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川運
當我們聽到一場出色的口譯,經常會贊嘆不已。譯員的聲音如潺潺流水,娓娓道來,幾乎聽不到任何思考的痕跡。這種幾乎達到藝術境界的能力是如何練就的呢?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樣形容一個優秀口譯成長的過程也許并不過分。高超的口譯能力不是上幾節課、聽幾個講座、學點兒技巧就能建立的,而是要在掌握正確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大量的練習和實踐,一點一點地累積而成。當然,這樣說還是有點兒抽象,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口譯過程的認知機理,看看這樣的能力到底是如何培養的。
我們都知道,在口譯過程中,譯員既要聽,又要說,說的時候還要顧及講話人下面要說的話,顯然是一心多用,用比較學術的說法,這是一個“多任務處理過程”(multitasking process),也就是譯員同時要做幾件事情,而每一件事情都需要極大的精力。丹尼爾·吉爾(Daniel Gile)曾經用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描述譯員的精力是如何分配的。譯員自身的精力(effort)就像一瓶酒,要分給幾個人喝,如果哪個人要多喝,其他人就只能少喝。在口譯的過程中,聽力理解、分析、轉換、產出這幾個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精力進行處理。學口譯的學生通常都有這樣的經歷:剛開始的時候,常常顧此失彼,最要命的是在翻譯的時候,只顧著說話,或者忙著記筆記,講話人接下來說的內容就聽不到或者聽不全。某一個環節需要的注意力較多,影響到其他任務的完成。但是一個人的精力就像一瓶酒,量是有限的,這里需要,那里也需要,如何能夠進行有效分配呢?而且我們還發現,譯員在工作過程中,很難有意識地控制精力的分配。精力的使用,往往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聽力理解中如果遇到難題,精力瞬間就轉向難點,譯員自己很難控制在某一點上用多少精力,要留出多少應對后面的情況。那么譯員的信息處理能力能否提高呢?吉爾在他著名的“精力模型”1(effort model)中分析了口譯中各項任務的性質,提出了提高譯員處理能力(processing capacity)的途徑。他用一種反向思維的方法提出,提高譯員信息處理能力的最有效途徑,就是減少每項任務所需要的精力。譯員的精力總量本身是有限的,但是如果能減少口譯中每個環節所需要的精力,譯員的精力自然也就能夠騰出來,應對不同狀況的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我們看看下面這個例句:
He is a student, I am a student, and we are all students.
這句話簡單明了,顯然譯員不會產生任何認知壓力。如果一篇講話中都是這樣簡單的語言,那么我們只要懂英文,不需要什么訓練就可以做口譯了。但我們知道,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減少每項任務所需要的精力,其實質就是要求譯員建立起一種能力,在處理復雜語言的時候,能夠像處理一個簡單的句子一樣輕松。
為了減少每項任務所需要的精力,吉爾提出另外一個理念,即口譯過程中要實現一定的自動化操作能力(automatic operation)。這個道理也是不言而喻的。所謂自動化,就是建立起一種條件反射式的能力,遇到情況,不需要思考,自動反應,采取行動。例如我們開車遇到紅燈,右腳馬上就下意識地踩剎車。如果到時候還要臨時想,是伸右腳還是伸左腳,豈不是非常危險。增加了自動化處理能力,減少思考,自然就降低了口譯的認知壓力,也就減少了口譯過程中每項任務所需要的精力,從而增加口譯處理信息的能力。這些都是簡單明了的理念,但是如何落實到可操作的層面,還需要進一步分析。
我們先看看口譯中哪些方面可以實現自動化。我們常說,翻譯不是機器,但是翻譯中,特別是口譯,有些部分或者環節確實可以做到自動化。但是實現自動化有一個明確的條件,即源語和目標語需要高度對等,語義范圍比較窄,幾乎相當于代碼轉換,源語有一個表述,在目標語里有一個等值的對應詞,只要轉換一下即可,不需要挑選。
第一類是專有名詞。專有名詞在口譯中常常造成翻譯的困難。很多口譯都有這樣一個感覺,在介紹講話人簡歷的時候,口譯通常會感覺有些吃力,原因是簡歷中一些專有名詞會集中出現,例如哪個大學哪個專業畢業的,獲得了什么學位,之后又在哪個單位供職等等。專有名詞之所以難譯,是因為事先準備不足,沒能做到脫口而出的反應能力。實際上專有名詞是符合自動化處理條件的,因為譯入目標語常常只有一個對等的詞,沒有其他選擇,相當于代碼轉換。例如UNESCO、IMF、World Bank、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等,中文里只有一個對應詞。機械式轉換的第一個條件就是一對一,不用挑選。這些詞在翻譯上沒有選擇的困難,就是需要熟悉,能夠做到快速反應。
第二是專業術語,其范圍更加廣泛。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一套術語,而且這些術語的轉換也往往是高度對應的。例如在環保領域,carbon sink、carbon sequestration、industrial solid waste、water and soil erosion這些詞匯或詞組,在中文里面基本上只有一個對應的翻譯,符合自動化反應的條件。一個訓練有素的譯員,在會前準備的過程中,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圍繞會議主題了解該主題領域的基本概念和專業術語。專業術語如果能做到脫口而出,可以大大減少口譯的認知壓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口譯的質量。口譯能夠熟練使用專業術語,是衡量譯員專業能力的一個標準。
第三是數字。數字也符合自動轉換的條件,例如fifty-six,翻譯到中文就是56,沒有其他選擇,相當于代碼轉換。幾乎所有的譯員對數字都感到頭疼,但程度是不一樣的。如果數字連續密集地出現,幾乎所有的譯員都會感到極大的挑戰,錯譯漏譯的情況很可能產生。但是如果數字非連續性出現,專業譯員應該能夠從容應對,因為數字的轉換規律和轉換速度是專業譯員必備的能力,也是實現自動化處理的一個方面。
在口譯的訓練中,我們經常提到兩種翻譯策略,一是死譯,一是活譯。所謂死譯,指的就是能夠做到自動化處理的幾個方面,專有名詞、專業術語和數字的翻譯。既然說是死譯,就需要一些硬功夫,死記硬背是免不了的。我們發現,專業譯員和業余譯員表現的一個重大差別,就反應在專有名詞、專業術語和數字方面。專業譯員的翻譯之所以流暢,就是因為他們通過大量的練習和實踐已經建立起了相當的自動操作能力,在這些方面不需要多想就能應對。而業余翻譯由于缺乏練習和實踐,自然不具備這種自動操作能力,遇到術語或者數字就卡。
要建立起近乎于條件反射式的快速反應能力,沒有捷徑,只能通過大量的練習和實踐,而且這些練習還必須是重復性的。翻譯教學中為什么非常強調學生的課外練習,就是這個道理。老師布置一個作業,十分鐘的演講,要求學生反復練,練到滿意為止。有些學生不理解,說我練到最后都能背下來了,這還有意義嗎?其實,課外練習的目的有幾個方面,把內容準確地翻譯出來只是其中之一。另一個重要目的是,通過多次反復練習,學生可以對其中的一些詞匯、術語、數字形成自動化處理的能力。跟著一篇演講做口譯練習算是綜合性練習,老師針對學生的需求,可以設計專項練習,例如專業術語和數字,專門幫助學生建立快速反應能力。這些練習非常重要,但因為比較枯燥,也容易受到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