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燕南 秦萍萍 劉玉 李星匯 劉龍丹 呂東
(江蘇省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 鹽城 224001)
斑塊狀銀屑病為臨床多發慢性炎癥性皮膚疾病,具有難以根治、頑固、易復發等特點,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極大威脅[1]。當前臨床多采用復方丙酸氯倍他索軟膏對斑塊狀銀屑病患者實施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整體效果不佳[2]。近年來研究證實,輔助性T細胞17(Th17)、炎癥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17A(IL-17A)在斑塊狀銀屑病發病及進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故特異性抑制白細胞介素-17(IL-17)通路成為疾病新的治療方向,司庫奇尤單抗屬人源性抗IL-17A單克隆抗體,可和IL-17A產生選擇性結合作用,阻止其結合受體,并減少趨化因子、炎癥介質生成[3]。基于此,本研究擬選取在我院皮膚科門診就診的68例斑塊狀銀屑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組探討司庫奇尤單抗的應用價值?,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9月~2021年5月在我院皮膚科門診就診的68例斑塊狀銀屑病患者,以簡單隨機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4例。研究組男18例,女16例;年齡23~49歲,平均(36.07±11.71)歲;病程2.1~4.6年,平均(3.35±1.10)年。對照組男14例,女20例;年齡22~49歲,平均(35.69±12.03)歲;病程1.8~4.9年,平均(3.51±1.07)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入組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中國銀屑病診療指南(2018完整版)》[4]中重度斑塊狀銀屑病診斷標準;知情同意本研究;納入研究前6個月內未接受阿維A膠囊、甲氨蝶呤等規范治療;年齡>18歲。(2)排除標準:哺乳期/妊娠期女性;過敏體質者;有活動性結核、乙肝、梅毒、艾滋等傳染性疾病者;合并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者;存在其他可影響免疫狀態的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復方丙酸氯倍他索軟膏(國藥準字H20040122)在皮損部位每日早晚各均勻涂抹1次。研究組采用司庫奇尤單抗注射液(注冊證號S20190023)治療,入院當日注射300 mg,1次;隨后每周注射1次,300 mg/次。兩組均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1)統計兩組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皮損狀態、治療效果,皮損依據銀屑病面積與嚴重性指數(PASI)評估,記錄皮損面積、浸潤程度、鱗屑及紅斑情況,賦值后計算PASI分值,分值越高則皮損越嚴重。療效標準:皮損面積較治療前縮小≥90%為治愈;皮損面積較治療前縮小60%~89%為顯效;皮損面積較治療前縮小30%~59%為有效;皮損縮?。?0%為無效[5]。治愈+顯效+有效=總有效。(2)統計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介質白細胞介素-10(IL-10)、IL-17水平,抽取患者清晨空腹狀態下肘靜脈血3 ml,離心處理,取上層血清送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儀器使用美國Bio-RAD 550型酶標儀。
1.5 統計學方法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PASI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PASI評分相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4周后,兩組PASI評分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更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PASI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PASI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研究組對照組34 34 22.995 18.440 0.000 0.000 t P治療前 治療4周后 t P 14.59±2.38 15.23±2.56 1.068 0.290 4.25±1.10 5.91±1.46 5.295 0.000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研究組總有效率(94.12%)高于對照組(76.47%)(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2.3 兩組血清炎癥介質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血清IL-10、IL-17水平相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4周后,兩組血清IL-10水平較治療前升高,IL-17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改善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炎癥介質水平比較(ng/ml,±s)

表3 兩組血清炎癥介質水平比較(ng/ml,±s)
時間 組別 n IL-10 IL-17治療前研究組對照組34 34 t P治療4周后研究組對照組34 34 t P 6.23±1.69 5.97±1.83 0.609 0.545 12.35±2.06 9.71±1.94 5.440 0.000 23.79±4.35 25.15±5.07 1.187 0.240 12.51±3.39 16.63±4.10 4.516 0.000
斑塊狀銀屑病致病機制復雜,與環境、遺傳等均具有密切關聯性,患者皮膚經炎癥刺激可出現角質,隨病程延長會大量脫屑,并造成皮疹,對患者身心狀態影響極大[6]。復方丙酸氯倍他索軟膏為臨床治療斑塊狀銀屑病的常用藥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皮損狀態,但整體效果與臨床預期仍存在顯著差距[7]。
研究表明,機體炎性細胞因子分泌過度可造成真皮細胞活化、增殖異常,引起IL-17等炎癥介質過度生成,進而促進CD8+、CD4+所介導的獲得性免疫應答反應,使免疫效應細胞對皮膚產生浸潤,最終導致銀屑病皮損形成,針對此發病機制,臨床多采用生物制劑對患者實施干預,其中司庫奇尤單抗應用廣泛[8]。劉鴻偉等[9]研究結果表明,采取司庫奇尤單抗對收治的中重度斑塊狀銀屑病患者實施干預后發現,其PASI評分得到有效改善,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曹瑞祥等[10]研究證實,經甲氨蝶呤規范治療后未取得理想效果的中重度斑塊狀銀屑病患者采用司庫奇尤單抗治療4、8、12、16周后,PASI 75應答率分別可達46.15%、84.62%、92.31%、100%。本研究采取司庫奇尤單抗對我院收治的中重度斑塊狀銀屑病患者實施干預后發現,研究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PASI較對照組低(P<0.05),與上述學者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且研究組血清IL-10、IL-17表達優于對照組(P<0.05),從宏觀及微觀角度均證實司庫奇尤單抗在中重度斑塊狀銀屑病患者的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可緩解皮損程度,調節炎癥介質水平,保證疾病治療效果。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Th17/Treg失衡在銀屑病發病機制中具有重要作用,IL-17A為Th17細胞重要效應細胞因子,為介導炎癥反應的重要因子,可由不同類型免疫細胞分泌,Treg細胞則能分泌IL-10,具備抑制炎癥反應的作用,而司庫奇尤單抗屬針對性抗IL-17A單克隆抗體,可對機體中IL-17A進行選擇性結合、中和,以此阻斷細胞因子IL-17A在斑塊狀銀屑病發生與進展過程中的作用,并抑制趨化與炎癥介質分泌,調節皮損處炎癥反應程度,進而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提升干預效果。
綜上所述,斑塊狀銀屑病(中重度)采取司庫奇尤單抗治療,利于皮損狀態改善,可調節IL-10、IL-17水平,提升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