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歷史視野下人工智能流派與知識產權法的關系

2021-10-22 02:01:18李宗輝

摘要:人工智能的流派大體上可分為符號主義、聯結主義和行為主義,它們在歷史上與知識產權法各自存在相應的聯系。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符號主義人工智能以符號化的知識表征和邏輯推理為主要特點,客觀上為知識產權法統一本質的概括提供了新的理論,并可以進行知識產權法專家系統的建構。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聯結主義人工智能以模擬人腦的神經網絡和學習過程為主要特點,與知識產權法具有共同的“鼓勵學習”宗旨,又在專利客體、創造性審查、創新本質界定和法律倫理等方面提出了挑戰。與互聯網聯系更加密切的行為主義人工智能強調智能行為是適應周圍環境的進化行為,其契合了網絡時代知識產權立法一定程度的“行為規制”轉向,也對相關主體的權利博弈、保護對象的進化升級、智能交互行為的法律規制等帶來了挑戰。不同流派的人工智能既是知識產權法的調整對象又是其完善工具,它們應當彼此進行深度融合。

關鍵詞:人工智能流派;知識產權法;符號主義人工智能;聯結主義人工智能;行為主義人工智能

中圖分類號:D923.4?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68(2021)05003510

從科學理論研究的視角來看,人工智能歸根結底是對人類智能的模擬、延伸和擴展,而對于人類智能本質的不同認識,使得研究者們采取了迥然有別的理論體系和技術路徑來構造智能機器,進而形成了人工智能發展中的三個不同流派:符號主義,強調以符號邏輯表征人類智能;聯結主義(又稱連接主義),探索神經網絡間的聯結機制和學習算法;行為主義(又稱進化主義),以控制論為基礎研究人的“感知行為”模式。在半個多世紀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研究如何模擬人類智能的人工智能不同流派與保護人類智力創造成果的知識產權法之間產生了或遠或近、或強或弱的聯系,值得加以梳理和關注。

一、符號主義人工智能與知識產權法

(一)符號主義人工智能的歷史沿革與基本理念

人工智能研究的第一個流派是符號主義,也被稱為邏輯主義、心理學派或計算機學派,主要依據物理符號系統(即符號操作系統)假設和有限合理性原理[1]。在符號主義人工智能流派看來,所有與智力相關的工作都可以歸結為對符號的操縱。數學家在解方程時,會移動符號,然后根據預先定義的規則,用其他符號來代替這些符號。邏輯學家進行推論時也是同樣的道理。根據這個假設,智力是獨立于基質的[2]113。從這個意義上講,計算機與人的大腦和心靈之間的區別并不重要,它們都是通過符號處理來解決問題,只不過計算機是“二進制”數字代碼符號,而人腦處理的是更多樣的其他符號。

1965年之前,符號主義人工智能的研究主要是尋求搜索和表達的階段,即借助離散符號系統的功能實現知識的獲取、表達和處理,從而揭示計算機如何解決特定領域的問題。19651975年,符號主義人工智能進入了建構微型世界的階段。因為與證明幾何學定理、弈棋不同,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數問題無法歸入少數幾種因素的形式組合,通過簡單的邏輯演算就可以解決,所以,必須針對這些問題建構一個簡化真實世界并可以嵌入智能機器的“微型世界”。換言之,這一時期的符號學派認為,只要抽象出真實世界中那些對求解問題非常重要的特征,機器就能給出這個抽象世界足夠的背景信息,并智能地思考簡化了的人工世界中的對象及其關系,從而實現模擬真實世界的目的。然而,這種理想化的孤立的微型世界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因此,1975年以后,符號主義人工智能進入了尋求極小常識知識集合的階段。人們寄希望于從盡量少的知識集合出發,通過形式化手段演繹出整個知識系統[3]。

符號、規則、計算和邏輯推理構成了“物理符號系統”的核心要素。以此為基礎,通過對計算機的編程,符號主義人工智能在問題求解(包括定理證明、機器博弈等)、專家系統、模式識別、自然語言理解、自動程序設計、機器人學和知識庫的智能檢索等多個領域都開拓出了廣闊的應用前景[4]。符號主義人工智能在今天仍有延續和應用,但這一流派的人工智能占據主導地位的歷史時期主要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5],它也被稱為經典的人工智能或老式的人工智能。

