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倍 韓露 宋楠楠
(河南省湯陰縣人民醫院 湯陰456150)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于冠脈內的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糜爛基礎上繼發血栓形成,造成冠狀動脈血管持續、完全堵塞,出現心肌嚴重缺血、心功能急劇降低的急性致命性疾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可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獲得新生,但難以延緩或逆轉動脈粥樣硬化生物進程,術后仍無法排除再次形成血栓和發生狹窄的可能性。院內-居家續貫式心臟康復模式干預可為PCI術后患者從住院期間到居家康復提供持續醫護一體化康復干預服務,有效降低心肌梗死和心臟相關疾病死亡率。本研究觀察院內-居家續貫式心臟康復模式對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患者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9月收治的97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術后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8例和觀察組49例。對照組男29例,女19例;年齡45~72歲,平均(58.51±6.10)歲。觀察組男28例,女21例;年齡46~73歲,平均(59.50±6.1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1];初次行PCI手術;心臟射血分數>50%;患者及家屬知情。排除標準:合并心源性休克;伴有精神異常、認知功能障礙。
1.2 干預方法對照組在術后給予常規康復干預。為患者講解術后心臟保健知識,制定合理科學的飲食方案;待患者心功能穩定后指導患者抬腿等床上運動,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觀察組增加院內+居家續貫式心臟康復模式。第1天,PCI術后對患者病史進行評估,囑患者適量飲水、進食低脂流質食物,囑咐患者家屬減少探視時間。第2天,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訓練,關節、核心肌群被動訓練,床上坐起,15~20 min/次,3次/d。第3天,向患者講述體力康復的重要性,指導患者雙腳懸掛于床邊坐位,30 min/次,2次/d。第4天,增加膳食纖維食物,避免刺激性和脹氣食物的攝入。可在床旁自行排便,獨立在椅子上坐1~2 h,床旁站立、原地踏步10 min,3次/d。第5天,建立科學化飲食結構,室內行走100 m,3次/d。第6天,責任護士指導患者室內行走150 m,上樓梯1層,3次/d。第7~8天,患者進行步行200 m,上樓梯2層,3次/d。制定出院后心臟康復和運動計劃,患者居家自行運動時需佩戴運動手環監測心率,運動前后在家中自測心率、血壓并及時記錄。兩組均干預3個月。
1.3 觀察指標(1)危險因素控制情況:記錄兩組患者身高、體重并計算出體質量指數(BMI);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采用直接法-表面活性劑清除法檢測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2)心肺運動功能:采用瑞士Cardiovit CS-200心肺功能測試儀檢測患者二氧化碳通氣當量斜率(VE/VCO2slope)、峰值千克攝氧量(Peak VO2/kg)、最大代謝當量(METmax)。(3)預后相關指標: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用免疫層析法檢測血清心肌肌鈣蛋白Ⅰ(cTnⅠ),采用化學發光法檢測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危險因素控制情況對比干預后觀察組BMI、TC、LDL-C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危險因素控制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危險因素控制情況對比(±s)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LDL-C(mmol/L)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BMI(kg/m2)干預前 干預后TC(mmol/L)干預前 干預后49 48 t P 25.44±3.62 25.47±3.64 0.040 7 0.967 6 22.85±1.33*24.60±2.08*4.925 5 0.000 1 5.24±1.12 5.29±1.13 0.218 9 0.827 2 3.23±0.98*4.57±1.07*6.434 2 0.000 1 3.88±0.96 3.92±1.02 0.198 9 0.842 7 2.13±0.38*3.00±0.82*6.681 4 0.000 1
