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曦文 張競瓊



摘要: 近代上海洗染業在傳統手工洗染方式的基礎上,結合西方的洗滌機器、化學染料等技術,從最初分散的洗衣作坊、染坊逐步合并成長為現代化的新法洗染店。在上海經歷了“西風東漸”的影響后,洗染業整體上也不斷得到發展,至20世紀40年代已然達到繁榮規模,并與西服業、百貨業等行業的發展緊密聯系,成為這一時期上海不可或缺的服務行業。文章從服裝專業史的角度,結合借鑒相關史料,對20世紀40年代前后上海洗染業發展規模進行研究并總結其分布規律,得出洗染店的分布特點不同于西裝業在商業中心的聚集,而是以分散性為主,并與百貨業的分布規律較為相似的結論。
關鍵詞:
洗染業;服務業;近代上海;發展規模;分布規律
中圖分類號: TS973.1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 1001-7003(2021)10-0088-07
引用頁碼: 101204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1.10.014(篇序)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cale and distribution law of laundry and dyeing industryin Shanghai in the 1940s
CUI Xiwen, ZHANG Jingqiong
(School of Design,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hand laundry and dyeing, combined with western washing machines, chemical dyes and other technologies, the original scattered laundry workshops and dyeing workshops gradually merged into the modern new laundry and dyeing shops. After Shanghai experienced the influence of "the East learning from the West", the laundry and dyeing industry also continued to developas a whole. By the 1940s, it had reached the scale of boom,and was closely associ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it industry, department store industry and other industries, and became an indispensable service sector in modern Shanghai.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garment specialty, combined with relevant historical data, the development scale of the laundry and dyeing industry in Shanghai in the 1940s was studied and its distribution lawwas summariz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undry and dyeing shop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suit industry incommercial centers, but principally dispersed, and the distribution law is similar to that of department store industry.
Key words:
laundry and dyeing industry; service industry; modern Shanghai; development scale; distribution law
收稿日期: 2021-03-01;
修回日期: 2021-09-10
基金項目:
作者簡介: 崔曦文(1997),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近代服裝史。通信作者:張競瓊,教授,j.q.chang@126.com。
洗染業屬于服務行業的一種,與人們日常生活穿著的服裝有著緊密聯系,也是伴隨著西裝業、時裝業等服裝行業及百貨業的發展而不斷進步的行業。近年來,國內外研究學者對于現代城市中洗染行業的相關問題有一定的研究,如江南大學李敏對近代青島洗染業的規模探討[1]、中國農業大學學者對于商標在現代連鎖洗染店發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的探討[2]、關于皮革皮毛織品的洗染業問題探討[3]等,但缺少有關近代洗染業的發展和行業規模的研究。
洗染業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洗、染、織、補都曾作為各自獨立的行業存在。直到清末民初“西風東漸”,上海陸續出現了“新法洗染店”,洗、染、織三項業務才合為一體并逐漸形成規模較大的洗染行業。直至20世紀40年代,上海的洗染業發展已經達到了完備階段,洗染業工人如“漿洗匠”,與“織品制造業主、紡織工、刺繡工、制絲工”等工種并列,豐富著近代“織維行業”從業人員的內容。同時,洗染織補行業也與旅館行業、沐浴理發行業、廣告行業等并列,構成了近代上海飲食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4]。本文通過對上海市檔案館相關檔案的梳理與分析,對20世紀40年代前后上海洗染業的行業規模進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當時的歷史原貌,彌補了近代服裝史研究的空白。
1 20世紀40年代上海洗染業的發展規模
1.1 行業等級
1.1.1 等級劃分
經歷了西風東漸的現代化影響后,上海洗衣商業和洗染商業同業公會于1930年制定了現代化的行業分級標準,按照會員的資本規模、技術設備等級制定,實行分類、分等經營[5]。根據1948年上海市洗染商業同業公會對全市會員商店等級的分組綜合統計[6],459家洗染店的等級分組統計如表1所示。
綜上,1948年上海全市459家洗染會員商店中,分為甲正、甲、乙正、乙、丙正、丙、丁正、丁共8個組別,其中甲級店的數量最少,占比僅5.2%;乙級店和丁級店的數量較多,相加占比43.3%;丙級商店量最多,占比57.5%,超過行業全部店家數量的一半。
1.1.2 資本額
根據1943年上海市洗染業同業公會對14家會員商店等級規模的統計,可見14家洗染企業的行業等級與行業資本額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7],如表2所示。
14家會員店共包含乙、丙、丁三個等級,其中3家乙級店的資本額為100萬~150萬元,資本均值為116.7萬元;丙級店的數量最多,共有10家,資本均值為81.1萬元;1家丁級店,資本額為50萬元。洗染業的行業等級通常根據店鋪成立資本額的多少確定,由表2可見,洗染店的行業等級隨資本額減少而降低。14家洗染店的資本總值除去一家情況不詳外,共有1 130萬元,資本均值為86.9萬元,其中資本額最高的巴黎和惠羅兩家商店也僅有150萬元,最低的店鋪資本額為30萬元。且上述洗染店的企業形式以獨資居多,共有12家,所占比例為85.7%。
對于不同級別店鋪的原料配給也有所區別,原料配給量一般隨行業等級的降低而遞減。表3為1948年上海市洗染店申配汽油及肥皂用量的統計[8]。
汽油的申報以行業等級為標準實行定量配給,行業等級越高,每月每家的汽油用量越多。甲正級店的汽油用量高達757.1 L/月,普通甲級店則僅有189.3 L/月,乙、丙、丁級店的汽油配給量則更低,僅有37.9 L/月或18.9 L/月。
分析洗染店的行業規模,甲正級和甲級洗染店多數能夠提供干洗服務的新法洗染店,服務項目針對西裝、呢大衣、呢帽等西式服裝的干洗,汽油則是最為常見的化學干洗材料,由甲正級和甲級店的月度汽油消耗量可見新法洗染店干洗生意的繁榮。而乙級及以下級別洗染店洗滌服裝以中式服裝居多,其服務以濕洗為主,僅有少量的干洗內容夾雜其中,因此申配的汽油量也相對較少。根據1948年上海市洗染店配購肥皂的配購證總結[9],可知不同級別洗染店可獲配的肥皂數量,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肥皂的配購量也隨著行業等級的降低而遞減,甲級店可獲配150塊,乙級、丙級、丁級店的獲配數量分別為120、90塊和60塊。
1.2 經營狀況
1.2.1 營業模式