(二)符號主義人工智能與知識產權法的關系

1.符號主義人工智能的知識產權客體化

從知識產權法的調整對象和調整范圍來看,符號主義人工智能誕生之初并未引起立法者乃至理論界的關注,人們幾乎不會直接討論人工智能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這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當時人工智能科學與知識產權法學的理論研究都處于相對“幼稚”和粗獷的階段,兩者盡管分別在技術建構和制度規范層面上涉及人的“智力創造”問題,但彼此之間要發生研究者的興趣交融和知識匯流仍缺乏足夠成熟的條件。二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司法實踐中,“智力活動的方法”不能被授予專利權已經成為一項默認的原則,而符號主義人工智能主要擅長的恰恰是定理證明、下棋這樣一些無論從外觀還是實質都被認為是純粹智力活動的算法。三是那個時代的知識產權法重點保護的仍然是傳統工業中含有知識產權的機械設備、化學物質、工藝流程和圖書音像等產品或方法,符號主義人工智能乃至更為傳統的計算機軟件都尚未形成具有一定顯示度和規模的產業應用。例如,1959年的時候,共計只有20家美國公司相互競爭計算機訂單。1960年10月的《電子技術》月刊介紹了當時世界范圍內主要的28家公司提供的72種計算機型號,其中,美國18家、德國4家、英國2家、法國2家、荷蘭1家、日本1家。由于研發周期長、調試維修難和更新換代快,計算機產業在初始的年份虧損了約5億美元,其中有一家公司單獨就虧損了1.3億美元。1959年的統計顯示,在所銷售的計算機中,大型計算機的累計價值占到了57%,中型計算機占39%,小型計算機只占4%。這些數據表明,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計算機產業尚遠未普及到私人生產部門,只有政府部門和有限的大公司有購買的需求和足夠的財力,而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人工智能則更是缺乏真正的產業應用。

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計算機產業的發展,包括符號主義人工智能在內的計算機軟件技術對知識產權法的影響開始引起立法者和決策者的重視。從1965年開始,美國政府和國會組織的專家委員會先后對計算機軟件的專利和版權保護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結合專利和商標局的審查實踐探索,到1980年,美國事實上關閉了人工智能軟件專利保護的大門,而為其開啟了版權保護的窗戶。同一時期的英國也采取了與美國類似的立法模式,例如,其在1988年的《版權、外觀設計和專利法案》中規定:在計算機產生文字、音樂、戲劇或藝術作品的情形,對作品的創造做出必要安排的人應當被視為作者。時至今日,這仍然是為數不多的接近于人工智能創作物版權問題的法律規定。但總體而言,由于符號主義人工智能在設計上的簡單性和形式化,偏重于對規律性較強的固定問題的解答,尚未展現出接近人類智能的“創造性”潛能,因此,這一時期的立法者基本還是將其作為純粹的知識產權“客體”看待和審視的。

2.知識產權的符號化和專家系統化

從為知識產權法提供的思想借鑒來看,符號主義人工智能背后的哲學理念為知識產權統一本質主義的追求提供了一套新的話語體系和理論邏輯。20世紀五六十年代,正值國際社會為成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而多方努力之時,將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這三種原本具有較大差異的權利統攝到“知識產權”的名義之下,除了未來相關國際事務廣泛協調的實用目的之外,需要在理論上能夠自圓其說的體系化解釋。當商標被解釋為智力成果明顯牽強的情況下,將作品、專利解釋為智力創造的符號是最自然不過的選擇。符號主義人工智能無疑與這種解釋路徑深深契合。符號主義人工智能細致區分符號本身、符號對象和符號對象的解釋,并強調符號本身是第一位的。符號本身的第一性就可以使各類知識產權獲得法律上的統一指稱,而這些符號對象在實質內容以及具體解釋上的差異則不會對它們的共同本質產生影響。不過,符號主義人工智能過于簡單、機械乃至一廂情愿的事物認知方式和系統構建方式決定了知識產權的符號論事實上難以解釋和處理智力成果在創造、應用過程中所涉及的各種復雜因素和多方利益關系。

符號主義人工智能還為知識產權法的具體應用提供了輔助工具——專家系統。具體的過程是,由知識工程師將知識產權法專家的啟發性知識在知識庫中加以符號表征和管理,并通過推理機使之以符合法律邏輯的方式工作,以及通過解釋器向用戶解釋系統的行為。在此背景下,20世紀80年代,美國研究者曾開發了應用于商業秘密保護的HYPO專家系統[6],20世紀90年代,我國武漢大學的趙廷光教授則與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系合作開發完成了“中國知識產權法專家系統”[7]。但是,由于知識產權法上的許多概念具有不確定性,并且整個制度的發展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加上符號主義人工智能在對法律專家的知識和推理進行符號化處理的過程中很難反映及融合不同專家的價值取向,所以,這樣一些知識產權法的專家系統實際上并沒有能夠發揮非常顯著的作用,而是在某種程度上與符號主義人工智能一樣遭受了冷落。

二、聯結主義人工智能與知識產權法

(一)聯結主義人工智能的歷史沿革與基本理念

聯結主義人工智能,又稱仿生學派或生理學派,主要是通過模仿人腦神經網絡的活動來設計智能機器,所以,理論上往往也將人工神經網絡作為其同義語。聯結主義人工智能其實與符號主義人工智能差不多是同一時期產生的,只不過在剛開始的二三十年里,符號主義人工智能的光芒太盛,使聯結主義人工智能難以顯山露水。

