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琪
傳統民居建筑主要是當地文化、人情和風俗習慣等多種因素的結合和體現。文章以江南民居建筑為對象,討論江南民居在現代生活中對于環保和藝術設計產生的作用。江南民居以其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社會和文化習慣以及其相應的科學工藝設備材料形成了獨特的建筑風格和建筑體系,歷承千百年演變依舊獨樹一幟,升華成為我國古老和現代傳統的建筑藝術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風格被認為是對家庭生活的哲學寫照且能夠折射出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傳統思想文化觀念。
自古以來,建筑的整體環境營造,不但需要能夠滿足人類在社會環境中擋風遮雨、生活起居所需要的自然物質條件和必要精神環境需要,同時也需要能夠滿足人類在整個社會周圍環境生活中的整體心理、倫理、審美等各個方面。而“天人合一”則被認為是當代中國“周易美學”的重要文化理論思想基礎和文化核心。在各種傳統民居中,傳統的客家民居最為完整、深刻地體現了這一文化觀念。既體現在與世界大自然相互協調的民居文化思想的中庸適度的中國傳統文化承傳模式上,又體現在大家共同追求和諧自然共生上。
民居傳統文化是一個地區的傳統民居文化與一個地域性民居環境文化的完美融合的結果,承載著一個區域民居的文化社會歷史。我們應充分考慮它們不同的歷史自然、人文地理文化背景以及其滲透的現代社會民居文化傳統價值觀,繼承民居文脈并將之發揚光大,使這些具有地域性的民居文化傳統能夠因此得以延伸和長久生存,走多樣化的適用于我國現代人居住的住宅建筑設計發展之路。
民居建筑的內涵與價值
民居建筑被普遍認為是一種民族文化內涵豐富的社會政治經濟生活形態,它不僅反映著當地居民的傳統生活風俗,而且已經逐漸融匯到一個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生態環境之中,民居建筑的地域性特點已經被深刻地反映出來。道家文化推崇親近社會自然、尊重他人個性,對中國居住文化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具有濃厚傳統建筑特點的現代住宅總是需要一種樸實、內斂、人性化的風格。傳統的民居建筑主要指在某些區域內受當地環境條件、文化傳統、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居民房屋建筑。
江南傳統民居的人文特點
江南的傳統民居建筑在構造中充分體現了江南地理風水文化以及“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士人的精神追求轉變成了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他們既沒有刻意去要求舍棄自己的思想精神生活,也沒有把思想棲息在水水間,他們自己造園,建宅,充分貼近大自然,以便自己能夠真正達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它也正好契合“人的自然化”的設計理念。道法屬于自然,不僅僅是因為它趨近于人類自然生活,更重要的是各種東西要順應自然,不破壞正確的自然規律。生活空間的自然化充分契合了主人的心理特點,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逐漸覺得有親切、舒適的生活感覺。古代江南地區的年輕人們對于各種建筑室內空間及其陳設環境的設計體現“自然”在外的特點,盡量去努力追求“不落跡象”。
自古江南的文人們都是秉承古代優秀文人的傳統,追求理想人格、追求大自然之美。生活在江南地區的文人,作為一個特別的群體,重自我、重日常生活,因此影響了該地區的傳統民居建筑裝飾及室內陳設風格,大量精湛的楹聯畫作發展成為當時江南地區傳統民居建筑裝飾中的一種重要藝術陳設。江南一帶的蘇做傳統裝飾風格中式家具,便是參與得最多、體現得最為豐富的傳統裝飾風格家具裝飾類型,它的裝飾造型純樸清雅、氣韻生動,無重復任何雕飾、強調自然,表現了靈動的特點和意趣。文人的意趣直接影響著江南民居的內外陳設,從其功能到意境都對空間設計進行了深刻的情感探索。江南民居中最終得以繼承和留存下來的都是一些曾經辭官的文人雅士、名門望族的府邸,家庭宅第反映了整體社會地位、經濟實力及其政治身份,所采用的建筑裝飾圖案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美學價值,同時還對文化和教育起到推動作用,他們充分體現出了一個家庭的風格、氣質以及發展過程與方向,均具有明確的區域特點。江南四季多風少雨,裝飾性的圖案需要很好地配合這種浪漫,可以說唯有在江南這種多風少雨,柔情似水的美麗地方才有機會呈現出這種多樣題材的裝飾風格和圖案裝飾。
