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中海
在21世紀初生態文明建設伊始,在歷屆景寧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景寧縣生態林業發展中心(望東垟管理服務中心、大仰湖管理服務中心、林業總場)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結合國有林場試點改革,探索形成濕地保護+林場轉型的創新發展模式,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文明建設、林下經濟發展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點亮了畬鄉景寧的生態“金名片”。
全面創新濕地保護管理機制。管理者一直探索濕地保護+林場的創新發展模式。2001年率先在上標林場(國企)范圍內設立望東垟縣級高山濕地保護區,打破以伐木為先的經營理念;2008年在林業總場(差額事業)范圍內建立大仰湖高山濕地群縣級自然保護區。不斷融合發展的管理體制,改變了原林場人以伐木求生存的困境,使兩個林場轉型升級合并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生態林業發展中心,鑄成一支綠色保護鐵軍。
全面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林業發展中心通過“畬鄉人才工作室”平臺柔性引進三名省著名林業、鳥類專家,組成人才工作室研究團隊,開展“景寧產水蔥屬植物合作研究”“望東垟、大仰湖動植物資源本底調查與利用研究”“大型菌類調查研究”“生物多樣性監測”等項目。同時,采用與專家團隊建立師徒機制的工作模式開展野外作業,研究保護區的資源分布狀況及濕地功能恢復規律。開展保護珍稀樹種行動,開展景寧木蘭繁育工程,深入開展六邊三化三美行動,將1萬多株紅豆杉等珍貴樹種樹苗送至上標區域村民手中,做好美麗鄉村工作。
全面開展科普宣教工作。為加強社會各界對濕地及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生態林業發展中心組織人員精心編寫《保護溪源濕地,建設生態文明》和《畬鄉濕地》期刊,通過報紙、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進行刊載;利用“世界濕地日”“生物多樣性保護紀念日”等節日開展濕地征文、濕地攝影比賽等多種方式開展科普、宣傳工作,使更多的民眾了解濕地知識,認識保護濕地的重要性。通過多年來的努力,生態林業發展中心在2011年成為浙江省首批生態文明教育基地、2012年成為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和浙江省生態文化基地、2014年獲評為浙江最美森林、2015年獲評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國十佳林場、2016年獲評為中國最美濕地場館。目前望東垟、大仰湖兩個濕地保護區均躋身浙江省首批重要濕地名錄,進一步鞏固了景寧的生態優勢。
全面推進保護區現代化建設。生態林業發展中心多措并舉加強推進保護區(林場)現代化進程。建成望東垟接待中心、白云科研接待中心、草魚塘森林山莊,合計建筑面積近7000平方米。完成8個保護站(分場)管護房新建(或修繕)工作,特別是建成每套50平方米以上的職工管理用房,磚混結構,二室一廳一廚一衛,房頂采用水泥現澆加蓋瓦片,確保防潮,而且冬暖夏涼,讓冬天深夜不再寒風刺骨。保護區實現了通水、通電、通路、通信四通,職工面貌煥然一新,維護了林區社會的穩定。
全面加強森林防火工作。將森林防火工作作為中心發展的第一要務,生態林業發展中心防范嚴密,處置得力,各保護站、保護點加強日常巡護,并做好巡查記錄。組建了一支50多人的森林消防隊伍,每年組織防火演練。中心在保護區駐地多次舉辦“齊抓森林防火,共建生態文明”森林防火宣傳文藝晚會,提高群眾防火意識,全中心干部職工在清明節等重點時段嚴防死守確保安全。實現了保護區林場“零”火情,續寫望東垟62年、大仰湖20年“零”火災記錄!
全面發展林下經濟。生態林業發展中心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林菌、林藥、林養等林下經濟產業,因地制宜,新建成4個林下基地共計805畝。下一步,中心將發揮技術優勢,對現有示范基地做優做強、提質增效,輻射帶動更多周邊農戶參與林下經濟發展,充分發揮示范作用,推進產業振興。
全面推進森林療養產業發展。在全國沒有樣板可參考的情況下,生態林業發展中心本著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以打造森林康養產業新標準為己任,通過基地建設和森林康養師培訓,不斷推進草魚塘森林康養基地的建設。2018年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列入森林養生國家重點建設基地,并于2019年11月被中國林學會授予“國際森林療養示范基地”。
生態林業發展中心將繼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挖掘和發揚林場人“一領蓑衣、一把鋤頭”的艱苦創業精神,將保護區(林場)建設成為生態保護和生態經濟的“雙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