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奕,趙鄭祥麟



山西省內博物館主要分布在山西中部和南部地區,且主要沿鐵路和高速公路干線分布;不同類型博物館的空間分布和各地級市的類型分布存在明顯的差異;山西省博物館分布受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社會經濟狀況、政策導向等因素影響。
作為向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機構,博物館通過展示、解讀實物,向公眾普及、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滿足公眾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升國民整體素質,從而推動和促進整個社會的文明、發展和進步。博物館建設的空間分布是否合理,關系到公眾獲取文化資源的公平性是否能夠得到保障,也關系到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文化旅游融合的速度。
山西省位于黃河中游東岸,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和歷史記憶,所擁有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體量龐大,為博物館建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本文運用空間分析法研究山西省內博物館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能夠為山西省以及其他文物資源稟賦突出的省份合理布局博物館提供參考。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數據來源。本研究的樣本是入選國家文物局2020年5月發布的《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名錄》(以下簡稱為《名錄》)的196家山西省內的博物館,《名錄》中包含了博物館的名稱、等級、性質和免費開放情況等信息,通過博物館官網和電話咨詢渠道獲得博物館的地址信息。
依據《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以藏品性質和博物館所陳展的內容,將山西省的博物館劃分為綜合類、歷史類、自然類、藝術類、民俗類、革命類、名人類和專題類等8種類型。同時,從谷歌地圖獲取山西省內各博物館的地理坐標,導入ArcGIS10.5軟件中進行空間分析。
用以計算山西省及各市的博物館密度和人均擁有量的人口等數據來源于《山西省統計年鑒2020》。
研究方法。核密度分析是一種用于反映要素集聚或分散的空間分布形態特征的分析方法,主要通過計算點、線要素測量值在指定鄰域范圍內的單位密度,分析點狀或線狀要素的空間分布特征。本次使用ArcGIS10.5軟件中的Kernel Density工具進行核密度分析,并對山西省內博物館的密度分布特征進行可視化表達。
核密度分析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為核函數;n為樣本點數目;h>0為帶寬;x-xi表示估計值x到樣本xi的距離。值越大,說明博物館分布越密集。
最鄰近指數是依據每個要素與其最鄰近要素之間的平均距離計算而得,能夠準確描述點狀要素的空間分布特征。點狀要素的空間分布有集聚、隨機分布以及分散三種類型。
最鄰近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NNI為最鄰近指數;d(NN)為研究對象的最鄰近的平均距離;d(ran)為空間隨機分布條件下的理論平均距離。
其中:
n為樣本點數目;dij為第i點到第j點的距離;min(dij)為i到最鄰近點的距離。
A為研究區域面積。
當樣點格局隨機分布時,最鄰近點的平均距離與平均隨機距離相等,NNI=1;樣點格局聚集時,最鄰近點的平均距離會小于平均隨機距離,NNI<1;樣點格局較隨機分布更加發散時,最鄰近點的平均距離大于平均隨機距離,NNI>1。
空間分布特征分析
山西省內博物館空間分布主要從總體密度分布特征、類型分布特征、等級分布特征、性質分布特征和博物館分布與高速公路和鐵路分布的空間關系五方面進行分析闡述。
博物館的高密度聚集區位于中部和南部區域,全省博物館196座,按照2019年底區域總面積15.67萬km2、常住人口3729.22萬人計算,博物館的平均密度為12.5(座/萬 km2),百萬人擁有量為5.26座(表1)。從博物館在山西省域范圍尺度的分布來看(圖1),主要分布在山西中部、西南部和東南部,少量分布于北部的大同市。在中部以太原市分布最為密集,同時分布于呂梁和晉中的邊界地區;西南部則主要分布在臨汾市中南部以及運城西部,東南部主要分布于長治市。
各類型博物館空間分布呈現多樣化特征,由(圖2)可知,綜合類博物館的分布以晉南、晉東南地區為主,以太原及其周邊、晉北地區忻州、朔州為輔;歷史類博物館主要分布于晉南的運城、臨汾一帶以及晉北的大同市,次要分布于晉東南的長治市;革命類博物館主要分布在山西中部地區,其中太原、長治的密度較高,呂梁、晉中次之;名人類博物館分布主要以山西中部為主,其次分布在忻州市東部;藝術類和專題類博物館分布都較為密集,太原市是這兩類博物館的主要集聚地,同時,專題類博物館在晉中市和長治市也有集聚分布的特征;民俗類博物館以晉南的運城市分布最為密集,晉東南、晉中分布的民俗類博物館密集程度次之;自然類博物館分布較分散,以大同市、忻州、晉中、臨汾、運城為主要分布區。
由(表2)可知,山西省內博物館總體的平均最鄰近指數為0.61,小于1,且Z值為-10.32,P<0.01,說明山西省內博物館整體的空間分布為集聚型。8個類型博物館的平均最鄰近指數處于0.52~2.16之間,說明不同類型博物館的分布存在較大的差異。其中,僅有專題類博物館分布呈現集聚狀態,最鄰近指數為0.52。綜合類、歷史類、革命類和藝術類博物館的平均最鄰近指數處于0.91~1.07之間,接近于1,空間分布都呈現隨機分布狀態。而民俗類、名人類以及自然類博物館的平均最鄰近指數在1.51~2.16之間,呈現分散分布狀態。整體而言,山西省各種類型的博物館空間分布呈現多樣化特征,集聚、分散、隨機分布的比例為1:3:4,雖然整體空間分布為集聚型,但各個類型的博物館分布呈現出隨機分布和分散分布突出的特點。
從行政區域來看,僅太原市和大同市擁有全部類型的博物館,晉中市、忻州市和運城市擁有7種類型的博物館,剩余6地市則擁有2~6種類型的博物館,其中,陽泉市和朔州市的博物館類型較缺乏(圖3)。
三級及以上博物館主要分布于以太原市為中心的中部地區,由(表3)可知,2019年,山西省共有一級博物館3座,占博物館總數的1.53%,分別為綜合類、專題類、革命類博物館各一座;二級博物館共13座,占比6.63%,其中以綜合類和民俗類博物館為主;三級博物館共11座,占博物館總數的5.61%,以歷史類、革命類博物館為主;未定級博物館共169座,占博物館總數的86.22%,其中專題類博物館最多,占未定級博物館總數的30.77%。據(圖4)所示,三級及以上博物館主要分布在以太原為中心的中部地區,次要分布在晉西南的運城市。