1943年,美國心理學家邁克庫勞奇和數理邏輯學家皮茨在《數學生物物理》雜志上發表了名為《神經活動中內在觀念的邏輯運算》的文章,創建了首個神經網絡模型——MP模型,可以被看作是聯結主義人工智能研究的起源[8]。1982年和1984年,霍菲爾德發表了兩篇重要論文,提出了用硬件模擬神經網絡,聯結主義人工智能才沖破霧霾,重見天日。1986年,魯梅哈特等人提出多層神經網絡中的反向傳播(BP)算法,宣告了聯結主義人工智能的徹底復蘇[1];2006年,杰弗里·辛頓開發了深度信念網絡,奠定了聯結主義人工智能騰飛的基礎。2012年,深度學習神經網絡領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亞歷克斯·克里澤夫斯基與其他幾位多倫多大學辛頓研究組的同事在一篇深度卷積神經網絡方面的研究論文中證實:在深度學習訓練期間,當處理完2 000億張圖片后,深度學習的表現要遠勝于傳統的計算機視覺技術[9]。

聯結主義認為智能的基本單位是神經元,認知過程是由神經網絡構成的,表現為信息在神經網絡的單元(神經元)中的并行分布和特定的聯結方式,而不是符號的運算。聯結主義的理論主張,最好將人腦視為一個“自組織”系統,人腦中發生的組織和學習應被視為一個“演進”過程,而不是類似計算機程序的操作過程。人工神經網絡更接近于人腦的構造和運作狀態[10]。

聯結主義人工智能與符號主義人工智能的基本區別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符號主義人工智能假定了一種“思維語言”,而聯結主義人工智能沒有。符號主義人工智能假設的“思維語言”簡言之即為句法和語義相結合的符號系統。在聯結主義人工智能中,單個神經元和部分神經元都不形成某一表征。表征只能在神經網絡整體層面顯現,而這種表征又因為認知過程的權重變化是動態的,無法固定和存儲,更不必說進行預設。二是符號主義人工智能用符號表述方式的結構定義了它們所適用的計算運作方式,聯結主義則否認存在這種簡單的“上下貫通形式”計算。聯結主義人工智能的計算則是對多個神經元信息狀態及它們之間聯結權重變化的解釋。因此,魯梅哈特和麥克萊蘭形象地將符號主義人工智能與聯結主義人工智能比喻為牛頓力學與量子力學之間的關系,認為前者是可以在宏觀上描述和預見智能系統的行為,后者則是在微觀上說明那些智能系統行為的直覺的、有點難以捉摸的實際作用力[11]。

(二)聯結主義人工智能與知識產權法的關系

1.聯結主義人工智能對知識產權法的促進作用

如果說符號主義人工智能與知識產權法的聯系還比較間接和“遙遠”,那么,聯結主義人工智能與知識產權法的聯系則要直接和緊密得多。這主要是因為在聯結主義人工智能興起的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產業尤其是軟件產業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美國英福公司的市場調查報告顯示,19791984年,世界范圍內個人電腦軟件的銷售額年均增長達70%,僅美國在1984年的軟件銷售額就達16億美元。日本的軟件產業同樣發展很快,從1972年僅有5種普及應用軟件發展到1984年已有7 585種[12]。在這種情況下,產業界對軟件僅能獲得版權保護不甚滿意,于是繼續通過各種渠道尋求對軟件的專利保護,1981年的“戴蒙德訴迪艾爾”一案便是他們最早取得的突破。在該案中,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認定,包含有軟件成分的橡膠硫化方法屬于可專利之客體[13]。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接連就數起軟件發明專利案件作出判決,均沿襲了該案的傳統,為美國軟件發明的可專利化增添了不少底氣。這段時期,美國的軟件專利授權量也有明顯的增長,到1995年,軟件專利申請量達9 000件,是1980年的9倍;授權量占專利授權總量的9%,比70年代的不足2%有很大的提升。1996年,美國專利商標局頒布了《計算機軟件相關發明的審查指南》,全面將軟件專利申請納入審查的軌道[14]。日本和歐盟也都分別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提出了自己的軟件專利審查法律框架[15]。這些對于當時正在發展中的聯結主義人工智能而言都是利好的消息。

與此同時,20世紀80年代,隨著集成電路(芯片)技術尤其是半導體集成電路技術的飛速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對國民經濟和國家科技發展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世界各主要發達國家都紛紛尋求通過知識產權立法來保護集成電路技術。在否定了版權保護的思路以后,1984年,美國正式通過了以保護“布圖設計”為中心的《半導體芯片保護法》。繼美國之后,日本、歐共體、瑞典、德國、英國等也先后通過專門立法來實現對集成電路的知識產權保護。1989年,WIPO通過的《華盛頓條約》更是以國際公約的形式,第一次系統、全面地規定了對集成電路的知識產權保護[16]。盡管當時的芯片主要是用于電視機和普通計算機等傳統的電子設備,但不可否認的是,對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的特別知識產權保護十分有利于促進芯片的研發,而以人工神經網絡為基礎的聯結主義人工智能恰恰對芯片具有較高的要求。

面對日益興起的人工智能技術,WIPO在1991年組織了專門的論壇討論其知識產權問題,當時的討論既涉及符號主義人工智能,也涉及聯結主義人工智能,并討論了“計算機生成的創造物”以及“人工智能對知識產權法的影響”,其中迸發的智慧火花直到今天仍有重要借鑒意義[17]。此后,隨著1992年《人工智能與法律》等一系列計算機與法律交叉領域學術期刊的創辦,人工智能的知識產權法問題逐漸成為理論研究的常規主題。

