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維林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全國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以地方教育條例、法規的形式對落實“雙減”提出了明確要求,新學期,中小學也結合“延時服務”有效落實“雙減”工作,學校教育呈現出了新氣象。與此同時,中小學對進一步落實“雙減”還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如對“雙減”理解的片面化、表面化和形式化傾向。因此,全面落實“雙減”,需要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教育思想的深刻內涵,以顧明遠先生教育價值論思想為指導,對“雙減”背景下學校育人價值進行再度審視,對“雙減”與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關系進行深刻認識,在此基礎上以教育生活的審美重構真正將“雙減”落到實處。
一、“雙減”背景下學校育人價值的再審視
學校育人價值問題是教育價值觀的根本問題,說到底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闡明了學校教育價值觀認識的兩個基本維度:一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二是要為國家、民族培養可靠的建設者和合格的接班人。二者統一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一偉大構想之中,是教育價值觀的根本遵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想人格要求,“就是中華民族的主流價值觀,也就是中華民族的教育價值觀,把個人與家庭、國家,甚至整個世界的利益統一起來”[1]5。這為我們思考教育價值觀問題提供了明確方向,即要從個人發展、生活幸福和國家甚至人類共同利益的角度來思考教育價值。顧明遠先生從教育本體的視角指出,教育的本質是提高生命的質量和提升生命的價值。教育對個體來說,提高生命的質量,就是使個體通過教育,提高生存能力,從而能夠生活得有尊嚴和幸福;提升生命價值,就是使個體通過教育,提高思想品德和才能,從而能夠為社會、為他人做出有價值的貢獻[1]4。顧明遠先生從人的本體出發認識教育的本質,并進一步指出,個體生命價值從來離不開他的社會意義,離不開為社會、他人、國家做貢獻,個體只有在服務國家和人民的事業中才能真正實現生命價值。
工業革命以來,伴隨著社會分工的調整,教育的專業化、專門化特征日益強化,人們往往以教育的工具性來認識教育的價值,教育甚至逐漸異化為服務升學、考試的手段,升學率和分數成為教育的唯一目標,遮蔽了教育本來應該承載的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功能。在這樣的語境下,升學率成為學校和教師一切工作的出發點,一切有利于提高升學率的做法都被賦予了正當性與合理性,教育的科學性、規律性被淡化,學生的全面發展被忽略。對教育價值認識的偏頗,加上對教育科學性和規律性的把握不夠,使得增加作業量、加大機械訓練強度成了教師提高學生成績的普遍做法,學生學習負擔沉重,體育、美育活動時間被嚴重壓縮,甚至身心健康都受到嚴重影響。可見,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從根本上說是教育價值觀的偏離和錯位造成的。
“雙減”視域下學校教育價值問題還包括正確認識學校在教育體系中的育人功能和使命的問題,即學校教育應在促進學生發展中承擔主體責任:學校是育人的主陣地,應凸顯社會主義國家辦學的價值性、主體性和公益性,讓學校真正擔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圣使命,擔負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人才的主體責任。這意味著學校一方面要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教學服務質量,減輕不必要的作業負擔,科學組織教育教學活動;另一方面要承擔起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主要責任,充分發揮學校育人的主陣地作用。
二、以“雙減”為契機把五育并舉落到實處
“雙減”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視,是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加強對教育的全面領導,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舉措。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集體,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標追求。無論時代如何改變,教育服務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功能都不會改變,“教育的本質不會變,教育傳承文化、創造知識、培養人才的本質不會變,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不會變” [2]。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之內涵,就是要創造條件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夠有機會享受到這種優質而公平的教育資源,都能夠獲得良好的發展機會,進而都能夠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之才[3]。當前,我們還不能滿足人們對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普遍需求,如城鄉教育在師資和教育質量方面還存在較大差異,同一城市不同區域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現象仍然存在,這與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普遍期待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培訓機構利用教育焦慮和普遍存在的教育競爭生態,不斷推出“一對一”輔導、“提高班”“銜接班”“重點高中沖刺輔導班”。顧明遠先生對此深惡痛絕,他認為,“這種學習導致中小學生長期睡眠不足,許多學生早上五點多起床,晚上十點多才能睡覺,于是身體搞壞了,生活能力缺乏了,人格被扭曲了” [4]。
