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峰
(河南省孟州市中醫院內五科 孟州 454750)
缺血性中風具有致殘率高的特點,且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深入,其威脅性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偏癱、認知功能障礙及言語功能喪失等,加上康復進程較長,過程枯燥,恢復緩慢,患者多存在焦慮等負性情緒,遵醫行為較低,影響臨床療效[1~3]。早期有效治療對中風后偏癱患者言語、感覺、運動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改善有重要作用,能夠有效促進患者受損功能的恢復。現將我院收治86例中風后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化痰祛濁通絡法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研究時間為2018年12月~2020年12月,研究對象為我院收治的缺血性中風后偏癱患者86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聯合組,各4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 n 男(例)女(例) 年齡(歲) 基礎病(例)高血壓 高血脂 糖尿病對照組聯合組χ2/t P 43 43 22 21 23 20 0.046>0.05 59.16±5.63 58.96±4.69 0.178>0.05 30 31 0.056>0.05 19 20 0.046>0.05 10 9 0.067>0.05
1.2 入組標準
1.2.1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以《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4]中相關診斷標準為依據,結合影像學技術(CT、MRI)檢查確診。中醫診斷以《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5]相關診斷標準依據,主證為半身不遂、語言障礙、感覺遲緩、口舌歪斜;次證為頭暈目眩、痰多黏稠,脈弦滑,舌苔白。
1.2.2 納入標準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符合上述關于西醫、中醫診斷標準;均為初次發病,病情處于穩定階段,生命體征無明顯波動;均為上肢偏癱;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后簽署同意書;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展開。
1.2.3 排除標準存在腦腫瘤、腦出血、腦外傷、蛛網膜下腔出血等;重要臟器(心、肝、腎)功能嚴重障礙;合并血液病;合并內分泌系統疾病;合并認知、精神、溝通障礙;對研究藥物過敏。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確診后立即給予常規對癥治療,措施包括: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J20080078)口服,每天100 mg;硝苯地平控釋片(國藥準字J20130115)口服,每次1片,每天1次。同時根據患者病情選擇是否給予降血糖、降血壓、降顱壓、脫水、調整血脂等措施。療程為1個月。
1.3.2 聯合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聯合化痰祛濁通絡法,中藥方劑化痰通絡湯組成:丹參20 g、橘紅10 g、法半夏10 g、黨參30 g、川芎15 g、當歸20 g、枳殼10 g、紅花10 g、石菖蒲15 g、炙甘草10 g。氣虛者加黃芪30 g;肝陽偏亢者加鉤藤、天麻各10 g;血瘀者加三七粉5 g;陰虛者加白芍15 g、麥冬12 g。400 ml清水浸泡0.5 h,煎煮,取藥汁200 ml,早晚服用,如口服有困難患者則更改為鼻飼用藥,每天1劑。療程為1個月。
1.4 觀察指標
1.4.1 中醫證候積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結合眼癥、神志、語言等內容進行中醫證候積分評價,分數越高提示病情程度越嚴重。
1.4.2 臨床療效療程后患者缺血性中風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下降>90%為痊愈;療程后患者缺血性中風癥狀、體征有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下降70%~89%為顯效;療程后患者相關臨床癥狀、體征有所改善,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下降30%~69%為有效;未能符合上述標準甚至病情惡化為無效。
1.4.3 肢體功能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評價兩組患者上肢運動功能,共33項,每項條目以0~2分進行賦分,66分為滿分,分數越高代表上肢運動功能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及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中醫癥狀積分、FMA評分對比均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中醫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FM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及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及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s)
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聯合組組別 n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 治療后43 43 t P 18.21±2.26 18.24±2.32 0.096 0.921 9.67±1.13 7.41±1.25 10.351 0.000 22.11±7.45 22.15±7.43 0.02 0.98 47.88±10.66 40.79±11.87 2.43 0.02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7.67%,高于對照組的76.74%(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腦卒中具有高致殘率的特點,常遺留運動功能障礙。大腦損傷后的運動功能恢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神經可塑性的改變,臨床常采取康復訓練以促進大腦功能的重組,并且越早進行康復訓練治療效果越好[6]。但常規康復治療大多數要求患者有一定的自主運動能力,對于腦卒中后偏癱早期患者具備一定難度;同時患者會因康復周期長易產生不良心理,導致康復治療主動性、積極性不高,不利于神經可塑性改變及功能重組。
中醫理論認為中風病灶在腦,但病機與各臟器如肝、腎、脾、心等有密切聯系,臟器失調加上勞累過度,導致臟腑失調、神竅受襲而導致出現中風,而風痰瘀阻型是中醫理論中缺血性中風的重要證型[7~8]。化痰通絡湯中法半夏、橘紅可化痰祛濕、健脾燥濕作用;丹參、川芎、紅花有活血化瘀作用;加入石菖蒲后有利于化痰、開竅;黨參不但能夠補氣健脾,還可推動法半夏、橘紅的祛除痰濕之效。現代藥學理論關于中藥材相關研究中,發現橘紅中的揮發油、維生素B等成分能夠有效擴張冠狀動脈,確保充足的血輸出量,調整血壓;枳殼有強化心肌收縮力作用,調整機體血膽固醇指標;川芎能夠調整高血壓狀態,降低氧耗量;各味藥材相互配合發揮化瘀、通絡、祛痰的治療機制[9~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中醫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P<0.05);觀察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化痰祛濁通絡法在中風后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中風后偏癱患者應用化痰通絡湯治療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偏癱肢體功能改善,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