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黨和政府長期堅持的教育方針.物理學研究物質運動及其規律,在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同時,與勞動密不可分.物理學的各種研究活動包括思維、實驗等都是勞動的具體體現,物理學中閃耀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思想火花的碰撞、重大規律的發現,都離不開勞動,所以,物理教育與勞動教育具有天然的聯系,教師需把勞動教育貫穿物理教育的全過程.
關鍵詞:物理;勞動;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4134(2021)20-0063-03
基金項目:馬鞍山市2020年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初中物理深度學習與校本教材融合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MJG20015).
作者簡介:周明金(1970-),男,安徽馬鞍山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物理教學.
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把握育人導向,遵循教育規律,創新體制機制,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說過:“教育不但應當培養學生對勞動的尊敬和熱愛,還必須培養學生勞動的習慣.”
著名經典《周易》開篇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對積極勞動、奮發圖強、創造幸福的最重要闡述.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其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科學,它具有天然的勞動因素,所以,教師可以將勞動教育貫穿全部物理教育過程中.
1 在物理教育中開展勞動教育的意義
1.1 勞動能發展智力,培養個性特征
俗話說“心靈手巧”.實踐證明,人的手和腦的聯系非常密切,人的行為由大腦指揮,大腦又因為人的勞動而受到激發,使得大腦更具創造力.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互促進,相互作用,促進智力進一步發展;同時,學生在勞動中發揮出自身的價值,甚至創造出超越自身正常狀態的價值,使自己的潛能、價值迸發出來,因而能獲得自我和他人的肯定,獲得尊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特征.
1.2 勞動能完善品格,培養堅強毅力
“生活即教育”“行為即課程”.對于學生而言,勞動的意義重大,因為“勞動本身就是一種教育,一種更貼近生活本質的、賦予孩子幸福生活能力的教育.”通過勞動,既讓學生感受到勞動的辛苦、體驗到勞動的快樂、學會勞動的技能,又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成果的良好品質;既傳承“勞動光榮”的傳統美德,又增強了學生的勞動責任感.
1.3 勞動能促進交際,培養團結協作
在勞動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行為方式與思維方式的變換來形成信息,通過價值判斷與價值評價選擇信息,并通過經驗和能力等方式來貯存和傳播信息.
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既能相互交流情感,以適應以后的社會生活,又能實現自我鍛煉,自身責任,愛護環境、家庭和公共生活以至社會的擔當力和責任感;還能實現人與人之間團結友愛、和諧共贏以及互相幫助的理念.
2 在物理教育中開展勞動教育的實踐
2.1 在課堂教學中呈現勞動光榮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也是物理教育的主陣地.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知識講解、案例分析或課堂討論等多種形式滲透勞動教育.讓學生感受到勞動者的愛國之情,幫助學生樹立勞動光榮、勞動偉大的價值觀念.
案例1:在學習“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原理”時,除了介紹我國神舟系列飛船飛天的歷程和其中涉及的物理知識外,還可以播放神舟十二號成功發射的相關視頻.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三名航天員送入太空.
2021年6月17日15時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成功對接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與此前已對接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一起構成三艙(船)組合體.三名航天員在軌期間將主要完成四個方面的工作,計劃開展兩次出艙活動及艙外作業.
通過這樣設計,一是無論發射階段還是交會對接階段或者是出艙活動,都將運動的相對性原理很自然地融入其中.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民族自豪感.三是使學生感受到勞動者的光榮與偉大、勞動者的愛國熱情,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勞動態度,成為有夢想的勞動者,激發學生投身祖國建設的豪邁之情.
案例2:在學習“物態變化”時,教師可結合青藏鐵路的建設為案例,討論其中涉及的物理知識,比如“凍土問題”和壓力壓強等,以及建設的重大意義.可以著重介紹十多萬建設大軍在“生命禁區”攻克“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脆弱”三大世界難題,鑄就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給學生鮮活的洗禮,感受當代中國的歷史性創造,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明白一切美好的生活都是勞動換來的.
畫外音:青藏鐵路的建設,經歷1800多個日日夜夜,施工難度之大,設備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之高史無前例.勞動者硬是憑著雙手,通過艱辛的勞動,完成了“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的壯舉.給學生以強烈沖擊:飽含著愛國主義的豪情壯志,頑強拼搏的英雄氣概,自主創新的科學精神,團結協作的優秀品質.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升華,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延伸和拓展.
2.2 在作業考試中領悟勞動魅力
有教學就會有作業鞏固和考試評價.教師應發揮好作業和考試的正面導向,積極引導學生樹立勞動的意識,培養學生最基本的勞動習慣,讓學生感受勞動的魅力所在.
案例3:科普閱讀題(2021年濰坊市中考節選).
“長五”助力,“天和”巡天
2021年4月29日,搭載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長征五號B遙二運裁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使用的是冷藏液氫、液氧低溫燃料,液氫溫度為-253℃,液氧為-183℃.未起飛前,這些燃料在與外界空氣接觸時,火箭側壁會冒出“白霧”.“點火”后,重達800多噸的火箭拔地而起,火箭尾部發出又長又亮的藍白色火焰.將天和核心艙送入預定軌道后,末級火箭與核心艙分離,末級火箭再入大氣層,與大氣劇烈摩擦使火箭絕大部分燒蝕銷毀.