環境藝術設計與江南民居的融合
江南古式民居在結構建造設計上不僅僅體現了一種對稱和諧美,而且還同時飽含了深刻的社會傳統文化實踐意義。它所需要展示的內容就是“中正無邪,禮之質也”的傳統儒家思想。而在室內裝飾布置設計部分也一定會為室內整體空間設計注入一些新鮮的藝術元素,增添更多的視覺藝術活力。它們不僅僅簡單地刻畫了大自然,而且還融入了“師造化”的藝術思想。比如最具中式浪漫主義建筑色彩的江南中式園林建筑中的“美人靠”,屋頂雙檐齊的中式設計手段,小鳥飛及美人脊背等裝飾手法。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些依然散發著濃郁民族文化建筑意蘊的民居和古建筑,曾經讓很多人懷舊和神往。江南水鄉由于其獨具特色的人文風光和自然景色,而被游人們廣泛稱贊譽為“人間天堂”。隨著現代化大都會和城市建設的不斷深入,高樓林立、鋼筋混凝土蜿蜒縱橫充斥著整個現代大都會和大城市,人們更加迫切需要從其中尋找一個安靜的家居空間,這不僅僅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保留與繼承,同時也是對于傳統文化與社會生活融合居住、推陳與藝術創新、歷史文化傳統的一種探索,也將在社會逐漸發展中成為現代房屋裝飾藝術創作的一種主流。江南傳統民居建筑設計風格獨特,充分保留江南傳統民居建筑的藝術神韻并將其完美融入到現代民居建筑中,并發展成為一個新型江南現代民居建筑設計藝術風格,這不僅僅是維護江南民俗傳統建筑的重要工作,它也是一項關于維護和傳承我國江南優秀傳統建筑文化、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重要工作。江南水鄉水網縱橫,氣候溫暖適宜,“小橋、流水、人家”就是一個關于描述中國江南水鄉的經典詩句。由于兩橋臨河而可居住,形成了“水橋房”的整體結構,和諧且融合的獨特城市民居生活文化格局,風格變化多樣,親切宜人。這種城市生活方式不僅是目前江南水鄉旅游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民居生活風貌特征,同時也最好地體現了江南水鄉人間天堂般的城市生活文化環境。從江南傳統民居建筑和民俗學的研究角度來看,新時代江南民居必須要充分保留江南各地傳統民居建筑物的文化靈魂,“黑”“白”“灰”的中國傳統民居建筑風格。
長沙龍伏鎮沈家大屋遺址是長沙地區目前保留下來的一座清代古建筑,也是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座具有濃厚中國江南傳統宅院式建筑氣息的晚清時期江南地區傳統中式民居建筑樣本。這座三聯體式的大院既與江浙東南一帶具有文人雅士的蘇州莊嚴深宅園林大院建造模式有相似之處,又不同于江浙官僚文人紳士和中大夫的深宅莊嚴園林大院式的建筑藝術風格,上有一座大型天井,下有一條小型水溝,房屋之間相互重疊,巷道沿著相反方向回環,撲朔迷離,讓當時的人們產生一種只可進而退不得的一種錯覺,體現了清代的民族農耕社會“家大業大,源遠流長”的傳統民族建筑設計理念。
傳統江南民居及其建筑風格不僅僅是中華民族文化智慧的物質凝聚和精神結晶,它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政治思想和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期在研究現代化建筑環境生態藝術品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把符合現代江南建筑民居需要的部分加以融合和再設計,充分體現生態環境設計內涵概念及傳統文化設計內涵,全面考量各種建筑設計理念元素加以充分結合并運用,這樣使民居建筑設計取得更好的環境藝術美和絕佳的建筑視覺效果。
作者單位:遼寧財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