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蘇馬蕩,是座武漢、重慶等大都市人譽為人間仙境的避暑新城。來至全國各地的數十萬各族人民,在此融洽相處,共享蘇馬蕩的美麗和清涼。
蘇馬蕩的十里景觀長廊,原是古老的鹽大路,大道沿著都亭山延伸,修建在磁洞溝峽谷的懸崖峭壁上。2006年,原恩施州委書記湯濤在大莊村駐點扶貧時,修建了謀道至重慶鳳儀的公路,懸崖上的古道就沒用處了。時間轉到2011年,恩施州掀起了扶貧大開發的浪潮,在黨和國家“武陵山先行先試”的政策推動下,蘇馬蕩走到了扶貧大開發的前面,幾年時間,就由一個三百多人的小山村,發展成為一座可容納數十萬人長期休閑避暑的旅游新城,人民政府便把古官道建成觀景棧道,使舊物又有了新的用處。
十里長廊人流如潮,游人們熱烈討論著眼中的美景和蘇馬蕩的變化。其中一個老人說:真沒想到,蘇馬蕩這個自古無人煙的山嶺,現在居然成了一座旅游新城。
另一個老人說:是??!如果不是共產黨重視民族團結,新中國關心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在蘇馬蕩創辦了國營藥材種植場,這里永遠也不會改變模樣,還是共產黨偉大!
老人的話,把我帶進了沉思之中: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對少數民族地區是不聞不問,不管不顧,實行“蠻不出境,漢不入峒”的“劃地為牢”統治政策。少數民族人民,雖然一直在與險惡的生存環境有貧困作抗爭,但貧困卻始終無法消除。直到新中國的建立,土苗兒女才看到了未來和希望。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一直把民族解放,為各族人民謀幸福當做立黨之本。從1928年至1935年,恩施州境大部分地區先后屬于巴興歸、湘鄂邊和湘鄂川黔紅色蘇區;1949年11月6日恩施縣城解放,建立湖北省恩施行政區,恩施州一直被壓迫的土苗兒女,終于翻身做了主人。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恩施地區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州人民從此走上了謀富裕和發展的道路。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這片神秘的鄂西土地,曾經由于山高路遠,交通不便,而鮮為人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恩施州的經濟和交通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這個新中國最年輕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如同一位往日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美麗少女,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
習近平總書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指示,堅定地把少數民族納入進了黨和國家這個命運共同體中,不僅促進了恩施州在全方面的發展,對恩施州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關鍵在于補齊“短板”,其中必須補好一些少數民族地區落后這塊“短板”。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為推動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在政治參與、經濟發展、文化教育、社會保障和服務等方面,黨和國家制定了一系列少數民族優惠政策。少數民族優惠政策實施效果怎樣、少數民族地區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是否仍然需要少數民族優惠政策的支持、如何進一步完善少數民族優惠政策并提高其實施效果,這些都是當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亟需回應的重大問題,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都離不開對少數民族優惠政策實施現狀進行考察和評估。毫無疑問,黨和國家少數民族政策的實施及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民族政策體系、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是黨和國家推動民族團結,重視少數民族人民生活的具體表現。

蘇馬蕩風景。圖/ 覃太祥
近幾年來,恩施州通過實施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優惠政策,努力探尋恩施自治州少數民族優惠政策的優化路徑,為恩施民族地區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以近幾年來黨和國家的法律、政府的工作條例、中央部門和湖北省政府的文件為依據,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和民生等方面,認真落實黨和國家、省委省政府對恩施自治州的各項優惠政策。抓住黨和國家開展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大開發、確定武陵山區先行先試的機會,掀起了全州扶貧開發的浪潮。
恩施州地處中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武陵山區,中央確定為先行先試示范區后,湖北省委省政府又將武陵山片區規劃定位為扶貧攻堅示范區、跨省協作創新區、民族團結模范區、國家知名生態文化旅游區、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黨和國家為了讓少數民族地區與國家的經濟發展同步,開展扶貧大開發,不僅確定武陵山為先行先試地區,出臺了優慧政策,而且還投入巨資興建宜萬鐵路、滬渝鐵路、滬渝高速、宜萬高速,歷時數載,終于讓武陵山區天塹變通途。恩施州的經濟社會發展駛上了快車道。
透過蘇馬蕩,我看到了黨和國家民族工作的縮影,也看到了恩施州的土苗兒女和中國少數民族的美好明天。蘇馬蕩,便是一首贊美民族團結的歌!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編輯/余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