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海
(河南省通許縣中心醫院骨科 通許 475499)
老年人常伴有骨質疏松和骨局部血運不良,導致骨脆性增高,易發生骨折,最常見的骨折部位為髖部,處理不當會導致患者日常行走障礙[1]。臨床常見治療手段為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可幫助患者重建髖關節功能[2]。但該術對髖周組織破壞較大,尤其是老年患者,傷口愈合緩慢,可影響關節功能的恢復。前入路通過肌肉間隙進入髖關節,理論上較常規手術入路方式效果更佳,但目前未經臨床研究證實[3]。本研究對比前入路和后外側入路下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應用于老年患者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96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48例。研究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60~85歲,平均(73.16±3.45)歲;左髖骨折24例,右髖骨折24例;病程5~32個月,平均(17.24±2.10)個月。對照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60~83歲,平均(72.03±3.51)歲;左髖骨折25例,右髖骨折23例;病程5.5~33個月,平均(17.48±2.54)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經影像檢查診斷為髖部骨折,需行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者;(2)年齡60~85歲者;(3)初次行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者;(4)單側髖關節骨折者;(5)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1)合并髖部關節感染或呼吸衰竭等嚴重基礎疾病;(2)有髖關節手術史或髖部骨折史;(3)伴嚴重骨盆畸形。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行后外側入路下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具體步驟:(1)行復合全麻后,囑患者側臥于手術臺上;(2)沿大轉子向后外側切開,將闊筋膜等肌肉組織逐層切開后,股骨頸截骨,后將患者患肢屈起,保證膝蓋彎曲使股骨頭脫出;(3)暴露髖臼,用髖臼銼打磨髖臼,待大小適合后,安裝髖臼假體及內襯;(4)將髖關節向內旋轉,使髖部與手術臺平面呈80°,行擴髓處理后安裝股骨柄假體;(5)復位,查看髖關節被動活動度,術腔沖洗,縫合關閉切口,留置引流管。
1.2.2 研究組給予患者前入路下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具體步驟:(1)患者麻醉后,協助取仰臥位;(2)于闊筋膜張肌、縫匠肌之間緩慢進入髖關節囊,采取雙道股骨頸截骨方式;(3)調整髖臼大小,安裝、固定髖臼假體與髖臼墊;(4)將患者肢體最大限度外旋轉內收后,暴露股骨,髓腔銼擴至適當大小;(5)將股骨柄假體安至合適位置,并裝配合適股骨頭,復位后觀察髖關節活動度;(6)用生理鹽水沖洗手術部位,將多余液體引流出體外后,修復周圍肌肉,關閉切口,留置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情況(手術切口大小、術中失血量、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2)比較兩組髖關節功能評分,術前及術后3個月時采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量表(HHS)進行評估,主要包括疼痛、功能、畸形、活動度4個方面,得分與髖關節功能呈正相關。(3)比較兩組術后3個月內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脫位、感染、深靜脈血栓(DVT)。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情況比較研究組患者手術切口大小小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圍術期情況比較(±s)
住院時間(d)研究組對照組組別 n 手術切口大小(cm)術中失血量(ml)下床活動時間(d)48 48 t P 9.84±3.21 11.38±3.18 2.361 0.020 223.01±38.74 294.16±52.48 7.557<0.001 2.56±0.81 3.18±0.98 3.379 0.001 6.48±1.79 8.05±2.67 3.384 0.001
2.2 兩組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HHS各項評分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且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時間 疼痛 功能 畸形 活動度研究組48術前術后3個月對照組48 t P術前術后3個月t P t組間比較P組間比較32.69±7.87 37.64±7.51 3.152 0.002 31.98±5.68 34.69±6.17 2.239 0.028 2.103 0.038 26.79±7.68 31.48±8.32 2.870 0.005 25.45±3.07 28.34±6.05 2.951 0.004 2.115 0.037 1.61±0.42 2.01±0.57 3.914 0.001 1.60±0.41 1.79±0.47 2.111 0.037 2.063 0.042 2.79±0.72 3.75±0.69 3.531 0.001 2.78±0.70 3.35±0.83 9.269 0.001 3.509 0.001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術后3個月內,研究組患者脫位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感染、DVT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臨床研究證實,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不僅可以減輕患者疼痛程度,還有助于髖關節功能恢復[4]。但傳統入路存在諸多不足,如手術切口較長、術中失血量大、術后恢復速度慢等,加上老年患者常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及冠心病等基礎疾病,其術后恢復可能受到較大影響[5]。故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選擇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及治療效果穩固的入路方式,對老年患者極其重要[6]。前入路不切斷任何組織肌肉,經肌間隙顯露髖關節,可避免破壞髖關節穩定性,保護髖關節周圍肌肉組織,減少機體損傷,推動術后早期康復,在治療與術后康復等方面均有顯著優勢[7]。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切口大小、術中失血量明顯低于對照組,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這表明前入路手術方式有利于減小老年患者手術切口長度,減少術中失血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術后疼痛感,患者術后能夠盡快下床活動,有利于髖關節恢復,縮短住院時間。
前入路還具有加快髖關節功能恢復速度、減輕術后疼痛感等諸多優點,可將假體準確置入對應位置,確保穩定不易移位或松脫,避免假體穩定性低導致的系列并發癥,促進患者康復。有研究發現,髖臼假體位置可直接影響髖關節功能及假體壽命,假體錯位可導致術后出現脫位、早期翻修等并發癥,前入路在術中多采用仰臥位,有利于患者骨盆穩固,術中可及時發現并調整髖臼位置不佳等情況,對髖臼假體植入影響較小[8]。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給予前入路手術方式,術后3個月HHS各項評分高于對照組;術后3個月內,研究組患者脫位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感染及DVT發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這表明前入路手術方式能夠避免對髖關節組織肌肉損傷,在術中更好調整髖臼假體位置擺放,從根本上優化老年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進程,降低脫位并發癥發生率,以獲得理想治療及康復效果。
綜上所述,前入路下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髖部骨折,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可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改善患者髖關節功能,預防術后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