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廣
(開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河北 唐山 063000)
錢家營-850主石門是三水平暗立井上部車場工程,巖巷穿層施工,位于單斜區域,東部斷層較發育,壓扭性逆斷層較多。巷道設計凈規格4.8 m×3.4 m(寬×高),設計工程量1 491 m,支護方式為錨噴支護,遇煤層或構造帶時支護方式改為錨網噴加雙趟錨索聯合支護。該巷道掘進870 m處時,礦壓顯現明顯,巷道斷面收斂率日達2%~5%,一周內變形可達6%~8%,且在加固8 m錨索時錨孔見煤、坍孔嚴重且打不到穩定巖層。隨后該掘進迎頭出現瓦斯壓力異常、涌出松散煤巖體近500 t,坍冒形成一千方左右空洞,施工中斷達2年,如圖1所示。

圖1 -850主石門位置示意圖
發生冒落后,開灤集團先后多次對現場勘察勘探,以摸清實情、謀求對策。
湖北煤炭地質勘查院對迎頭區域進行瞬變電磁法探測,探測成果報告顯示:在巷道前方有2處低阻區域發育,區域內巖層視電阻率值較之周圍巖層相對較低,推斷可能為地層差異;在巷道正前方約70 m處上方,存在一異常區,其視電阻率較之周圍圍巖低,推斷可能為冒落空硐,如圖2所示。

圖2 -850主石門位置示意圖
華北理工大學采用YZT--Ⅱ型巖層探測儀進行鉆孔窺視勘察迎頭情況,結果顯示:圍巖可窺視范圍最大破壞深度為8.6~12 m。如圖3所示。

圖3 窺視結果示意圖
山東科技大學采用應力解除法在-850主石門鉆場區域2處布測,實測結果:-850水平原巖應力場主應力接近水平方向,最大主應力為最大水平主應力бhmax,方位平均138.85°,最小水平主應力бhmin,方位平均為230.55°,бhmax/бhmin比值平均為2.43,巷道受水平應力方向性影響非常明顯。
原巖應力場垂直應力與垂直應力理論值基本相符:按照上覆巖重計算垂直應力為21.50 MPa、實測值20.38 MPa,基本相符。垂直應力影響主要顯現于巷道兩幫,是導致巷道兩幫破壞的主要因素。
針對該巷道瓦斯壓力較大、圍巖破碎流變特性,多方論證確定以下應對手段,形成整體技術方案[1-6]。
在冒落區開大直徑鉆孔,以強力通風、噴水和噴漿液稀釋置換瓦斯,保證把空洞內瓦斯降到安全值。
在冒落區周圍采用高強水泥固化圍巖體,通過超前鉆孔注漿,達到驅逐毒害氣體和圍巖固結目的。
在松散巖體內通過二層次注漿,安設多層次、多角度注漿錨桿,通過低壓力、多時段反復注漿,實施松散巖體內造頂技術。
在固化松散體的基礎上,以小斷面、小塊體掘進,每個小塊體及時注漿自固,形成小斷面板塊到大斷面的疊加,最終成巷。
針對高地壓、大冒落和非對稱壓力的特點,采取特大不封閉澆筑板塊(使非對稱應力有釋放空間),以阻止水平應力對支護的破壞。
綜合上述技術手段,形成“大冒落區立體置換人工造頂技術”是該巷道施工技術的精髓,施工過程中堅持抗讓結合、及時泄壓、適時補強等原則,通過多層次、多時段注漿固結,人工造頂,同時重視支護工藝,確保安全施工和有效的支護。
4.1.1 造頂工藝采取鉆孔輸送新鮮空氣、置換高濃度瓦斯→液體壓逸、即瓦斯濃度稀釋后通過鉆孔噴射高壓水、沖洗煤塵,進一步降低空洞瓦斯濃度和溫度→松散體固結、通過鉆孔噴水泥漿固結冒落巖石→噴射混凝土、充填冒落空間和固結頂板[7,12]。
4.1.2 瓦斯置換
以2 m為一循環,每循環斷面布置2個進風孔、5個排氣孔,規格Φ(80~160)mm×(3 000~5 000)mm。超前冒落點10 m布置探孔,探清空洞位置和瓦斯狀況后向空洞內立體置換,如圖4、5所示。

