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琴



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鄉土文化保護的大背景下,我國鄉土文化遺產保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鄉土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農民主體不斷減少、城鎮化與現代科技沖擊鄉土文化遺產的保護、鄉村旅游開發不當造成鄉土文化遺產本色失真、鄉土文化遺產保護和鄉村經濟發展的矛盾愈發凸顯、村民的保護意識不夠強等。針對這些問題,文章提出我國鄉土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思路:即政府發揮好主導作用、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完善繼承人保護制度。
我國鄉土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現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要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只有重振鄉土文化,用優秀的文化充盈人們的頭腦,才能達到真正扶貧扶志的效果,鄉村才能顯示出新的活力。在國家的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土文化能夠體現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促進鄉村和諧和可持續發展,而且對于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鄉土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在國家重視鄉土文化保護的大背景下,各省相繼出臺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工作方案,鄉土文化專業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越來越多的社會各界人士加入到了鄉土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隊伍中,傳統村落、古建遺存、傳說故事、民俗風情、傳統技藝、古樹名木等鄉土文化得到更多的關注,鄉村文明水平有了顯著提升(圖1)。
我國鄉土文化遺產保護困境
雖然我國鄉土文化遺產受到國家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重視,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沖擊下,在地方政府對鄉土文化遺產治理思維中重經濟輕文化、重物質輕精神的現實環境下,我國鄉土文化遺產的保護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一些少數民族的傳統技藝和歌曲藝術等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主要存在以下困境:
鄉土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農民主體不斷減少。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城市的高教育水平、先進的科技水平和各種政策優惠、各種生活的便利、城鄉收入的較大差距吸引著農村的青年勞動力,因此農村大量勞動力流入城市。農民群體的外流,導致農村勞動力大量減少,目前農村留守兒童越來越多,老齡化程度越來越嚴重,只靠老人、婦女、兒童,難以做到保護和傳承好鄉土文化。
城鄉一體化帶來了產業結構的變化,鄉鎮辦工業、村辦工業、農村個體工業、農資配送服務、農技推廣服務、鄉村旅游業等第二、第三產業為鄉村人口提供了多種職業選擇的可能,農民可以不再以農業為主,他們轉向了二三產業,鄉土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農民主體不斷減少。
城鎮化與現代科技文明沖擊鄉土文化遺產的保護。在城鎮化進程中,鄉村數量不斷減少。據2010年國家統計數據顯示,從2005年到2009年,全國村民委員會數目逐年減少,平均每天有20個行政村消失,全國每年減少7000多個村民委員會。隨著鄉村數量的大量減少,承載于其上的鄉村文化也隨之消失。國家對鄉村文化重視,則偏重于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層面,更多的是思想文化的豐富發展或產業文化發展,對于鄉村保留下來的鄉村文化遺產,包括古代村落、莊園、牌坊等物質文化遺產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市場經濟和現代科技文明進入鄉村,徹底改變了鄉村中農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萍蓟漠a品替代了傳統鄉村的生活用品,電視、電腦、手機、網絡的普及更是改變了農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播方式,以前的當面相傳的文化傳播方式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依靠電腦、手機、網絡的電子傳播方式,這種文化傳播方式不利于鄉土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鄉村旅游開發不當造成鄉土文化遺產本色失真。近年來,在美麗鄉村建設政策的推動下,鄉村建設取得了很大成果,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圖2)。然而,在鄉村建設和旅游開發的浪潮中,很多村寨缺少科學的規劃,過于強調現代化的升級改造,導致當地一些文物古跡、人文傳統、風俗民情等鄉土文化遺產遭到破壞。一味模仿示范村的模式也使得一些原本具有地域特色的村莊變得千篇一律,導致鄉村原有風貌和特色文化的喪失。
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旅游企業過度重視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造成很多具有鄉土文化典型的文化遺產本色失真,甚至被破壞,我國鄉土文化遺產面臨著被遺棄、被拋荒的危機。
鄉土文化遺產保護和鄉村經濟發展的矛盾愈發凸顯。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發展鄉村經濟、繁榮鄉村經濟受到鄉村各級領導的重視,而鄉土文化遺產保護和鄉村經濟發展問題是一對矛盾體,重視了鄉村經濟發展問題,就會忽略對鄉土文化遺產的保護?;鶎诱鳛猷l村治理的直接負責者,雖然有保護、傳承與發展鄉村文化的職責,但是在其面臨的經濟發展、鄉村社區建設、重要民生問題化解以及社會穩定等諸多職責中,對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無疑不在優先考慮之列。
村民的保護意識不夠強。受鄉村旅游熱潮的帶動,歷史文化名村的申報、評審等工作是地方管理部門和領導的工作,而當地村民對名村的認識和保護的自覺性還不夠,對一些傳統技藝由于收入太低也很難引起村民的重視,很難喚醒村民的保護意識。大部分村民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對鄉土文化遺產的價值認識不到位,甚至有的村民根本不知道自己身邊有那么多的鄉土文化遺產,所以更談不上對鄉土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
我國鄉土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思路
政府發揮好主導作用。鄉土文化遺產的保護不是某一小部分的職責,是全國各級政府部門、文化部門、旅游部門、遺產經濟開發者、感興趣的普通民眾及當地村民共同的責任,但是只有政府發揮好主導作用,加強宏觀調控和依法管理,妥善解決各部門在開發利用和保護過程中的矛盾,充分調動社會各界人士對我國鄉土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的積極性,充分喚起當地村民的保護意識,才能更好地對我國鄉土文化遺產進行保護。
政府應完善鄉土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相關法律法規,在國家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遺產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鄉土文化遺產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各地政府也應該出臺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激勵政策,讓當地村民和感興趣的普通民眾更積極地加入到鄉土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隊伍中來。同時政府應設立鄉土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為鄉土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提供保障。充分發揮輿論宣傳的作用,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并對保護鄉村文化遺產的個人或組織實施獎勵。
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法國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具有一套完整的實施步驟,其參與者既有各級政府,也有感興趣的普通民眾、個體村民等各級社會群體。我們可以借鑒法國的成功經驗,在鄉土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中盡可能調動一切可能的社會力量,從鄉土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工作、相關制度制定工作、資金保障工作到保護和傳承的實施實踐,都能有社會各界力量的廣泛參與,不斷完善保護和傳承的相關制度和具體保護工作,使我國鄉土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能夠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特別是當地村民,一定要讓他們充分認識鄉土文化遺產的價值,才能夠自覺地對身邊的傳統技藝、民俗風情等進行保護。
完善繼承人保護制度。目前國家對于繼承人的審批、考核、激勵等制度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有些繼承人的收入微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政府應該提高對繼承人的生活補助,為其消除后顧之憂;有些繼承人年歲較高,對于鄉土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心有余而力不足(圖3),應該盡快尋找合適的年輕人進行傳承工作。對于繼承人的審批和考核工作應該進一步規范,選擇合格的繼承人,才能做好鄉土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因此,國家應該強化激勵措施,吸引更優秀的人才對鄉土文化進行傳承。
課題項目:本文系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鄉村振興背景下山東鄉土文化遺產保護和活態傳承研究”(項目編號:ZD20200832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山東現代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