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偉
現階段,國家已經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但是在非物質物化遺產保護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文章以火龍燈舞為例,剖析其保護現狀和保護對策,旨在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一定的借鑒。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非常豐富而且珍貴的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與審美情趣,充分凸顯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2005年,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了清晰的界定:“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等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由此可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與對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民間老百姓創造出來的一種民間文化,它來源于民間,也應該回歸于民間。結合火龍燈舞的管理體制來講,存在一定的管理空殼化問題。當地古鎮政府雖然已經設立了專門負責火龍燈舞管理工作的部門,但是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主要的負責部門是景區管理委員會。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民間文化的一種,這種管理體制難以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同時這也是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利用這種承包制度管理體制,是否可以實現對民間體育文化發展的保障?與此同時,民間體育文化的發展是否應順其自然,并遵循民間性特征,制定出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得到嚴格落實的前提,只有制定出有效的火龍燈舞發展的管理體系與制度,才能夠從根本上實現對火龍燈舞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
作為一項民間體育活動,火龍燈舞具備非常濃厚的民間文化氣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實現對火龍燈舞的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能夠為當地的發展帶來相應的經濟效益。而在古鎮旅游開發越來越快的背景下,火龍燈舞的市場價值非常顯著,可以為古鎮旅游的發展提供巨大的商業機會,但是我們不能夠只關注到它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還應該關注到火龍燈舞的生存現狀與保護情況。而從實際的保護現狀來講,火龍燈舞的生存現狀并不理想,比如沒有合適的傳承人。目前采取的承包制看似能夠拓寬火龍燈舞的發展空間,但其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管理制度是以市場為導向,從而獲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但是這種情況下,火龍燈舞的民間文化氣息缺失。由于缺少民間發展的環境,導致火龍燈舞的保護受到了不利影響。在巨大經濟利益驅使下,如何對火龍燈舞實施有效的保護,火龍燈舞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保護工作應該何去何從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火龍燈舞是一種民俗文化活動,同時也是大眾祈福與信仰的重要表現方式,具備非常顯著的風土特征。為了實現火龍燈舞的發展與傳承,當地學校已經開展了火龍燈舞體育活動,并將此列入到陽光體育活動內容中,可以更好地形成火龍燈舞傳承與發展的教育體系。
現階段,火龍燈舞表演中的技術動作難度比較小,很多復雜的動作已經被刪減,只剩下燒火龍。伴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提升,如果沒有原有技術動作的保障,那么火龍燈舞表演將失去吸引力,不利于可持續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策
在市場化運作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保護火龍燈舞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當地政府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同時,政府部門要認識到自身角色的主導地位,除了需要敏銳的眼光開發其中存在的經濟效益,還需要以發展眼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保護。比如適當增加火龍燈舞發展的資金投入,制定出有效的管理制度,并出臺相應的保障措施。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當地政府部門需要高度重視科研工作,并優化管理方法,借鑒其他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功經驗,推動火龍燈舞的長遠發展。為了實現火龍燈舞可持續發展,需要注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與開發,還應該避免其過度開發,導致隨意濫用的問題的產生。所以為了更好地開展火龍燈舞保護工作,需要當地政府以發展的眼光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因地制宜,制定出針對性的保護對策,并確保各方面要素的平衡。
火龍燈舞是在社會的長期發展過程中,集合大眾的智慧,經過生產勞動所形成的,它具備非常深厚的風土文化,是大眾非常喜聞樂見的民間文化,有助于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挖掘其中存在的文化價值與體育價值,將時代發展的特征融合到火龍燈舞的發展過程中,賦予其新時代文化內涵,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結合現代人的審美特征,不斷創新火龍燈舞的動作與技術,讓表演動作難度更高,而且形式多樣化。以旅游市場的需求為導向,挖掘其中的文化資源,換句話說,就是需要重視火龍燈舞品牌創設,形成古鎮獨一無二的文化特征,創立古鎮火龍資源。除了需要注重品牌的創設與開發,還需要促進其余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打造出具備火龍燈舞特征的文化特色的文化產品,進一步明確火龍文化在市場中的定位。
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除了需要考慮到文化發展的全球化,還應該充分考慮到文化的民族性特征,避免因為科學化忽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性。在現代化發展中,需要考慮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性,切忌過于關注其競技性,導致火龍燈舞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健身性丟失。伴隨著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為了更好傳承和發展火龍燈舞,要重視火龍燈舞發展的特色,避免其在文化多樣性中失位,要始終堅持文化性。
教育部出臺的關于開展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中指出,要將陽光體育活動、體育課程以及課外體育等,與當地具有特色的體育活動有機整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內容與形式更加豐富,同時也可以實現對民間體育活動的保護與傳承,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渠道。比如當地政府可以將火龍燈舞這種民間體育活動列入到當地學校的體育課程中,制定出相應的教學計劃,融合到體育活動中,可以讓中小學生的活動形式更加豐富多樣,同時可以讓體育活動有側重點。除此之外,學校還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符合學生特征的校本教材,可以提升火龍燈舞的教學的規范性,為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的有序開展提供保證。而這也是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推動火龍燈舞有效傳承發展的重要渠道。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課外文化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多樣化,還可以提升民間火龍燈舞的表演技術水平。將火龍燈舞融合到體育課程中,可以有效解決缺乏傳承人的問題,為火龍燈舞的長遠可持續發展培養更多人才,激發學生對火龍燈舞的興趣與認知。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文化遺產的重要項目。擁有自然及有形文化遺產,兩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賴,有形文化遺產是無形文化遺產及其表現的傳達者,無形文化遺產是有形文化遺產的意義,也是文化遺產的基礎。利用各種新媒體對活動進行報道,讓火龍燈舞第一時間走進公眾視野。可以通過數字化平臺、微信公眾號、微博、博客以及QQ空間等媒介開展視頻展演、有獎競猜、我與非遺的故事為主題的征文等線上活動,激發公眾參與活動的熱情。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