以上是20世紀末的知識產權司法、審查、立法實踐以及理論研究在外部條件方面對聯結主義人工智能發展的積極影響。而從內在機理來看,聯結主義人工智能的“機器學習”行為也與知識產權法“鼓勵學習”的根本宗旨深度契合。“如果一個機器人掌握了人類所有的技能,但就是沒有學習能力,那么人類不久就會把它扔在一邊。……計算機會在我們更少的輔助下做更多的事情。它們不會不斷重復同一些錯誤,而會像人一樣,從實踐中學習經驗。……有了機器學習的輔助,經理會變成超級經理,科學家會變成超級科學家,工程師會變成超級工程師。未來屬于那些深深懂得如何將自己的獨特專長與算法的擅長結合起來的人。”[2]4557進一步來說,一些機器學習系統已經“發展出自己的直覺力”,然后按照直覺來行動,而不只是“按照編好的程序來工作”。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它們展現出了人類學習的神韻,并且能夠幫助人類更好地“學習”。概言之,聯結主義人工智能與知識產權法分別從算法開發與制度供給的角度激勵著人類的學習和創新活動,并且前者自身作為科技創新活動的組成部分,同時又受到后者的激勵。

2.聯結主義人工智能對知識產權法的挑戰

聯結主義人工智能在對知識學習和智力創造活動的認知、模擬、擴展方面更契合知識產權法的同時,也給后者的解釋、適用和發展帶來了不少新的挑戰。

首先是聯結主義人工智能是否適于作為專利保護客體的悖論。現階段的聯結主義智能系統具有明顯的“人工”性,是發明的產物,作為專利的客體并無疑問,而當其越來越接近還原人類大腦的時候,就越落入了科學發現的范疇,從而被排除在專利保護之外。這就會形成智能水平越低的人工神經網絡反而越容易獲得專利法保護的尷尬局面。

其次是技術領域交叉帶來的困惑。最近的神經科學表明,由于化學物質在大腦中擴散,生物學回路有時能夠改變神經元的計算功能。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正在設計能同時體現模擬功能和數字功能的神經網絡。模擬功能模擬生物神經元的解剖結構和生理機能,包括穿過細胞膜的離子通道。有些專家甚至走得更遠,他們不是純粹在硅上建立人工神經網絡模型,而是構建由微型電極和真實神經元組成的網絡[18]。這也就使得專利審查實踐中不易界定此類人工智能的所屬技術領域和對其進行創造性評判[19]。

再次是學術界至今仍爭論不休的人工智能創造物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聯結主義人工智能的自主學習特點使其可以自動生成在客觀表現形式上完全符合知識產權保護要件的結果,然而知識產權法的基本價值立場是保護“人”的創造成果,因此,在法律上采取何種制度安排或設計來消除這一矛盾就產生了很多認識上的分歧[20]。這一問題在聯結主義人工智能的研發者、機器學習的監督者和使用者等人類主體的智力活動與機器的智能行為交織在一起時,變得更加復雜難解。當然,聯結主義人工智能自主學習和自動決策的行為也會帶來更高的知識產權侵權風險[21]。

從次是對知識產權法所保護之“創新”本質的反思。為防止思想的壟斷和妨礙社會整體的創新步伐,知識產權法上設有版權保護的“思想與表達二分法”以及專利不保護科學規律等基本原則,而聯結主義人工智能一般正是通過對海量人類既有成果學習后抽取共性規律所進行的“創造”。其創造物具體到何種程度才可以獲得知識產權保護,以及其對既有智力成果的利用在何種程度和范圍內是合法的[22],都需要仔細審視。

最后是聯結主義人工智能在建構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法律倫理問題。為了盡可能接近生物大腦的組織結構,研究者會選擇動物(例如小鼠)的大腦進行全腦測繪和仿真,甚至將小鼠大腦中的神經元替換成人工合成的電子基質。終極意義上的人工神經網絡則是對人腦的全腦仿真,并且也存在這種神經元替換的可能[23]。那么,這樣的發明是否合乎公序良俗原則就會存在很大爭議,并且在法律上,我們如何面對“人工生命體”也頗為棘手[24]。

三、行為主義人工智能與知識產權法

(一)行為主義人工智能的歷史沿革與基本理念

行為主義人工智能在思想上起源于20世紀初興起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派。行為主義心理學派認為,一切復雜的行為,都可以用環境的作用加以說明,由于環境的結果養成各種習慣。本能也好,意識也罷,在說明行為上,都不需要了,因為思想也是一種對外界的反應,同其他反應無異。概言之,行為主義以研究人類及其動物機體的行為為主導,摒棄一切主觀經驗,竭力反對研究人的主觀意識和內部結構[25]。在研究方式上,行為主義反對內省的研究方法,主張采用客觀的觀察和實驗的研究方法,因而也被稱為客觀心理學[26]。