這一時期上海的洗染店通常采用的是“前店后場”“店場一體”的營業模式,其工作場所與業務往來常在同一個地方,如開設在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454號的華盛頓信記洗染坊,“租賃一二層樓房屋一棟,月付租金180兩,底層開為工作場,二樓分租與人”;開設在海格路73號的坎拿特洗染商店,“租賃沿馬路三層樓市房,月租金83元,樓下裝設新式門面,樓上設為工場”;開設于林森中路372—374號的大華洗染公司,“租賃三層樓西式市房2棟,每月房金約200元,底層開作營業所,二樓為洗染工場,三樓為宿舍”[10]。
1.2.2 營業項目
根據1946年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有關150家洗染店狀況的調查,其營業范圍共分為以下四類[10]:
1) 白衣:洗被單、帳子、毛巾、臺布等;2) 絨衣:洗大衣、帽子等;3) 干洗;4) 染色。在洗滌服裝的比例上,多數店鋪男、女裝均可洗滌,在可洗滌服裝面料的種類中,包含棉、毛、絲等各式常見面料,具體的服務項目總結如表5所示。
在具體營業內容上,一些規模較大、設備較為先進的洗染公司,能夠承辦大批量的訂單。例如華隆公司的營業項目便是專門代洗各毛巾廠、棉織廠漂印毛巾被單,還與平涼路英商華懋洗染公司訂立合同,漂白及印花均歸華懋公司承辦,洗染則由華隆公司承辦,其主顧包括本埠各毛巾廠、被單廠等。而華懋洗衣公司的規模更大,公司內有洗衣機、熨衣機、烘衣機等各式先進的洗染機器,主要為華懋飯店、華懋公寓、都城飯店三處洗衣,同時也為其他客戶洗衣。
1.2.3 顧客階層
乙、丙、丁級洗染店的顧客階層主要包括公務員、軍人、工人、大商人和商人5類,如表6所示。除去1家顧客情況不詳的店鋪,13家店鋪中有12家都有商人顧客,占比92.3%;為公務員、工人服務的洗染店共有9家,占比69.2%;僅有4家店有軍人和大商人級別的顧客,占比30.8%。
由表6可見,乙級及以下的洗染店主要為商人、公務員或產業工人提供洗染服務,其中更多的主顧則是商人群體,僅有少數店鋪擁有為大商人提供洗衣服務的實力。如眾康和記洗染商店的主顧以“滬西一帶西方人及旅滬僑民為主”,華盛頓信記洗染坊的主顧也以“僑民居多,營業以夏季較為旺盛”[10]。
1.2.4 經營成本
洗染商店的經營成本通常包括房租、原料、勞動力成本等內容,這些店鋪通常會租賃沿街的樓房開店,按月付租金;原料成本內容通常包括燃料、白料、業務、水電、織補等費用;勞動力成本包括支付給職員、洗燙工人、學徒等的工資和膳費,資本規模較大的公司雇員較多,開支也較高。如“華懋洗衣公司職員6、7人,工役男50余人,女20余人,運貨汽車2部,每月開支約值1萬元;大華洗染公司雇有職員5、6人,學徒及工人10余名,每月開支約需5 000余元”;稍小一些的商店,如坎拿特洗染商店,“雇傭職工8人,月需開支400元”,華盛頓信記洗染坊,“雇有職員2人,工人4名,每月開支僅需300元”。表7為1947年9月上海市部分洗染店的財務狀況調查[11]。
由表7可見,洗染店的各項成本開支均隨著店鋪等級的降低而遞減,乙、丙級洗染店的工人薪資較低,成本支出較少,但店鋪收入也相應較低。通過計算甲、乙、丙三個等級洗染店支出占收入的百分比情況,可見洗染店的行業利潤普遍不高,成本開支均占到收入的一半以上,丙級洗染店甚至出現赤字(支出占比已經超過了收入),成本已經超過了店鋪收入。由近代上海洗染業的行業志書可知,20世紀的洗染業在整體上有著良性的發展態勢,而表7的總結時間為20世紀40年代末期,此時的民國處于國民政府統制階段的末期,政權的腐敗及發動解放戰爭的影響,使整個民國都陷入了空前的經濟危機中,通貨膨脹的加劇更使各行各業的生存舉步維艱,洗染業也難逃其影響,僅能勉強維持生計,因此店鋪的經營也出現了入不敷出的狀況。
2 20世紀40年代上海洗染業的分布規律
2.1 路段分布格局分析
20世紀初,近代上海的洗染業逐漸形成服務綜合、規模較大的洗染店,隨著店鋪數量的增多,洗染業也在部分路段呈現出特定的分布規律。從洗染店商號的具體地址分析,至40年代洗染店已遍布上海的各個街道,有的位于繁華的商業街,有的則位于相對偏僻的路段。如表8所示,店鋪分布數量較多的街道包括復興中路、新閘路、康定路、蓬萊路和愚園路,這些街道上的洗染店數量共有29家,而分布較少的路段,如廣東路、常熟路等,僅有1家洗染店[12]。
20世紀40年代,上海洗染業在街道分布上呈現一定的分散性。由表8可知,即使在聚集效應最明顯的復興中路上,洗染店也僅有7家,所占比例為2.8%;在新閘路、康定路、蓬萊路和愚園路的洗染店數量較多,分別有6家和5家。但大多數路段僅有1、2家洗染店,這樣分散型的店鋪占到洗染店總數的絕大部分,比例為85.3%,超過全市洗染店數量的一半,可見即使全市洗染店的總數較多,也僅在極少數街區有一定的聚集,超過半數的洗染店都處于分散性分布狀態。表9為洗染店分布街道數量統計。