圖4 瓦斯置換示意圖

圖5 充填注漿示意圖
1)每排由巷頂布置進風孔、排氣孔,在排氣孔內設6分的壓風軟管,控壓控速情況下向空洞漸進壓風,實時監測排氣孔、巷道內瓦斯濃度,確保不超限、循序供風。
2)排氣孔瓦斯濃度低于1%情況下,采用?90 mm噴漿軟管通過排氣孔噴水、每次10 min,降低空洞內溫度和粉塵。
3)同樣手段通過排氣孔噴水泥漿,每孔噴0.5 m3左右,根據實際調控,封閉空洞內巖壁,切斷瓦斯涌出途徑。
4)通過排氣孔向空洞內噴射混凝土,以噴滿為原則,封閉正頂以外的所有鉆孔。
5)進行注漿,漿液從正頂孔外溢后停止,封閉正頂孔。再次加壓注漿1~1.5 m3,適時停止注漿。
(6)2 m一個循環,漸進施工。
4.1.3 人工造頂
1)固化松散巖體:利用超前錨桿進行固化。①超前注漿:錨桿間排距300 mm×300mm,其中傾角6°和傾角45°間隔布置,超前錨桿規格為?24 mm×2 200mm;②穩壓注漿:以注漿量控制每個孔,每孔不超過1 m3,溢漿即停;③預注漿漿液濃度:配比高于正常圍巖注漿,水比灰為:0.5~0.6∶1;④超前預注漿壓力:控制在1.5 MPa以下。
2)造頂噴層:松散巖體下人工造頂。①噴層設計:按承載10 m以上的圍巖松散體,噴層厚度設計為330 mm,實際控制340 mm;②噴層結構:4層次噴層,1層次噴厚80 mm、2層次噴厚100 mm、3層次噴厚100 mm、4層次噴厚60 mm;③韌體加固:噴層置入雙層次鋼絲繩和1層次鋼筋網,確保噴層支護強度和韌度,如圖6所示。

圖6 人工造頂示意圖
按-850主石門使用功能,巷道采用半圓拱形,設計毛斷面6.6 m×5.2 m(寬×高)=27.45 m2,凈斷面5.6 m×4.7 m(寬×高)=20.15 m2。同時采取預控注漿、三錨四噴層、地腳泄壓支護進行強化,見圖7。

圖7 巷道支護斷面示意圖
4.2.1 噴層設計
1)設計噴層考慮承載10 m以上的圍巖松散體,噴層厚度設計為:30×10×1.1=330 mm,噴層總厚度設計為360 mm。
2)設計噴層結構為;4層次噴層,1層次噴厚為100 mm;2層次噴厚為100 mm;3層次噴厚為100 mm;4層次噴厚為60 mm。
3)設計噴層中置入2層次鋼絲繩和1層次鋼筋網,確保總體支護強度、整體結構飽含強大的韌度。
4.2.2 錨桿設計
1)錨桿規格為?22 mm×2 400 mm高強錨桿,間排距800 mm×800 mm。
2)錨桿分3個層次置入混凝土噴層中:第1層次錨桿置入1噴層后、第2層錨桿次置入2噴層后、3層次錨桿置入3噴層后。
4.2.3 泄壓槽設計
考慮松散圍巖載荷和深部圍巖水平應力,設計采用泄壓槽支護結構,阻斷應力傳遞。
1)泄壓槽設計:巷道兩幫地腳,水溝側1 600 mm×1 000 mm(寬×深);無水溝側1 200 mm×800 mm(寬×深)。
2)板塊底構建:采取?24 mm×2 200 mm注漿錨桿,底板注漿,然后混凝土澆筑構筑板塊底。
3)時間控制:底開挖后即注漿,普氏系數4以下巖石3~5 d澆筑,系數4以上巖石5~10 d澆筑。
4.2.4 注漿錨桿設計
1)注漿巷道主支護第3層次噴漿后實施。
2)注漿錨桿:?24 mm×2 200 mm(底部注漿錨桿長度1 600 mm),間排距1 400 mm×1 400 mm。
3)注漿孔深度控制:頂3 000 mm、幫2 600 mm、底部2 000 mm。
4)時段控制:第1層次注漿時間為20~30 d,第2層次注漿時間一般控制在6個月左右,現場以監測監控數據為準,如果巖有變化即進行二層次注漿。
4.2.5 施工工藝
1)開工準備→加固巷道→圍巖注漿→松散巖體漿固化→開掘→頂部噴漿→打錨桿掛繩→頂部再噴漿(完成一層次錨桿支護)→進行二排一層次支護。
2)2排頂部支護后開始刷幫→進行幫部一層次錨桿支護→每4排幫部一層次支護后進行錨桿二層次支護。
3)幫部二層次支護超前10~20 m后開挖泄壓槽→第1次底部注漿→進行三層次支護。
4)結合監測情況確定進行二次注漿→完成整個冒落區域巷道施工工藝。
通過人工造頂技術應用,-850主石門施工86 m順利通過冒落區、成功揭煤,目前已竣工20多個月,監測兩幫移進量最大為42 mm、底板移進量最大83 mm,兩幫移進量小于0.6%、底板移進量小于2%,滿足使用要求,目前該巷道基本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