1948年,在吸納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的基礎上,維納創立了“控制論”。控制論通常被認為是第一次將行為主義與人工智能聯系在一起。“圖靈測試”事實上遵循的也是行為主義的邏輯。它并不要求接受那臺接受測試的思維機器在內部構造上與人腦一致,而僅僅要求從外部功能或行為上看,思維機器能夠同人腦保持一致[27]。20世紀80年代,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實驗室的青年科學家布魯克斯為代表的一批研究人員開始將行為主義理論正式付諸于人工智能的研發實踐。1986年,布魯克斯成功開發出第一個基于“感知行為”模式的輪式機器人Allen。1999年,波利等人發表文章,闡述了基于“感知行為”模式的多機器人系統在戰場掃雷中的適用[28]。直到今天,眾多科技公司摩拳擦掌而要開發的人工智能,不少也是行為主義理念之下的“自適應學習機器”。

行為主義人工智能學派認為,人工智能的研究應當走出簡單、抽象模型的象牙塔,而以復雜的現實世界為背景,讓人工智能理論、技術先經受解決實際問題的考驗,并在這種考驗中成長[29]。布魯克斯指出,智能無需知識的表示,無需推理,只是在與環境的交互中表現出來,實現這種人工智能的基本步驟包括:(1)到現場去;(2)物理實現;(3)初級智能;(4)行為產生智能。具體而言,復雜的行為可以通過分解成若干個簡單的行為加以研究。主體根據環境的刺激產生相關的反應,同時通過特定的反應來陳述引起這種反應的情景或刺激。因此,它能以這種快速反饋替代傳統人工智能中的精確的數學模型,從而達到適應復雜、不確定和非結構化客觀環境的目的[30]。行為主義認為,感知和動作可以緊密地耦合在一起而不必引入抽象的全局表征,而人工智能則可以像人類智能一樣逐步進化[31],因此,行為主義人工智能也被稱為進化主義人工智能。

行為主義人工智能實現像人類一樣在各種已知乃至未知環境中行為的方法主要是強化學習和遺傳算法。遺傳算法會在每一步中考慮整個群體的假設,由于交叉行為,這些假設可以從這一代跨到下一代。除了通用式以外,遺傳算法不會對它們即將學習的結構進行預先假設。因此,遺傳算法陷入局部最優值困境的可能性比較小,而且原則上也更有可能找到真正新穎的東西。強化學習的優點則是能夠根據與環境交互作用中的得失進行學習績效的累積,與人類真實的學習機制相似。行為主義人工智能的缺點是將人的行為過程看得過于簡單,實驗中往往只是測量簡單的獎懲反饋過程,有些結論不能遷移到現實生活中,所以外部效度不高。另外,行為主義將意識與行為對立起來的思想,也限制了人工智能的縱深發展[32]。

(二)行為主義人工智能與知識產權法的關系

1.行為主義人工智能對知識產權法信息革命的促進

行為主義人工智能與聯結主義人工智能差不多都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反思符號主義人工智能的過程中開始發展起來的,但是行為主義人工智能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才有所成就,并且在今天也不像聯結主義人工智能那樣光彩奪目。不過,行為主義人工智能對于自適應環境行為的認知以及對于智能系統輸入輸出信息之間關系的重視,實質上都與互聯網時代的知識產權法律變革息息相關。

20世紀90年代,以美國“知識產權和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白皮書為代表,日本、歐盟、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都提出了相似的知識產權報告或者進行了相應的立法[33]。1996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約》得以通過。隨后不久的1998年,美國頒布了《數字千年版權法案》,2001年,歐盟也制定了《信息社會版權指令》。從理論上看,行為主義人工智能與網絡時代的知識產權立法都是從人們適應各種復雜新環境的“進化”行為中去考察智能或法律,都追求一種類似于自然科學的客觀、量化體系,都否認完全基于理性或預設的結構、制度,都強調相關主體的行為是反饋輸入信息后而進行的信息輸出,并在一種不斷試錯的過程中強化學習。

具體來說,行為主義人工智能邏輯下的知識產權本質已經不再拘泥于某一主體對其創造物的“對物關系”,而是全面著眼于外部世界圍繞著這一創造物所發生的各種“對人關系”。有學者就認為,作為知識產權對象的信息是控制論意義上的信息,是與物質、能量并駕齊驅的存在,是“我們適應外部世界,并使這種適應為外部世界所感到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34]。隨著技術、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演進,無論是知識產權的客體還是控制客體利用的權利內容,乃至基于公共利益需要限制知識產權的情形,都存在著窮盡列舉、抽象概括之不能,以及完全合理的類型化劃分、體系化建構之困難。對于那些缺乏清晰結構和確定利益范圍的創造性信息,必須借助于知識產權法上的兜底規定、一般條款以及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的補充,通過對市場主體競爭行為的控制來實現其保護或限制。即便是那些已經通過知識產權表征的信息,用于表征它們的知識產權在權利內容上同樣體現為一種對他人行為的控制。誠然,以“行為規制”為中心的知識產權法實踐模式會在一定程度上犧牲法律的明確性和穩定性價值,并具有滋長司法任性的風險,但在當下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商業應用模式層出不窮和知識產權糾紛形態千奇百怪的時代背景下,這或許至少是我們在網絡和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領域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2.行為主義人工智能的知識產權法規制挑戰