進入預定軌道的天和核心艙使用的是大功率LT-100型霍爾電推系統,該設備將太陽能先轉化為電能,再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天和核心艙使用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砷化鎵太陽能電池翼,它的光電轉換效率高達50%以上,而傳統的晶硅電池只有20%左右,此外,砷化鎵電池還具有很好的耐溫性,在250℃高溫下也能正常工作.天和號核心艙目前翼展長是13m,未來將發射升空的“問天”號和“夢天”號兩個實驗艙的太陽翼單側翼展將達到30m.到那時,“天宮”號空間站的供電能力將達到100kW.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1)火箭在塔架上未起飛前,側壁冒出的“白霧”是由水蒸氣________產生的;
(2)末級火箭絕大部分燒蝕銷毀過程,火箭的機械能一部分轉化________;
(3)“點火”發射時,使“長五”火箭起飛需要的最小推力大小為________N;
(4)建成后的“天宮”號空間站,太陽能電池接收太陽能的最大功率為________kW.
本題以發射“天和”為載體,將科技興國、崇尚勞動和民族自豪融為一體,有助于學生在學習相應物理知識的同時,煥發出制度之信、文化之信,再次領悟到勞動之偉大、勞動之魅力.
2.3 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勞動智慧
物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近現代物理學的重大成果都建立在實踐活動基礎之上.
從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到現在的“上天入海”——中國空間站的建立、蛟龍號深潛器;從牛頓力學的創立到“量子糾纏”;從第一次學會使用火到“基建狂魔”……無一不是通過實踐活動實現.實踐活動包括勞動實踐、科學實驗、社會實踐等,正如馬克思所言“勞動創造世界”.一切人類文明成果都源于實踐活動.
案例4:課外制作——潛望鏡.
潛望鏡是指從海面下伸出海面或從低洼坑道伸出地面,用以觀察海面或地面上活動的裝置.如圖1所示,是教師指導學生制作的簡易潛望鏡.
(1)將一個牙膏盒從中剪開,剪成如圖狀.裝入鏡子,鏡子與盒壁成45度夾角;
(2)將另一個牙膏盒上面剪一個洞;
(3)將牙膏盒拼插在一起,用透明膠帶粘好,一個潛望鏡就做好了.
案例5:馬鞍山中學生實踐基地——初二年級學生的實踐活動.
馬鞍山中學生實踐基地(如圖2所示)的綜合實踐活動,內容分為生存體驗、素質拓展、科學探索和主題教育四大類,共有近60門活動課程.根據安排,在七天時間里,同學們分別開展財稅教育、射擊、電子電路裝配、多米諾骨牌、軟陶、室外拓展訓練、參觀皖江職業教育中心學校等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學生開闊視野,形成對自身、自然和社會的整體認識;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存、探究和創造,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有效銜接、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
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科學探究的機會,既培養了學生科學創新的精神,同時也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進行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
案例6:家庭勞動實踐——節假日勞動.
學校充分利用各種節假日,比如母親節、學雷鋒月等,開展多種形式的勞動.讓學生在家打掃衛生、安排一日三餐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動,既能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樹立“我能行”的自信,還能懂得父母的辛苦,學會吃苦耐勞的精神、堅強的意志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2.4 在編制習題中收獲勞動成果
學生對做習題不陌生,但對編制習題卻望而生畏,感到不可思議.其實,編制習題并不神秘,教科書中的習題大都是根據生活、生產和實驗中的事實與數據編制的.
案例7:在學習“密度”后,筆者給出一些材料:托盤天平(砝碼)一架,量筒一個,細鐵絲一卷,玻璃片若干,直尺一把,燒杯一個(水適量).然后,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編制習題.提出注意點:題目中的數據或計算得到的結果一定要符合實際.從后面收集的情況看,有學生編制測量密度的題目,有學生編制計算鐵絲直徑的題目,還有學生編制用不同方法測算的題目……看了讓人耳目一新.
學生有時候并不缺少勞動的能力,可能缺少激發他們勞動的意識,一旦這種意識被激發出來,能量真的是超乎想象.所以教師要在學生人生的起步階段,培養學生勞動的意識.通過積極引導學生樹立勞動的意識,培養學生最基本的勞動習慣,讓勞動伴隨學生成長的整個過程.
總之,我們在物理教育中滲透勞動教育的初心是讓學生意識到勞動在生活中的意義,不僅是勞動創造人類自己,人類還在勞動中創造文明.通過勞動教育,學生既可切身體會勞動者的艱辛,也能品嘗勞動成果,可以幫助學生內化對勞動的認知,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
因此,在物理教育的各個環節中,以勞動養德、勞動促智、勞動益美、勞動強體的方式,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春密,馬朝華.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學科教學指南.初中物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0.
[2]翟軍.例談在地理教育中滲透勞動教育[J].教育文匯,2021(03):42-45.
[3]汪延茂.叩開學習物理的門與道[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
[4]高光源.在督導工作中初中物理如何進行素質教育[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04):60.
[5]馬學斌.勞動教育情境下數學思維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新課程,2021(29):24.
(收稿日期:2021-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