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萍玲
(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四川 成都 610041)
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2 個、安全縣15 個,數量居全國第二。宜賓市翠屏區、鹽亭縣、簡陽市、雅安市名山區被農業農村部列入第三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單位。本文對創建經驗成效進行了系統總結,剖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
1.1 條件保障先行,夯實創建工作基礎
1.1.1 屬地責任落實到位 縣級政府統籌農業農村、市場監管和鄉鎮的力量,共同推進創建工作,建立政府、部門、企業和社會“四位一體”的責任體系,形成齊抓共管合力,把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由部門行為轉變為政府主導,并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和績效考核,考核權重達5%以上,用考核“指揮棒”推動創建工作。
1.1.2 機構人員落實到位 把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體系作為關鍵項,督促縣級建立健全嚴密高效的網格化監管體系。成都市建成146個標準化鄉鎮監管服務站和940 個村級服務點,配備專兼職人員2 770 名,基本實現“鄉有人看、村有人管”。
1.1.3 資金保障落實到位 建立了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的保障機制,將監管、檢測、執法工作經費足額納入財政預算。省級財政獎補每個創建市100萬元、創建縣50萬元。2020年省級財政又獎補9 個已命名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每縣100萬元。
1.2 創建考核從嚴,切實做到寧缺勿濫
1.2.1 嚴格創建考核驗收 嚴格按照國家考核標準組織開展工作考核、質量安全水平考核和群眾滿意度考核,用最嚴格的標準推動各地落實工作措施。創建縣存在的問題必須經整改合格后,才能通過省級核查驗收,堅決做到“寧缺毋濫”。2018 年在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省級考核驗收中,有1個縣經整改合格后才予以通過。
1.2.2 嚴格動態管理 每年對已命名的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開展動態核查和跟蹤評價,著力把創建工作打造成“一場沒有終點”的競賽。2018 年以來,已對15 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開展動態核查和跟蹤評價,持續深化創建成果,保持創建成效不滑坡。
1.3 從嚴標準化生產,保障產出品安全
1.3.1 強化標準轉化應用 將標準轉化成生產技術規程、“明白紙”等,主要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到戶率達到100%。
1.3.2 建設標準化基地 創建縣綠色防控、統防統治、健康養殖等標準化基地占生產基地面積達65%以上。
1.3.3 推進標準化生產 主要生產基地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面積分別達60%、50%和80%以上、畜禽水產標準化養殖技術面積達60%以上。
1.3.4 強化農產品品牌建設 把創建與農業品牌建設相結合,實施品牌建設“孵化、提升、信息、創新、整合”五大工程。一方面提升品牌數量和質量,創建縣有效期內“三品一標”2 015個,占全省總數的35.3%。另一方面強化品牌宣傳推介,組織參加產銷對接、各類博覽會、市(州)長品牌推介活動,提高“川字號”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用品牌提升質量,用優質占領市場,用效益增添后勁。

1.4 監管措施逗硬,切實履行守土有責
1.4.1 實施網格化監管 按照“定區域、定職責、定任務、定考核”要求,把轄區劃分為若干個屬地網格和基礎網格,區域內監管對象分配到不同的監管網格中實施精準監管,防止出現監管漏洞,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域覆蓋”監管格局。
1.4.2 依法加強主體管理 規模生產經營主體監管名錄建立、責任告知、質量承諾和從業人員培訓率達到100%。督促規模生產經營主體落實生產記錄、產品自檢、農(獸)藥安全間隔期(休藥期)規定。屠宰企業落實進場查驗、肉品品質檢驗、“瘦肉精”檢測等制度。
1.4.3 農業投入品監管有力 嚴格執行農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市場準入和監管名錄制度,嚴格執行限制使用農藥定點經營、專柜銷售、實名購買制度,創建縣生產銷售的蔬菜、水果、茶葉等種植業產品中禁用農藥及畜產品中禁用藥物的監測合格率達到100%。建成農資監管平臺,逐步將農業投入品納入平臺管理。
1.4.4 質量監測扎實推進 創建縣全部建立了農產品質檢機構并通過計量認證和機構考核“雙認證”,綜合檢測職責明確,每年制定監測計劃,監測范圍覆蓋了所有農產品生產銷售企業、生產基地、農民專合社、種養殖大戶、批發市場等,年均每個縣定量抽檢樣品600 余個。在鄉鎮、重點產業村、規模種養殖基地設立快檢室,每個鄉鎮年均檢測樣品800 個以上,有效排查了風險隱患。