從行為主義人工智能理念對知識產權法的影響回到知識產權法對行為主義人工智能的調整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和挑戰。

第一,既然行為主義人工智能強調環境的決定作用,認為智能行為是對周圍復雜因素構成的環境的映射,那么,在權利保護上就存在著環境提供者或參與者的個人信息權、數據財產權、既有知識產權與人工智能本身的知識產權之間的博弈和張力。

第二,行為主義人工智能遵循的是從失敗中不斷汲取教訓并自然進化的發展路徑,由此所帶來的問題是:不斷進化升級后的人工智能是否還是最初的作品或專利?其跟傳統軟件的版本升級之間有何差異?

第三,并非所有的智力創造活動,哪怕是技術發明活動,都存在行為主義人工智能所追求的絕對意義上的“最優解”,即便在某個局部或細小的問題上存在著理論上的最佳技術方案,作為人類主體的專利審查員也很難確認行為主義人工智能是否真的發現了該技術方案。再退一步來說,如果我們承認了行為主義人工智能的“發明”是某一領域的最佳技術方案,是否就意味著其在進化過程中所否棄的難以計數的技術方案都喪失了新穎性和創造性,任何人類主體都不能就此獲得專利授權[35]?

第四,在由行為主義人工智能所構成的“萬物互聯”世界中,大量人工智能體之間的行為相互牽連、相互影響,極大地加劇了人工智能知識產權侵權和其他侵權行為法律規制的難度[36]。

四、不同流派人工智能與知識產權法的融合路徑

面對不同流派人工智能對知識產權法提出的諸多方面挑戰,我們需要穿越技術的迷霧和表象,以統一恰當的知識產權法理念來正確認識和分析其共同的本質問題,實現知識產權法對人工智能及其生成物的良好調整和規制,既促進人工智能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產業實踐的發展,又防止對人工智能應用過程中相關利益的過度保護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濫用。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不同流派的人工智能不僅是知識產權法的調整對象,而且是完善知識產權法的有力工具,我們十分有必要根據不同流派人工智能的特點來考慮它們如何在知識產權法治運行體系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概言之,不同流派人工智能與知識產權法的深度融合無論對人工智能的發展還是知識產權法的完善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應用知識產權法合理規制人工智能的發展

從知識產權法對人工智能調整的角度來看,我們應當堅守“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立場,同時兼顧擬制智能“創造”活動和應用實踐的特點。

首先,我們應當理性認識人工智能中的“智能”。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認為,智能就是人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用腦力勞動表現出來的能力。人工智能作為模仿人類思考和行動的“機器”,與火車頭、鐵路、電報、自動綿紡機等人類歷史的機器一樣,都是由人類的手所創造的人類頭腦的器官,都是物化的智力[37]。作為人類智能的物質化,人工智能在與人腦功能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過程中延伸了人類思維器官、強化了人類智力作用,構成了人類智能的必要補充。但是,與人類智能相比,人工智能的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從計算智能的角度來看,盡管聯結主義、行為主義或者統一人工智能的絕對計算能力都超越了人類個體,但是,這些人工智能在面對常識問題時經常會犯低級錯誤,應對復雜局面和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也遠遠不如人類。從心理智能的角度來看,各類人工智能的“情緒”都是為實用目的而進行的解構、模仿或設計,并非內在真實的直覺、感受和情感。由此可見,無論是符號主義人工智能對知識信息的形式邏輯表征、聯結主義人工智能模擬人腦的神經網絡學習或行為主義人工智能依據環境的自主決策行動,還是這三者的各種結合模式,都無法真正等同于知識產權法所要回報和保護的人類“智力創造勞動”。人工智能始終只能作為知識產權的客體而非知識產權的主體存在[38]。

其次,我們應當充分肯定人工智能中的“人工”。盡管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之間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并且人工智能達到甚至全面超越人類智能的水平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為這一目標而努力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令人贊賞并具有現實意義。借助于人工智能的研發,人類一方面在認識自身腦部結構、思維認知和行為方式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另一方面也通過各種智能機器不斷地提高著生產生活的質量,逐漸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因此,在總體上我們可以確信,人工智能中的“人工”是充滿創造性的工作。符號主義人工智能設計者的創造性主要體現在要將某一特定領域的知識系統地轉換為計算機代碼符號,并能夠使其在形式邏輯的運行下即可回答和解決問題;聯結主義人工智能設計者的創造性主要體現在對神經網絡整體、神經元及其聯結方式的建構;行為主義人工智能設計者的創造性主要體現在對智能機器基于功能的“感知行為”模式和自然進化算法設定;統一的人工智能則不僅要體現各流派人工智能的創造性,而且要在它們之間的結合上費盡思量。因此,當這些人工智能設計從科學理論的層面落實為具體的技術形態時,知識產權保護一般沒有理由將其拒之門外[39]。