由表9可見,洗染店在各個路段上的分布數量均較少,數量超過5家的街道僅有5條,占洗染店分布街道總數的3.14%。這些洗染店數量1≤X<5家的街道共有154條,占洗染店分部街道總數的96.86%,而這些街道上分布了共223家洗染店,占洗染店總數的88.5%,可見這一時期上海全市的洗染業分布狀況按照路段進行分析,存在著產業較為分散的現象。
2.2 區域聯系分析
20世紀初上海的兩大租界,一是英美租界合并而成的公共租界,二是法租界。公共租界始終是近代上海的商業中心,著名的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南京路(今南京東路)便是鬧市中最繁華的街區,而公共租界內興起的西式公寓住宅,因其流動性強且類型多樣,成為當時大多數中產階級甚至富人的喜愛之所[13];法租界以林森中路為主,坐擁眾多“花園洋房”,是當時幽靜、高雅的住宅區[14]。
南京路商業街是隨著英租界的擴張逐漸形成的,它是近代服裝行業的發源地,眾多的西裝、時裝名店都聚集在這里,較為著名的西裝店有“榮昌祥呢絨洋服店”“裕昌祥”“匯利”等。同時,南京路商圈里還分布著眾多的百貨商店,如“四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小公司”(惠羅、福利、麗華、國貨),百貨大樓的橫空出世轟動全國,其規模遠超在公共租界和法租界里開設的任何一家百貨店,也全然改變了南京路的商業格局[15]。法租界內的商業沿著林森中路由東向西發展。相比南京路,林森中路聚集了眾多小型雜貨店,購物氛圍悠閑自在,形成了與南京路截然不同的經營風格[16]。
根據1948年上海西裝店、百貨店的路段分布(圖1、圖2),可見兩個行業都在靜安寺路、林森中路這樣的商業中心路段有一定程度的聚集。由圖1可知,西裝業的分布主要依存于城市的商業中心,林森中路、靜安寺路及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是上海高檔西裝店的聚集地,這三條路段分布的西裝店數量最多,分別為58家、49家和46家,可見商業發達的區域通常會吸引具有資本及產品優勢的高檔西裝店,這些繁華路段的租金較高昂,店鋪的檔次較高,服務對象也較高端。
由圖2可知,百貨業的分布則與多種類型的區域相依存,它在商業中心的靜安寺路、林森中路有一定聚集且數量最多,分別有45家和34家;同時百貨業又在居民住宅區廣泛分布,如金陵路、順昌路、新閘路等,這些路段上開設的店鋪數量也較多,均有30家以上,這些區域的百貨店主要面向普通群眾的生活需求,服務社會的中下層消費人群。從百貨業的整體分布趨勢可見,百貨業與西裝業不同,它在商業中心的聚集效應并不明顯,而具有很強的分散性,其分散的主要區域與這一時期上海的住宅區位置相吻合。圖3為1948年上海洗染店路段分布。
由圖3可知,洗染店則主要分布在租界內的復興中路、新閘路、愚園路這樣的居民區路段,而很少見于商業中心路段,且其行業等級、服務標準與店鋪分布區域的特點相匹配。復興中路位于法租界內,這條路上云集了眾多歐式住宅,例如思南公館、伊麗莎白公寓等;新閘路和康定路均位于公共租界內,是住宅、商店和工廠的混合分布區;愚園路位于法租界內,沿路有著眾多高檔的西式別墅,也有新式的里弄住宅、公寓等,愚園路是當時租界內的西洋紳士、洋行買辦等上流階級的匯聚之地。上述4條路段洗染店分布數量較多,也符合西式服裝最先由租界區傳入上海并引領時尚的社會背景。該路段的居民均屬于社會地位較高的上等階層,這里的洗染店通常等級較高、設備先進,且多數是新法洗染店,代表店鋪有“公大”“大陸”“華章”等。
除高級居民區外,小型洗染店更多地分散在普通住宅區,如順昌路是盧灣區著名的商業中心,這里有著眾多的石庫門房屋,是家庭收入較好的小資階層的住所;蓬萊路最初是上海老城廂的所在,沿路分布著典型的石庫門建筑、清代的民居和新式里弄建筑。石庫門里弄街坊的周邊遍布小型零售商業和服務業,因此絕大多數居民會就地解決日常生活需求,且以相互提供基本生活服務作為謀生手段[17]。在這些路段分布的洗染店數量最多,但行業等級較低,規模也相對較小,如虹口一帶的路段多為商住混合區,有較多的里弄住宅,這里的洗染店多為等級較低的乙、丙級洗染店,它們的服務水平和價格等更能適應普通百姓的洗衣需求。根據盧灣區區志,區內洗染業的洗染技術、工具也經歷了革新,染色方式從最初的燒煮染色,后改為蒸汽染色;洗、燙工具由最初的板刷、烙鐵,后改為機器洗衣、電氣熨燙等,民國25年(1936年)后,又引進干洗設備。至1949年前夕,盧灣區內的洗染店數量達到了91家[18]。