2.2 兩組干預前后心肺運動功能對比干預后觀察組VE/VCO2slope低于對照組,Peak VO2/kg、METmax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心肺運動功能對比(±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心肺運動功能對比(±s)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METmax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VE/VCO2 slope干預前 干預后Peak VO2/kg[ml/(min·kg)]干預前 干預后49 48 t P 26.77±5.30 26.82±5.35 0.046 2 0.963 2 23.05±2.18*24.79±3.06*3.219 7 0.001 7 19.55±3.64 19.59±3.62 0.054 3 0.956 8 24.56±4.52*21.16±3.65*4.190 6 0.000 1 5.02±1.10 5.05±1.12 0.133 1 0.984 4 7.01±1.45*5.67±1.13*5.069 6 0.000 1
2.3 兩組干預前后血清指標對比干預后觀察組cTnⅠ、NSE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血清指標對比(±s)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血清指標對比(±s)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NSE(μg/L)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cTnⅠ(ng/ml)干預前 干預后49 48 t P 1.15±0.24 1.16±0.25 0.201 0 0.841 1 0.58±0.07*0.99±0.12*20.500 0 0.000 1 75.96±11.63 76.10±11.69 0.059 1 0.953 0 32.08±5.20*53.84±7.01*19.543 9 0.000 1
PCI術以機械血運重建為治療原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癥狀,但手術本身可能會造成冠脈內皮細胞損傷、冠狀動脈痙攣,同時斑塊碎片或血栓可誘發冠脈栓塞,導致心肌缺血和損傷,影響心肺功能恢復[2]。在術后給予患者常規干預,制定科學化飲食計劃,督促患者適量運動,可糾正患者不良飲食習慣,提高術后身體機能;但常規措施干預需要做大量時間的準備工作,護理人員只是執行醫囑來處理事務,缺乏規范化目標和具體流程。對照組在實施常規干預過程中對患者的活動和體位具有一定的程度的限制,長時間臥床極易造成患者活動耐力減低、腰肌勞損,嚴重者可發生深靜脈血栓等不良事件,進而影響康復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BMI、TC、LDL-C、VE/VCO2slope、Peak VO2/kg、METmax、cTnⅠ、NSE均優于對照組,提示經院內-居家續貫式心臟康復模式對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患者干預,可有效降低血脂異常危險因素的侵害,促進心功能和肺功能恢復正常。院內-居家續貫式心臟康復模式是由醫護人員對患者入院后進行綜合性評估病情程度,早期進入至院內7~8 d的心臟康復過程,在患者出院前給予心臟康復指導,囑咐患者準備運動手環實時監測運動時心率,并鼓勵患者在家中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自我康復進程,便于對自身健康行為的監測,進而解決了康復地點的限制;通過定期電話隨訪了解患者近階段飲食習慣、運動情況、體質量及正確用藥情況,并提出針對性管理意見,全程對患者進行監督和隨訪,提高了患者康復治療依從性[3]。通過運動形式進行心臟康復訓練,可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促進心臟側支循環建立,有效抑制血栓再次生成,提高心肌的收縮舒張功能,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癥狀,進而減低心臟負荷;同時通過增大迷走神經張力,使交感神經神經興奮性下降,進而使心率減慢。通過長時間且規范化運動訓練,患者運動系統已產生一定程度的適應性變化,運動肌群對氧氣的代謝及利用能力加強,運動量的增加機體需氧量也隨之增加,促使患者在運動過程中吸收更多氧氣,滿足患者機體對氧氣的需求量,進而增加心血管效應,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力和心功能[4]。心臟康復訓練與肺功能緊密相連,通過指導患者進行運動訓練可改善氣體交換,通氣血流比值被糾正,進而促進肺功能恢復;同時進行腹式呼吸訓練,呼吸肌功能得到有效鍛煉,優化胸腹呼吸運動形式,進而減低過度充氣現象,提升肺功能。通過心臟康復訓練可顯著提高脂肪細胞和肌細胞膜上的葡萄糖運載體數目,有助于兩種細胞對葡萄糖的利用和轉運,提高脂肪細胞和肌細胞胰島素受體功能,加強患者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減輕胰島素抵抗程度,進而改善糖脂代謝水平,降低危險因素的侵襲。綜上所述,對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患者采用院內-居家續貫式心臟康復模式干預,可有效改善糖脂代謝能力,促進心肺功能恢復,提升預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