按照顧明遠教育價值論主張,“因為人的天賦、特長是有差異的,只有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才能充分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潛能”[5],讓每個人都能在教育中獲得充分發展。這與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是高度一致的,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終極價值。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離不開符合人的生命成長規律的教育活動,教育既包含理性的認知活動,也包含感性的精神活動,感性與理性和諧發展,學生才能成為完整的人。“雙減”就是要把學生不必要的課業負擔、校外培訓負擔減下來,把不可缺少的社會體驗、實驗探究、自主學習、社團活動、體育鍛煉、文化藝術加進來、補上來,從而讓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真正落到實處。從這個意義上說,“雙減”政策的出臺,是新時期我國基礎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行動,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關鍵環節。“雙減”充分解放了學生,拓展了學生成長的空間,為構建指向學生生命完整性的教育生活提供了可能。學校和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雙減”對教育的戰略性和根本性影響,認識到“雙減”是全面修復教育生態、真正實現育人轉型的關鍵一招。“雙減”傳遞的價值觀不僅僅是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它還包含著豐富的教育隱喻,那就是真正從教育的本質出發來思考教育問題,開展教育實踐,讓教育回歸科學,回歸育人,回歸幸福。“雙減”是家長對優質教育的深切呼喚,是校園對學生的深切呼喚。學校要抓住“雙減”契機,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重構審美的教育生活,讓立德樹人真正變為現實。
三、落實“雙減”需要對學校教育進行審美重構
“雙減”并非權宜之計,也不僅僅是作業的單純減少和校外培訓的嚴格限制。“雙減”的全面落實是學校教育格局的重塑,是對學校過度功利化的審美重構。“審美重構”這一落實“雙減”的視角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啟示,美是人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是人生命精神的自由和解放。在馬克思看來,與異化勞動不同的是自由自覺的勞動,亦即是勞動者能夠從中肯定自己,占有自己的生產對象(勞動產品)的勞動能夠讓人類的本質得到體現,它“生產了美”[6]。因此,以剛性要求落實“雙減”,只是“雙減”全面落實的起點。真正全面落實“雙減”需要以美學精神對教育進行改造,將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讓學習從被動走向主動。“雙減”的重大意義在于申明一個重要的教育美學主張:自由和解放。這也是教育審美重構的目標所在,是當前中小學美育的價值追求。受這種美育熏陶的學生,不僅追求自我的自在自由,還能夠把這種自在自由與民族國家的發展、社會的公平和進步聯系起來,使各美其美能夠通過勞動,通向美美與共[7]。
中小學落實“雙減”需要樹立崇高的價值追求,以審美精神重構校園生活。第一,學校要將大門打開,讓校園變成學生成長的美學空間。這勢必要求學校原有的課程教學適當做出改變,讓學校的運動場、實驗室、圖書館使用起來,運轉起來。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8],教師要重新定義自身角色,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指導者,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學校要營造充滿美學精神的課程教學文化,減少應試文化對學生的精神束縛,激發學生內在的生命活力。課堂教學要強化課程意識和育人意識,從注重知識傳承轉向全面育人,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與學科素養,以促進學生學習為教學導向,創設促進教與學轉化的教學情境,教學充分體現教與學統一、目的與過程統一、價值與方法統一、科學與藝術統一。第三,“雙減”視域下學校教育的審美重構還體現為更加凸顯教育的立德樹人功能,通過充分挖掘學科中蘊含的美的元素,從而真正實現學科育人和課程育人,充分體現教學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關照。學校要通過對教學內容的重構,開發綜合課程,大力開展學科教學活動,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設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如部分學校利用周末組織學生開展課本劇大賽活動,將文本研讀、學生體驗、藝術設計、舞臺表演等教育板塊內容有機整合,轉變了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也使學生的多種能力得到了提高。當課堂的樣態豐富了,學生對學習充滿了好奇心和想象力,學生的學習生活便不再是枯燥的訓練和考試,而是生命的自由成長。在課程實施中,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學校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按照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需要,構建綜合的課程體系。當中小學教育從顧明遠先生的教育價值論出發,更加注重實踐,更加關注社會現實,更加重視體驗和創造,“雙減”的價值才能真正彰顯出來,從而讓學生過上彰顯自由和解放精神的審美的教育生活。
參考文獻
[1] 顧明遠.再論教育本質和教育價值觀—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J].教育研究,2018(5):4-8.
[2] 顧明遠.基礎教育邁向教育現代化新征程[J].未來教育家,2021(1):8-10.
[3] 朱永新,羅晶.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教育百年[J].教育研究,2021(7):4-13.
[4] 顧明遠.中國教育路在何方:顧明遠教育漫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8.
[5] 顧明遠.顧明遠文集(第二卷)[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354.
[6]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4.
[7] 林瑋.“算法一代”的誕生:美育復興的媒介前提[J].教育研究,2021(7):81-93.
[8] 熊建輝,姜蓓佳.國內外中小學教師負擔研究述評[J].中國教師,2020(1):13-16.
(作者系西北師范大學教授、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