,年齡平均64.24歲,病程平均3.97 年;常規組患者40 例,男性28 例,年齡平均64.55 歲,病程平均3.86 年。組間對比無意義,P>0.05。本次研究排除臟器損傷、免疫系統不全、精神系統損傷的患者。
1.2 方法常規組采取傳統搶救方案,基于傳統無固定數量、普遍少于3 人且無明確分工的搶救方案提供服務。溶栓治療主要采用rt-pa 進行靜脈泵入(用量0.9mg/kg),重新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如果患者出現心電活動則持續泵入,如果沒有心電活動則不再提供溶栓治療藥物。實驗組采取團隊復蘇護理措施,具體方案如下:通過3 名以上人員構成復蘇團隊,所有成員都有獨立的職責與任務,確保所有措施之間可以相互銜接,保障溶栓復蘇搶救效率,促使患者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搶救,提升復蘇成功率。復蘇團隊中醫師需要負責整體搶救進度的控制與指揮,同時做好胸外按壓、氣管插管以及心電類搶救方案的設計與實施。護理人員需要負責氣道護理,維持氣道通暢同時配合醫師做好氣管插管連接人工呼吸機,按照心電類型提供電擊除顫,配合醫師開展胸外按壓。對于高年資的護理人員需要做好靜脈通道的建立,保障復蘇搶救的用藥與溶栓用藥有效性,及時采取血壓標本并做好相應檢驗,維持靜脈用藥準確性,提供融合算藥物、腎上腺素以及抗生素預防感染等治療。
1.3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的自主循環恢復相關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本研究應用SPSS23.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數據庫錄入數據時應用雙錄入、雙核查方式,并計量資料應用正態性檢驗,滿足正態分布的計量數據以均值方式記錄,不滿足正態分布的數據應用中位數進行記錄,計數數據應用百分比方式進行記錄。數據處理期間P<0.05 則代表對比數據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的各項自主循環恢復指標均明顯優于常規組,P<0.05。見表1。

表1 觀察指標對比
基于急診科醫務人員構建團隊并為患者提供團隊復蘇護理,可以促使臨床急診科在面對復蘇治療需求患者時提供院有效的支持,可以盡可能保障團隊人員以及職責分工配置的準確性、穩定性[3]。心搏驟停患者在進入搶救室同時,第一時間可以由醫務人員構建的復蘇團隊提供護理,可以確保所有搶救工作的有效落實,明確自身的職責與任務,在不同措施方面可以保持流暢性銜接,確保復蘇溶栓搶救工作的快速實施,可以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有效搶救,為搶救生命提供更多的支持[4]-[5]。心肺復蘇屬于對心搏驟停患者的主要搶救措施,快速且高質量的心肺復蘇可以顯著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基于50%心搏驟停是由急性心肌梗死引發,在心肺復蘇期間需要結合溶栓治療。也正是因為涉及到溶栓治療需求,所以在臨床中需要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保障整體搶救效果,這也就間接體現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團隊復蘇護理的臨床應用價值。從臨床經驗來看,基于團隊形式的復蘇護理服務模式,可以提供高質量的搶救支持,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人工呼吸的支持、按壓不需要重新進行定位,可以有效規避機體血液循環的中斷問題,可以為心肺復蘇成功形成支持。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各項自主循環恢復指標均明顯優于常規組,P<0.0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為心肺復蘇溶栓治療中團隊復蘇護理服務體系的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可以更好的穩定患者的生命體征并維持自主循環恢復質量,有效解決患者的康復問題,可以作為常規干預防范。
綜上所述,在心肺復蘇溶栓治療期間團隊復蘇護理的應用價值顯著,可以有效提高臨床搶救成功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