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云



【摘 要】本文借助大概念建構下的單元設計,依靠成果引領、問題驅動等方式,以項目化學習為主要途徑,探索以“黃金”“青銅”“陶瓷”三大主題為線索的文化理解,以及基于比較手法的美術學科項目化學習。
【關鍵詞】大單元 大概念 藝術比較 項目化學習
一、“兩張郵票”引發的單元項目化學習設計架構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2019年編制的《上海市初中美術學科教學基本要求(試驗本)》中提到,美術學科的學習按照繪畫、雕塑、工藝、設計、欣賞五個主題展開。在“欣賞”主題概述中強調“多元的學習經歷,積累審美體驗,拓展藝術視野”,從而“形成民族文化認同與國際文化理解,進一步提高審美判斷與藝術欣賞能力”[1]。2018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編著的《中學藝術單元教學設計指南》中,對中學生藝術學科“感受與鑒賞”之關鍵能力的描述中談到,“能解釋和評價藝術現象和藝術作品”被看作是“感官調動、描述感受、評價作品”這一具體表現指標的最高水平[2]。
從上述要求與單元教學指南中不難發現,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美術學科的教學“模塊化”“單元化”的趨勢越加明顯。教師在教學中也能逐漸感受到,學生若想獲得深度學習體驗,需要合理借助學科大概念,進行連貫的結構化學習,這是獲取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也是當代美術教育深耕的前提條件。
筆者偶然見到一份限量版郵票(見圖1),那是著名的四川金沙遺址博物館鎮館之寶“金面具”(以下簡稱“四川金沙面具”)和古埃及法老“圖坦卡蒙”黃金面具(以下簡稱“古埃及圖坦卡蒙面具”)的組合版。這兩張郵票指向風格迥異的“黃金”藝術,看似情況不同,實則大概念相同—都指向“比較藝術文化”這一個學習方向。倘若與教材有機整合,將是一個完美的教學單元。巧合的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級第一學期《藝術》教材,第二單元“融入生活的多彩藝術”第二課“火土陶藝”,講述的正是美術材質所帶來的一系列創造,以及藝術文化的形成等。筆者有效開發教材,拓展“黃金”資源,隨即設計了一個基于“比較藝術文化”的單元項目化學習活動(見表1)。
為了說明本單元大概念引領下的教材整合運用、教學設計架構、學生項目化學習,以及階段性學習成果、評價等情況,下文進一步詮釋誕生于兩張郵票的“比較藝術文化”單元項目化學習的教學設計及實踐方案。
【單元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與掌握黃金、青銅、陶瓷三種造型材質與技術,能夠在對比分析中學會鑒賞與評價藝術文化的基本方法,制作基于問題解決與學習參考的“藝術比較學習手冊”(以下簡稱“學習手冊”)。
過程與方法:在“黃金”“青銅”“陶瓷”三個子題的比較鑒賞過程中,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得出具體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藝術作品的材質與美感特點,理解文化異同,尊重中外藝術文化遺產。
【單元名】
學會“比較”—如何理解同類型文化藝術。
【教學資源】
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級第一學期《藝術》教材第二單元“融入生活的多彩藝術”第二課“火土陶藝”,兩張“黃金”郵票和青銅藝術資料。
【學習對象】
八年級學生。
【基本問題】
如何通過合理的比較,欣賞與判斷不同文化背景下同類藝術的不同表現?
【小問題】
(1)四川金沙面具與古埃及圖坦卡蒙面具是一回事嗎?有哪些相同與不同?為何?
(2)如何看待4000年前的世界青銅器藝術?你怎樣評價青銅材質在藝術發展中的地位?
(3)為什么中國陶瓷世界一流?中國陶瓷是如何走向世界領先的?你認為其他國家的陶瓷(文化)如何?
