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鳳
(柳州市人民醫院,廣西 柳州,545000)
面部是人體裸露在外的部位,在跌倒摔傷、交通意外中極易受到外力損傷,不僅會給患者帶來生理傷害,其次因頭面部出現損傷對患者面容產生較大影響,患者心理應激反應更加嚴重,因此對臨床護理有了更高的要求[1]。基于人文關懷的護理干預重視以人為本,以滿足患者需求為核心,在諸多創傷性手術中均得到廣泛應用,在患者身心雙方面均有重要應用價值,但當前關于人文關懷在面部外傷中應用的研究較少[2]。為此本文對收治的急診面部外傷患者采用基于人文關懷的護理干預,分析其對患者的救治效果,詳細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自2020.1~2020.12 內在本院進行治療的急診面部外傷患者中納入80 例展開研究,以排列法將所有患者隨機列為對比組與人文組,各40 例,本研究均取得倫理委員會審核且批準(批準文號:IRB-2020-289)對比組男女之比為23:17,最低18 歲,最高54 歲,均數(39.46±3.21)歲,致傷原因有摔傷、斗毆、車禍,各12、13、15 例,人文組男女之比為19:21,最低19 歲,最高55 歲,均數(39.52±3.26)歲,致傷原因有摔傷、斗毆、車禍,各14、12、14 例,所有患者基線資料基本一致,且組間性別、年齡、致傷原因無顯著性差異,同時均全程參與本研究本簽訂同意書,有對比性,P<0.05。納入標準:①無其他部位或器官嚴重受傷;②無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③具有自主行為能力與書寫能力,語言清晰,能正常溝通。排除標準:①焦慮、抑郁病史或當前服用抗焦慮、抑郁藥物者;②伴有糖尿病等對創面愈合產生影響者;③凝血功能異常,短期內未應用抗凝藥物者;④精神異常或認知障礙,無法正常溝通者;⑤不配合本研究或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對比組:實施常規護理,即對患者病情進行預診分診,配合醫生展開搶救工作,并對急診留觀室患者展開巡視查看,及時發現異常現象并作出相應處理等。人文組:實施基于人文關懷的護理干預,詳細如下:1.對科室所有護理人員展開培訓,在面部創傷的救治知識與技能中融入人文關懷,指導護理人員建立良好的職業素養。2.在接診面部外傷患者期間,與患者主動溝通,協助醫生了解患者致傷原因、以往病史與個人基本信息等,在溝通過程中保持溫和、親切、態度誠懇的語氣,針對年齡較大的患者可適當放大音量,放慢語速,采用患者及家屬易于接受的稱謂與其交流。3.全面評估患者病情,針對病情較輕者可依照患者實際情況遵從醫囑做好相應檢查工作,針對病情較重者送往搶救室或重癥監護室及時展開治療,針對特殊患者可經綠色通道實施治療,在救治后對相關手續進行補辦。4.針對面部或其他位置仍存在活動性出血的患者及時展開止血措施并做好補液措施,結束后及時與手術室取得聯系,預先做好手術相關準備,輔助醫生對患者進行清創、創面美容縫合或撕脫組織的回植等處理,主動問詢患者感受并做好相應護理。5.術后對患者及家屬展開健康宣教與心理疏導,包含術后護理與形成瘢痕的重要關聯等,緩解患者心理壓力,減少急救與創傷對患者可能造成的不適感,如強迫姿勢、疼痛及睡眠障礙等。6.待患者創面愈合后,指導患者展開適當的面部表情運動,防止面部瘢痕出現攣縮。
1.3 觀察指標(1)統計患者就診時間、評估病情時間及術前準備時間等就診狀況。(2)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對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狀況進行評估[3],總分共100 分,<50 分無焦慮、抑郁;50~80 分中度焦慮、抑郁;80 分以上重度焦慮、抑郁,分值越高則焦慮、抑郁越嚴重。(3)通過自擬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滿意程度進行評估,<50 分不滿意;50~75 分基本滿意;>75 分滿意,得分越高則滿意程度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9.0 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t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組間就診狀況比較組間就診狀況比較后發現,人文組就診時間、評估病情時間及術前準備時間相較對比組均較短,P<0.05。見表1:

表1 組間就診狀況比較(n=40,min)
2.2 組間焦慮、抑郁程度比較組間SAS、SDS 評分比較后發現,護理前兩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后人文組相較對比組均較低,P<0.05。見表2:

表2 組間焦慮、抑郁程度比較(n=40,分)
2.3 組間滿意程度比較組間比較滿意程度后發現,人文組總滿意度(95.00%)相較對比組(80.00%)較高,P<0.05。見表3:

表3 組間滿意程度比較(n=40,%)
面部不僅有豐富的血運,具有重要的面部神經,且在鼻腔、口腔等腔竇中具有大量細菌,面部在出現外傷后極易發生水腫窒息、感染及大量出血等不良現象,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為此及時給予相應護理極為重要[4-5]。
人文關懷指的是以患者為中心,全程圍繞患者需求展開全面的護理措施,本文研究顯示:組間就診狀況比較后發現,人文組就診時間、評估病情時間及術前準備時間相較對比組均較短,P<0.05。患者在受到創傷后,通常會出現應激反應,反應遲鈍或情緒激動,基于人文關懷的護理干預在對患者展開預檢分診時保持親切、溫和的語氣與其交談,協助醫生對患者相應信息與致傷原因進行了解,做好傷情評估,快速明確患者的病情,并依照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展開分診,將救護流程進行優化,與后續治療的相應科室積極取得聯系,做好患者入院與手術轉運的相應安排,最大限度減少患者就診、評估病情及術前準備時間,縮短患者等待時間,使患者得到快速救治[6-7]。此外本文對患者心理狀態與滿意度進行對比后顯示:組間SAS、SDS評分比較后發現,護理前兩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后人文組相較對比組均較低,P<0.05;組間比較滿意程度后發現,人文組總滿意度相較對比組較高,P<0.05。面部外傷使患者面部受到損傷,導致患者自信心受創,易出現負面心理,基于人文關懷的護理干預在接診時與患者保持積極交流,采用患者易于接受的稱謂,營造輕松、愉悅的就診氛圍,在掌握患者病情的同時使患者倍感重視與關懷,使其心情得到放松,其次在術后掌握其心理狀態并給予相應心理援助,使患者焦慮、抑郁心理得到改善,在患者的救治期間融入人文關懷,能有效提升患者對護理程度的滿意程度[8-9];另外在術后對患者及家屬展開相應健康宣教,向其闡述創面縫合的方式,術后瘢痕形成較小,并告知術后創面形成瘢痕的護理工作與康復訓練的重要關聯等,使患者增強術后恢復顏面的信心,改善其不良心理狀態,使患者積極主動的配合護理工作與早期康復鍛煉,最大限度促進創面愈合,減少瘢痕形成[10-11]。
綜上所述,急診面部外傷患者采用基于人文關懷的護理干預能有效縮短其救治時間,使其得到快速救治,同時能改善其焦慮、抑郁等負面心理,且患者對護理服務有較高評價,促進護患和諧關系,值得臨床采納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