相比西裝業和百貨業,洗染店僅有少數規模較大的店鋪如正章、大中華等,有能力開設在市中心的繁華路段,且根據1948年的檔案統計,這樣的大店僅有7家。對比西裝業、百貨業和洗染業三者的分布規律,可見洗染業的分布態勢不同于西裝業,但與百貨業有著相似之處。洗染業和百貨業均較少分布于商業中心,而較多分散在居民區內,它們作為服務行業更貼近生活需求,可見市中心的高級西裝店用于解決市民的穿衣問題,而住宅區內的百貨店、洗染店則解決居民生活中的洗衣問題。與聚集在市中心的西裝業相比,洗染業對百姓的生活而言更具有實用性[19]。從總體上看,20世紀40年代上海洗染業的分布規律與商業發展規律并不相同,但各個級別與特點的洗染店能夠適應各個消費層次和生活區域的人群,符合社會經濟水平的分布格局,因此更有利于促進洗染行業的進步。
3 結 語
20世紀40年代,上海洗染商業同業公會遵循著行業分級制度,且行業等級通常隨資本額的減少而降低,從整體上看,級別較低的洗染店數量占據著較大比重,這些店鋪的勞動力成本低,經營規模相對較小,行業等級的高低也會影響店鋪申報原料等必需品的用量多少。
在具體的營業模式上,洗染店鋪以傳統的“前店后場”模式居多;在營業項目上,主要包括白衣、絨衣、干洗和染色四個方面,多數店鋪男女服裝均可洗滌,且可洗滌的面料種類豐富多樣;在顧客階層方面,多數洗染店的顧客以公務員和工、商界人士居多,且以商人顧客為主;在經營成本上,包括房租、原料成本、勞動力成本等內容。同時,為吸引消費者,一些洗染店會推出各種人性化服務內容,以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但民國后期受當時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多數洗染店的經營狀況并不樂觀。
通過對20世紀40年代洗染業分布的具體路段分析,得出當時上海洗染店的分布特點以分散性為主,它作為服裝業的配套行業,與西裝業在商業中心有較強聚集性的特點不同;由于西式服裝的洗滌離不開新法洗染店的干洗技術,因此洗染業的分布與常穿西服人群的生活區域相配適;同時,它與百貨業的分布規律較為相似,即較多分散在各個居民區內,可見洗染業和百貨業作為貼近人民的生活的必需行業逐漸生長,構成了這一時期上海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滿足著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參考文獻:
[1]李敏. 基于地域差異的近代齊魯服飾文化變遷研究[D]. 無錫: 江南大學, 2013.
LI Min. The Study of the Transition of Modern Dress Culture in Qilu based on Regional Differences[D]. Wuxi: Jiangnan University, 2013.
[2]張榮齊. 商標洗染業的連鎖鏈[J]. 商業現代化, 1997(8): 36-37.
ZHANG Rongqi. Discussion on the washing and dyeing industry of leather and fur products[J]. Commercial Modernization, 1997(8): 36-37.
[3]于仙杏, 楊靜. 皮革皮毛制品洗染業問題探討[J]. 西部皮革, 2000(3): 41-43.
YU Xianjing, YANG Jing. Discussion on the washing and dyeing industry of leather and fur products[J]. West Leather, 2000(3): 41-43.
[4]上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上海商業志[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8.
Shanghai Local Chorography Compilation Committee. Shanghai Business Journal[M]. Shanghai: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08.
[5]上海通志編纂委員會. 上海通志[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5.
Shanghai Annals Compilation Committee. Shanghai Annals[M]. Shanghai: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05.