占總量三分之一的非國有博物館主要分布于太原與晉中市交界地帶,按性質來看,國有博物館134座,占博物館總數的68.37%,其中,以綜合類和歷史類博物館為主,分別占國有博物館總數的32.84%和22.39%。非國有博物館62座,占博物館總數的31.63%,以專題類博物館為主,占非國有博物館總數的58.06%。
由(圖5)可知,國有博物館在山西各個地市都有所分布。國有博物館以忻州市東南——運城市西南條帶為主要分布區,包含太原市、呂梁——晉中交界以及臨汾中部地區,并以太原市分布最為密集。大同市和長治市為次要分布區。由于非國有博物館以專題類博物館為主,而晉中擁有大量專題類博物館,因此非國有博物館則以太原市與晉中市交界為密集分布區,長治市次之。
博物館具有沿鐵路、高速公路空間分布的特征,在ArcGIS 10.5軟件中,利用緩沖區工具,沿山西省高速公路和鐵路繪制5km緩沖區。如(圖6)所示,山西省95%的博物館位于高速公路和鐵路沿線5km范圍內。這說明山西省的博物館具有沿鐵路、高速公路空間分布的特征,絕大部分的博物館的陸路可達性很高,為游客參觀博物館提供了便利條件。
空間分布的影響因素
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社會經濟狀況以及政策導向是影響山西省內博物館空間分布的主要因素。
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提供了博物館發展的基礎條件。由于歷史類博物館以當地的歷史文化為素材,所以其分布與各地區歷史文化資源密切相關。從以上空間分布分析不難看出,太原、晉中、長治、運城這四地的博物館較多。作為省會的太原市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厚的煤炭資源為其建設各類博物館提供了支撐。晉中市具有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晉商文化尤為突出,非常適合建立專題類博物館,同時,作為民間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集散地,也為晉中市民俗類博物館的建立打下堅實的基礎。長治市是革命老區,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長期駐扎地,為革命類博物館建設提供了文化基礎。運城市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關公、德孝文化等具有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數量最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民俗類和歷史類博物館提供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
自然類博物館的建立需要豐厚的自然資源支持。大同、晉中、運城、臨汾礦產資源豐富,野生動植物種類眾多,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因此,山西省的地質和自然主題博物館主要分布在這四個地級市。例如,晉中市的榆社縣地下埋藏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是聞名世界的化石之鄉,建立了以化石為主題的博物館。
社會經濟狀況決定了博物館的實際供需。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會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向影響到博物館的分布和建設。隨著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斷增加,當地政府和民間收藏家也具備了較強的財力,該區域內博物館的數量就會相應增加。如(圖7)所示,山西省各地市博物館數量大體趨勢上與當地的地區生產總值以及常住人口數有關。由于人口較少,地區生產總值較低,陽泉市與朔州市的博物館數量相對較少。而上述提到的太原、晉中、長治、運城博物館發展較快的四地,則具有突出的人口和經濟優勢。
政府政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并指明了發展方向,多尺度的政策指導對于博物館的發展至關重要。從國家層面來看,2008年國家發布的《關于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使山西省內免費開放的博物館數量達到總數的78%,各地級市均超過60%,大力推動了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同年發布的《全國博物館評估辦法(試行)》為博物館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規范性的導則。2010-2017年國家文物局相繼發布《關于促進民營博物館發展的意見》等旨在推動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的政策,為明確非國有博物館的地位,規范其建設和管理,提升其服務及落實扶持等方面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從地方層面來看,近幾年山西省對于博物館的發展主要致力于確保經費投入、加強行政部門監管以及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晉政發〔2016〕50號)中就明確指出“逐步將有條件的古建筑類博物館、新建博物館和優秀非國有博物館納入免費開放范圍,促進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各地級市也針對當地文化資源特點,積極制定地方性法規和政策。2018年臨汾市印發的《臨汾市文物保護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提出加快推進陶寺考古博物館建設,推進行業和專題博物館建設,支持非國有博物館發展;2020年長治市頒布的《長治市紅色文化遺址保護利用條例》鼓勵建設紅色文化博物館;2020年太原市頒布的《太原市博物館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成為繼廣州市之后,全國第二個頒布博物館條例的城市。《條例》促進了太原博物館事業發展,整合太原文化資源為目標,提出要建立具有三晉文化、晉陽文化、晉商文化、工業文化、醋文化等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館,鼓勵和扶持非國有博物館發展。從臨汾和長治市的情況可以看出,由于地方政府給予博物館建設足夠的重視,因此在博物館建設方面能夠有更快的進展,而且也反映了當地博物館發展的重點和方向。
作者單位:山西文博(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