最后,我們應當全面考察人工智能已經得到充分應用的知識經濟生活。人們在知識生產和傳播中應用各類人工智能主要有三種不同但也可能重疊的目的:一是節省時間和精力去從事更為復雜的工作;二是解決人類力有不逮的數據計算和信息處理工作;三是發揮智能機器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這三種情形下,人工智能所收集、整理和分析的知識信息都有可能屬于他人的知識產權客體,考量其是否構成侵權應當主要看輸出的結果和知識信息的用途,而不是人工智能的行為本身。例如,聯結主義人工智能和行為主義人工智能在機器學習的過程中都必然要復制大量他人作品的信息,但這種復制一般不會體現到其最終生成的新作品中,所以,并沒有對著作權人的復制權產生實質侵害。這也是2019年4月17日歐盟《單一市場版權和鄰接權指令》專門規定“文本和數據挖掘”版權侵權之科研例外和一般例外的原因。人工智能應用的后兩種情形還經常會產生符合知識產權保護要件的成果,如果相關主體之間沒有做出約定,那么,應當從各類主體對該人工智能研發、應用的成本投入,是否輸入信息和輸入信息對輸出結果的影響,以及控制能力、責任承擔的視角,綜合考量這些人工智能創造物的權利歸屬。此外,受人工智能研發資金要求、人才儲備和數據收集能力的影響,人工智能應用領域極易出現涉及知識產權壟斷或濫用的行為,需要加以警惕和重視。

(二)運用人工智能研究有效促進知識產權法的完善

從人工智能理念和技術對知識產權法完善的作用來看,我們應當充分發揮各流派人工智能的特點和優勢,在知識產權立法、司法、審查實踐、戰略執行和法律實施評價等方面進行更為合理的設計和安排。

具體而言,符號主義人工智能可以發揮有益作用的領域主要包括:(1)為各類知識產權的立法活動提供形式邏輯嚴謹、法律要件清晰和演繹推理順暢的規則系統;(2)輔助自動生成知識產權申請文件、權利管理信息、知識產權合同、侵權警告通知以及司法裁判文書等相關法律文件的基本格式;(3)促進知識產權法教義學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使相對年輕的知識產權法的教學和研究能夠有更加堅實的基礎;(4)開發普及知識產權法律知識、培育知識產權文化和塑造良好知識產權環境的專家系統,逐步改變與知識產權法律實施相關的社會觀念的深層結構。

聯結主義人工智能可以產生積極影響的領域主要包括:(1)輔助知識產權主管部門的授權審查工作,例如,專利審查中的創造性判斷、商標審查中的圖像檢索和近似比對工作等;(2)在知識產權司法實踐中對個案技術事實和智力活動過程的輔助查明;(3)輔助完成知識產權類案的歸納、總結和梳理,使知識產權授權審查和司法裁判的結果在整體上變得更加公平合理;(4)輔助進行知識產權的價值評估和損害賠償計算等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影響以及進行復雜數據計算的工作;(5)輔助完成知識產權行業數據的統計分析,實現經濟模型的建構等。

行為主義人工智能則可以促進以下領域的發展和進步:(1)輔助實現知識產權人、使用者和社會公眾之間基于環境的利益平衡制度設計或個案調整[40];(2)就涉知識產權之新型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規制提出法律解釋的“進化”算法;(3)通過其強化學習手段輔助建立知識產權授權審查和司法裁判的錯案糾正機制;(4)輔助完成知識產權戰略實施中相關產業成敗得失的經驗教訓總結;(5)不斷更新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環境變化下知識產權法變革的具體要求。

目前來看,正如一般的人工智能都有很強的專用性一樣,任何一個流派的人工智能,如果能積極發揮其在上述某一方面的知識產權法促進作用就已經相當不易,能夠融合各流派機理并在多方面輔助知識產權法運行的統一人工智能系統還比較遙遠,但確實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蔡自興.人工智能學派及其在理論、方法上的觀點[J].高技術通訊,1995(5):55.

[2]佩德羅·多明戈斯.終極算法: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如何重塑世界[M].黃芳萍,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3]劉曉力.認知科學研究綱領的困境與走向[J].中國社會科學,2003(1):101102.

[4]王黔玲.論人工智能研究綱領的轉變[J].社會科學研究,2004(6):54.

[5]盛曉明,項后軍.從人工智能看科學哲學的創新[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2):9.

[6]黃良,劉樹銘.法律領域的專家系統[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1991(4):41.

[7]趙廷光.論知識經濟與法律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開發《法學系列專家系統》的可行性研究報告[J].現代法學,1998(3):7.

[8]馮銳,張君瑞.人工智能研究進路的范式轉化[J].現代遠程教育,2010(1):15.

[9]關皓元,敖青.國外先進地區經驗對廣東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的啟示[J].科技創業月刊,2018(3):139.

[10]沈家煊.人工智能中的“聯結主義”和語法理論[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4(3):4.

[11]瑪格麗特·博登.人工智能哲學[M].劉西瑞,王漢琦,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386390.

[12]李建儒.世界電腦軟件產業現狀與展望[J].兵工自動化,1985(Z1):78.