【單元設計思路】
(1)性質及特點
立足于教材中設定的“陶瓷”內容,結合“黃金”“青銅”與“陶瓷”在同一邏輯層面的藝術媒介,進行造型、內容、風格等比較學習。這是一個完整的中長期項目化學習活動(8課時)。
(2)學生知識與技能現狀分析
八年級學生經過多年系統的美術學習,對美術學科特有的媒介、材料認識基礎較好,普遍知道材質對作品效果的影響,但由于各學科相對獨立、知識之間的架構并不相通,因此大部分學生對媒介、材料背后的藝術與文化價值認識并不深刻,由藝術發起的認知系統尚未很好地形成。在欣賞水平上屬較淺層次,尤其是缺乏國別比較能力,不能通過欣賞、鑒賞作品進行很好的文化理解遷移。
(3)教學思路和理論依據
教學思路:借助大概念“藝術比較”,提出基本問題“如何通過合理內容的比較,欣賞與判斷不同文化背景下藝術的不同表現”,明確學習成果為“學習手冊”。隨后,將單元切分成以“黃金”“青銅”“陶瓷”為獨立主題的三大內容。在主題中,分別以小問題入手,擊破三大主題中的數個小問題。最后歸納,合作完成學習手冊的制作,落實本單元學科核心素養。
理論依據:大概念、逆向設計、項目化學習。
(4)學習目標(真實性學習任務)
在“黃金”主題學習中,橫向對比了解黃金的地理條件對材質的影響,四川金沙面具和古埃及圖坦卡蒙面具的黃金原料、面具造型取決于什么,折射出怎樣的審美特點。在這一主題下完成調查記錄,包括圖表設計和文字概述兩個內容,以學習單的形式呈現。
在“青銅”主題學習中,對比欣賞秦陵“青銅之冠”和公元前四世紀雅典青銅人馬,用調查研究、資料查閱、對比分析等方式揭示青銅器在早期出現的必然性、文物挖掘的必要性等,談談理解。在這一主題下完成青銅器臨摹,或設計一個現代青銅雕塑作品,以繪畫形式呈現,輔以文字記錄。
在“陶瓷”主題學習中,通過了解土耳其古陶瓷以及日本瓷器的特點,縱向對比,探究“中國陶瓷世界一流”的原因所在。在這一主題下完成圖表、文字、臨摹或創作等任務。
把以上內容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做成學習手冊。
(5)教學策略與方法
逆向設計法:主題開始時,教師展示驅動性問題與成果實例,然后展開教學。
學習支架法:教師在學生收集資源、整理選用資料過程中,提供幫助。
項目化學習:以問題為驅動,完成一份可展示、參考、留存的學習手冊。
形成性評價:在學習過程中,給予能促進學生下一步發展的積極評估。
【評價方案及評價量規】
單元評價方案及評價量規如表2、表3所示。
二、“兩張郵票”引發的單元項目化學習實施過程
此次單元設計耗時較久,連接大概念的小問題設計完備,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獲得了良好的課堂效果??偟膩碚f,可從單元三大主題的實踐來介紹此次項目化學習的過程。
1. 項目初探—“黃金”主題
本單元項目化學習由“黃金”而起,因此將“黃金”主題作為單元“第一炮”順理成章。第一課時,教師介紹整個單元的架構及任務—“學會在比較中掌握不同藝術文化”,后引出“黃金”主題。教師將兩張郵票展現在學生面前,交代金面具史料故事,隨后邀請學生在圖片與視頻欣賞的基礎上,兩人一組討論,得出結論,將表格填寫完整。第二課時,教師邀請學生制作學習手冊,以小報、海報的形式入手,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呈現觀點,教師提出制作要求,如排版、文字、色彩要素等。第三課時,學生將前兩課時的收獲與資料匯總,用美術技法制作、烘托并完成學習手冊的第一部分—“黃金”學習單(見圖2)。
2. 漸入佳境—“青銅”主題
在“黃金”主題學習基本順利的基礎上,展開第二主題“青銅”的學習。在“黃金”主題中,“成果導向”有效,本課沿用了這一方式,教師拋出七個帶有指向性的小問題,引導學生在對比中西方藝術中的“青銅”情況時,做適當考慮。
學生已在“黃金”主題學習中獲知了學習方式,因此在“青銅”主題學習中能夠快速進入狀態,開始有效地探索與合作。在制作學習手冊時,更是離開了“黃金”主題的版式(“黃金”學習單中,設置了三個固定板塊—標題、黃金概況、某一話題),轉而探索更加開放、個性的創作內容(見圖3)。
3. 完美收尾—“陶瓷”主題