[6]上海市檔案館. 上海市洗染商業同業公會會員等級分組綜合統計表[A]. 檔案號S339-1-15-135, 1948.
Shanghai Archives. Statistical table of the grade of Shanghai dyeing and washing commercial trade association member[A]. File number S339-1-15-135, 1948.
[7]上海市檔案館. 上海市洗染商業同業公會會員商店調查表[A]. 檔案號S339-1-17, 1943.
Shanghai Archives. Survey form of member stores of Shanghai washing and dyeing commercial association[A]. File number S339-1-17, 1943.
[8]上海市檔案館. 上海市洗染商業同業公會為會員申配汽油, 函汽油分配委員會等單位文書以及會員要求申配汽油的來函和登記表等[A]. 檔案號S339-1-25, 1948.
Shanghai Archives. In order to apply gasoline for its members, Shanghai washing and dyeing commercial trade association write letters to the gasoline distribution committee and other documents, including letters and registration forms for members to apply for gasoline, et al[A]. File number S339-1-25, 1948.
[9]上海市檔案館. 上海市洗染商業同業公會有關原料配給、存登記等問題發給會員的一般性通知和剪刀皂配購證等[A]. 檔案號S339-2-7, 1948.
Shanghai Archives. General notice and scissors soap ration certificate issued to members by Shanghai washing and dyeing commercial trade association on lssues of raw material allocation, storage and registration, et al[A]. File number S339-2-7, 1948.
[10]上海市檔案館.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有關洗染業調查資料[A]. 檔案號Q275-1-1928, 1946.
Shanghai Archives. Investigation data on washing and dyeing industry of Shanghai commercial savings bank[A]. File number Q275-1-1928, 1946.
[11]上海市檔案館. 上海市洗染業狀況調查表[A]. 檔案號Q20-1-164-37, 1947.
Shanghai Archives. Investigation on the status of washing and dyeing industry in Shanghai[A]. File number Q20-1-164-37, 1947.
[12]上海市檔案館. 上海市洗染商業同業公會會員名冊、會員代表名單和會員等級分組統計表等[A]. 檔案號S339-1-15, 1948.
Shanghai Archives. List of members, list of member representatives and statistical table of member grades of Shanghai cleaning and dyeing commercial trade association, et al[A]. File number S339-1-15, 1948.
[13]左琰, 郭靜. 近代上海公寓住宅廚房空間形態及其特征研究[J]. 建筑與文化, 2020(5): 40-43.
ZUO Yan, GUO Jing. Study on the spatial for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partment kitchen in modern Shanghai[J].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2020(5): 40-43.
[14]熊月之. 論上海租界的雙重影響[J]. 史林, 1987(3): 103-110.
XIONG Yuezhi. The dual influence of Shanghai concession[J]. Historical Review, 1987(3): 103-110.
[15]盧永毅, 周慧琳. 近代上海四大百貨公司: 建筑類型學中的都市現代性解讀[J]. 新建筑, 2017(6): 4-10.
LU Yongyi, ZHOU Huilin. The four department stores of Shanghai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 new building type and urban modernity[J]. New Architecture, 2017(6): 4-10.
[16]鄭祖安. 近代上海“花園洋房區”的形成及其歷史特色[J]. 社會科學, 2004(10): 92-100.
ZHENG Zuan. The formation and historical features of "Garden Villa Area" in modern Shanghai[J].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04(10): 92-100.
[17]劉剛. 近代上海石庫門里弄街坊的城市空間構成與形態特征[C]//第14次中國近代建筑史學術年會論文集. 貴陽: 中國建筑學會, 2014: 323-328.
LIU Gang. Urban spatial composition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hikumen Lane Neighborhoods in modern Shanghai[C]//Proceedings of the 14th Annu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e. Guiyang: Architectural Society of China, 2014: 323-328.
[18]上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上海區志[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1.
Shanghai Local Chorography Compilation Committee. Shanghai District Annals[M]. Shanghai: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01.
[19]丁乾琨. 我國近代西裝業的規模及分布研究[D]. 無錫: 江南大學, 2020.
DING Qiankun. Study on the Scale and Distribution of Chinas Modern Suit Industry[D]. Wuxi: Jiangnan University,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