[13]馬克·A.萊姆利.軟件與互聯網法:上[J].張韜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228.

[14]余翔,劉珊.美國計算機軟件相關發明的專利保護及其與歐盟的比較[J].電子知識產權,2005(10):33.

[15]李士林,鄭友德.歐盟計算機軟件發明專利保護的發展研究[J].科技與法律,2003(1):60.

[16]馬駿.中外集成電路知識產權制度比較研究[J].科技與法律,2017(5):59.

[17]WIPO. WIPO Worldwide Symposium o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spec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B/OL].[20201210]. 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_pub_698.pdf.

[18]瑪格麗特·博登.人工智能的本質與未來[M].孫詩惠,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111113.

[19]吳漢東.人工智能生成發明的專利法之問[J].當代法學,2019(4):36.

[20]FRASER E. Computers as InventorsLegal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Patent Law[J]. A Journal of Law, Technology & Society,2016(3):305333.

[21]初萌.人工智能對版權侵權責任制度的挑戰及應對[J].北方法學,2021(1):138150.

[22]SOBEL B 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 Fair Use Crisis[J]. Columbia Journal of Law & the Arts,2017(1):85.

[23]默里·沙納漢.技術奇點[M].霍斯亮,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122124.

[24]NOVAKOVIC B, MAJETIC D, KASSAC J, et 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iorobotics: Is an Artificial Human Being Our Destiny?[C]. Vienna: The 20th International DAAAM Symposium,2009:121122.

[25]曹能秀.行為主義關于學習和發展的觀點述評[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1):78.

[26]葛魯嘉.當代認知心理學的兩個理論基點[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6):8.

[27]王黔玲.駁西勒爾對圖靈測驗的詰難——兼論行為主義作為圖靈測驗理論基礎的合理性[J].社會科學研究,2002(3):47.

[28]陳宗海,詹昌輝.基于“感知行為”的智能模擬技術的現狀及展望[J].機器人,2001(2):188189.

[29]張家慶,張軍.九十年代GIS軟件系統設計的思考[J].測繪學報,1994(2):131.

[30]孫體忠,孫金標.空戰戰術雙層決策模型設計[J].電光與控制,2011(4):38.

[31]殷杰,董佳蓉.人工智能的語境論范式分析[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1(4):18.

[32]劉偉.人機智能融合:人工智能發展的未來方向[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10下):33.

[33]鄭友德.信息高速公路中知識產權保護的若干問題[J].法學研究,1997(4):4243.

[34]周勤.信息技術、網絡效應與經濟增長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3:34.

[35]SAMORE W.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Patent System: Can a New Tool Render a Once Patentable Idea Obvious? [J]. Journal of Science & Technology Law,2013(Fall):113142.

[36]WATSON B. A Mind of Its OwnDirect Infringement by User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ystems[J].The Journal of the Franklin Pierce Center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2017(1):7781.

[37]丁玲珠.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J].哲學研究,1980(10):1011.

[38]楊延超.人工智能視閾下知識產權概念的演進與變遷[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100.

[39]狄曉斐.人工智能算法可專利性探析——從知識生產角度區分抽象概念與具體應用[J].知識產權,2020(6):8196.

[40]劉鑫,覃楚翔.人工智能時代的專利法:問題、挑戰與應對[J].電子知識產權,2021(1):738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chool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LI Zonghui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1106, China)

Abstract:

The school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symbolism, connectionism and behaviorism, which hav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 wi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in history. Symboli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hich started in 1950s, is characterized by symbolized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logical reasoning. It objectively provides a new theory for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unified natur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and can construct the expert syste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Connectionis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hich emerged in the 1980s, has the same purpose of “encouraging learning” wi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The former also challenges the latter in terms of patent protection objects, “creativity” examination, the nature of innovation, and legal ethics. Behavioris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hich is mo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Internet, emphasizes that intelligent behavior is an evolutionary behavior to adapt to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t is in line with the “behavior regulation” tur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egislation in the network era to a certain extent. It also brings challenges to the right game of relevant subjects, the evolution and upgrading of protection objects, and the legal regulation of intelligent interactive behavior. Different school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 not only the adjustment objec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but also its improvement tool. They should be deeply integrated with each other.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chools;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symboli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nnectionis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ehavior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編輯:劉仲秋)

收稿日期:20210130修訂日期:2021030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1719世紀英國自由傳統與專利制度的演進研究(19FFXB077); 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人工智能的知識產權法挑戰與應對(17SFB3033)

作者簡介:

李宗輝(1982),男,江蘇鹽城人,副研究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網絡與人工智能法治研究院副院長,主要從事知識產權法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APP| 亚洲人成网址|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午夜三级在线|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久久夜色精品| 亚洲一区国色天香| 免费aa毛片| 538精品在线观看|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色图欧美|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欧美日一级片|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毛片视频网址|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广东一级毛片|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69av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欧洲在线免费视频| 天天综合网在线| 欧美狠狠干| 久久一级电影|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男人天堂2020|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日韩免费毛片|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国产成人三级|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毛片网站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日韩欧美中文|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国产欧美高清|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九九热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AV无码一区|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