在經歷了“黃金”“青銅”兩輪主題學習后,學生已基本掌握方法,能夠在“陶瓷”主題中自行尋找圍繞小問題的、帶有研究深度的話題,從而整理“陶瓷”這一媒介下的藝術文化比較學習的內容,整合到學習手冊的最后一部分。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已對“成果導向”的方式非常熟悉,故而“陶瓷”主題并沒有像前兩個主題那樣歷時三課時,僅用兩課時就完成了探討與創作。在“陶瓷”主題中,學生提出五花八門的小問題,并自行設計、運用資源美化及整理學習手冊版面(見圖4)。
三、“兩張郵票”引發的單元項目化學習實踐經驗
“郵票”是筆者極為偶然的一次發現,卻引發了一場有意義的大單元項目化學習。這次學習與傳統美術教學相比,優勢非常明顯。此次實踐中,筆者歸納出如下經驗,與讀者共同探討。
1. 將看似零散的教學資源化為整
上?,F行的八、九年級美術教材已變為2020年版的《藝術》(上海教育出版社),音樂與美術兩門學科的知識內容合為一本卻又相互獨立,這無疑給美術教師帶來不小的沖擊。從該版本教材中找出“散落”“有共性”的內容,并適當引用經典或流行的教學資源,再通過項目化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實踐,能將八、九年級的美術課引導到“單元化”的軌道上來,既符合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又忠于教材的編寫意圖。
2. 將看似無關的學科知識相關聯
在倡導跨學科學習的當下,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跨界融合已自然而然發生。在項目化學習的指引下,學生要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大小問題,必然要借助多學科的知識。此時,良好的單元架構與有效的項目化學習,構建了學生獲取跨學科知識的安全網,也幫助學生將一些看似無關的學科知識相互關聯,從而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如學生在“陶瓷”主題中提出:“陶瓷耐高溫,能做導彈的外殼嗎?”要解決這個問題,必然需要多學科知識的支撐。
3. 將深度學習交給真實問題情境
“解決現實問題”“真實情境”是項目化學習的顯著特征。隨著本單元實踐的深入,這一點越加凸顯。有別于傳統課堂的“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解決”,在規范、嚴謹的單元學習中,在成果驅動的項目實施中,學生會產生越來越多、越來越有質量的問題—圍繞核心的驅動性問題。只有學生自己想要知道答案,他們才會花大力氣去思索、去探究,這顯然能促成有深度的學習,孵化出高階思維。如學生設計個性化問題時,談到自己吹過的“黃金長笛”,感覺較一般長笛“音色溫潤,更加適合演奏”,學生調研探究后發現,黃金的延展性更柔和、振動頻率略低,故聲音更悠揚。以另一學生的本單元系列作品為例,基于真實情境中的問題解決,他的驅動力比平時強,問題頗有深度,作品水平較之以往更高(見圖5)。倘若項目化學習沒有制造出真實感,學生的收獲不會如此大,體會也不會如此深刻。
四、“兩張郵票”引發的單元項目化學習問題反思
一次“偶遇式”實踐,筆者發現了美術學科基于大單元的項目化學習優勢。然而,美術教學是否都可按照單元式、項目化學習來設計呢?筆者有以下兩點反思。
反思一:面對班級人數過多的現實狀況,如何有效劃分項目化學習小組,教師需要介入嗎?介入多少?怎么介入?這是需要充分考慮的問題。
反思二:不是每個“大單元”都可以“偶遇”,項目化學習最好的做法是整合教材資源、選取優質對象。把教師本人變成能夠策劃、執行單元教學與項目化學習的角色更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上海市初中美術學科教學基本要求(試驗本)[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9:37.
[2]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中學藝術單元教學設計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6.
(作者單位:上海市實驗學校東校)
責任編輯:趙繼瑩
7241321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