1.4.5 實施合格證追溯管理 建成省級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融合推動農產品合格證和追溯兩項工作,在全國首創“合格證+追溯碼+品牌Logo”模式,創建縣累計45 576 家主體入駐國家(省級)追溯平臺,16 583 家生產主體開具合格證2 064 余萬張,分別占全省已實施總數的37.8%和24.7%,進一步落實了生產經營主體責任。
1.5 監管模式創新,示范引領效應顯著
1.5.1 成都智慧動監 成都市探索了“智慧動監”監管新模式,通過嚴格管控“三個環節”,構筑“十道關口”(養殖環節的身份關、監督關、檢疫關;屠宰加工環節的入場關、靜養關、檢驗關、出場關;無害化處理環節的收集關、運輸關、處置關),促進了畜產品來源可溯、質量可控、去向可查,實現了機器換人、機器助人。
1.5.2 鄉鎮“一圖二書三員四定”廣元市全面推行鄉鎮“一圖二書三員四定”(產業分布圖,責任書和承諾書,監管員、協管員和檢測員,定職責、定區域、定任務、定考核)和村級“四個一”(一個人、一間房、一臺設備、一套制度)監管規范,創新了基層監管新模式,夯實了監管陣地,實現了監管關口前移和重心下沉。
1.5.3 部省市縣“四級聯創”廣元市推行“四級聯創”,即國家級創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縣、省級創監管示范縣、市級創監管示范鄉鎮、縣級創監管示范村。目前,廣元市政府已經命名市級監管示范鄉鎮55個,廣元市所轄縣(區)政府已經命名縣級監管示范村135個,把創建工作延伸到了最基層。
2.1 創建工作不平衡 目前,全省有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2個,安全縣15個。其中,成都市、廣元市整體成功創建14個縣(除蒼溪縣)分布于10個市(州);2個市分別有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3個,占總數的40%;9個市(州)的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數量為0。分析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名額由農業農村部確定,創建受名額限制。另一方面是各地政府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程度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基礎有差異,創建受條件限制。
2.2 創建質量不平衡 從省級核查驗收結果看,大多數縣的創建效果比較顯著。少數縣的工作還亟需加強,工作考核只是勉強合格,主要表現為基層監管機構落實日常巡查、產地準出、市場準入、質量安全監測等方面還有差距。
2.3 公益性宣傳相對滯后 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的本質就是尊重自然法則和經濟規律,創造更多生態、安全優質的農產品,提升供給質量和效益。但大部分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這個“品牌”還沒有樹起來,農產品生產者沒有把農產品同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融合起來,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的社會效益作用未充分發揮。主要原因是部分地方財政投入不足、對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的認識不足、對宣傳工作的重視不夠。
3.1 加大創建支持力度 建議積極爭取農業農村部增加四川省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名額,有利于進一步擴大各市(州)的創建覆蓋面,充分發揮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的輻射示范引領效應。加大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資金支持力度,保障創建工作順利推進。
3.2 加強監管能力提升 建議進一步加大對鄉鎮監管體系隊伍建設的扶持力度,明確各級監管檢測機構的人員編制,實現“職能明確、人員穩定、業務規范、服務到位”。落實各級監管檢測執法工作經費,保障監管工作需要。提升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的創建質量,推動實施“一縣一亮點”,提升整體創建工作質量。
3.3 加強宣傳推廣力度 建議進一步加大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宣傳力度,實施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響亮行動”,通過在城鎮街邊、主要路口樹立醒目的“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標牌。采取電視、新媒體等形式,把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金字招牌”宣傳出去,將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與優質農產品融合起來,推動農產品優價銷售,促進老百姓增收,充分發揮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的“金字招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