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芳儀
“得小鎮青年者得天下!”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小鎮青年”這個多少有幾分戲謔意味的詞,變得越來越有分量了。有人說,“小鎮青年”早已不是過去那個“土味”群體,也不再是“無名之輩”了,還有人說:“觀察小鎮青年,與其背后的縣域經濟,是洞悉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應有的題中之義。”
小鎮青年,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一個具有特殊性的青年群體,一般指出身于三、四、五線城市及區縣、鄉鎮的年輕人。他們或在老家生活工作,或前往大城市及省會周邊城市打拼。
過去幾十年,小鎮青年的夢想之地是大城市,去那里打拼、扎根并生兒育女,為下一代爭取更好的教育資源,達到階層躍遷,才是大家眼里“有出息”的小鎮青年。據有關數據統計,高達63%的小鎮青年曾經在一、二線城市長期生活過。
然而大城市除了平臺和機遇,也給小鎮青年帶來了很多壓力,同時,隨著城鎮化質量的不斷提高,城鄉結構進一步優化,家鄉政策和環境越來越好,不少小鎮青年選擇了返鄉,一場青年人口的反向流動,正在逐漸凸顯。而這些帶著城市生活和工作印記的回流青年與本土青年相融合,就形成了一個全新群體,我們稱之為“小鎮新青年”。
李曉(化名)返鄉已經半年多了,在此之前,她在北京已打拼了15年。
在北京時,她是一個音樂培訓學校的優秀音基老師,工作忙,但收入豐厚。這幾年,她一直盤算著回家,但因為很難在家鄉那個四線小城市找到合適的工作,便沒有下定決心。
事情在2020年的春節發生了轉機。疫情暴發后,學校開啟了在線課堂,滯留在家鄉的李曉意外地解決了“返鄉后工作怎么辦”的問題。2021年,她正式返鄉,工作單位還是原來的學校,她通過在線課堂繼續教課。雖然現在在線課堂招生人數有限,她的收入變少了,但與家鄉大部分年輕人相比還是高很多。
像李曉這樣的返鄉青年,并不在少數。在疫情暴發前,“返鄉潮”已經是一個相當有熱度的詞了。如今的返鄉青年就業形式多樣,更有很多人選擇了創業,不像過去那樣,只有公務員、教師這一類體制內的工作才能讓他們覺得體面。
李曉回家幾個月后,2021年5月9日,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聯合支付寶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隨著互聯網平臺服務普及,就業機會在不斷下沉。調查還顯示,縣城鄉村數字化從業者比例首超一、二線城市,有超八成數字新職業崗位在三、四線城市,這些新職業包括線上云客服、外賣騎手、社區團購站長、自媒體撰稿人等。
返鄉青年對于這個數據是有貢獻的。他們從城市返回,帶著新技術、新理念、新思維,成為振興地方經濟的一股示范力量。在他們的帶動下,本土青年也更加充滿活力了。
李曉的同學陳雷(化名),這個小時候全班最內向的男生,畢業后去農村當了“村官”,后來又考上小縣城公務員,現在已經是副縣長了。在跟從深圳回來的同學李悅(化名)取經之后,陳雷搞起了直播帶貨。不過,他做直播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主要是賣當地的“三香”香米、香柚、香芋。現在,他和李悅合作開辦了公益培訓班,將直播經驗無私分享給家鄉人民。
這些小鎮新青年,熟練使用互聯網,無論是視野見識,還是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都不比大城市青年差。他們比上一代人擁有更高的教育程度,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小鎮青年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2.5年,僅比大城市青年少1.3年,其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小鎮青年占比45.1%。
小鎮新青年購買力也不容小覷。雖然他們的平均收入比不上大城市青年,但他們購房壓力小,生活成本低,因此實際購買力并不亞于大城市青年。在小鎮新青年的家庭中67%擁有汽車,83%擁有房產,而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倪虹介紹,現在大城市卻有70%的新市民和青年人在租房。從手淘和天貓的數據看,小鎮新青年的消費增速要高于大城市青年,他們更敢于花錢,而且正處于消費升級中。
李曉發現,家鄉的年輕人穿著時尚,但并不追求大品牌。他們還經常使用一些李曉聞所未聞的新產品,后來初中同學楊莉(化名)告訴她,這些產品很多是從短視頻平臺上了解和購得的。據有關數據表明,小鎮新青年在新消費趨勢上展現出了不同以往的領導力。新產品在推廣初期,在小鎮新青年市場的滲透率高于大城市青年市場。新媒體的出現推動了小鎮新青年的角色轉變,他們不再是潮流的追隨者,而慢慢變成潮流的制造者了,這也是為什么會有“小鎮青年是消費新貴”“得小鎮青年者得天下”的說法了。
不過,李曉感觸最深的還是,她終于找到了歸屬感。她現在每天與父母相伴,每周都會與發小約飯,有什么事情解決不了會去找親朋好友幫忙,甚至與小區里的鄰居們都很熟悉,這驅散了她在北京生活多年產生的孤獨感。據統計,全國“空巢青年”超過5000萬,深圳、北京、廣州、上海四座大城市就占了五分之一,而在小鎮,近70%的青年與父母子女同住,家庭生活其樂融融。
生活壓力相對較小,又有親人照顧,小鎮新青年更容易平衡工作與家庭的關系,在婚戀生育方面更從容。李曉在北京時工作忙,一直沒找男朋友,而她在本地的同學大部分都已結婚生子,楊莉甚至已懷上了三胎。數據顯示,在大城市青年與小鎮新青年年齡結構相差無幾的前提下,未婚大城市青年占比超55%,而未婚小鎮新青年只占43%。已婚大城市青年生育兩個及以上孩子的比例為29.89%,而已婚小鎮新青年生育兩個及以上孩子的比例為49.36%。
回鄉以后,李曉開始從容地相親交友,也有了心儀的對象。以至于現在的她有些后悔,為什么自己沒有早點回鄉。她早就忘了,自己曾對楊莉說:“我是不可能回鄉的,買得起車票,丟不起這個人。”
小鎮青年當年離鄉去大城市,是因為小城市、小縣城就業機會少,生活沉悶單調,他們往往通過求學或工作離開家鄉。如今,他們返鄉的理由卻是多種多樣的。
大城市房價高,壓力大,并不是他們返鄉最重要的理由,在人民智庫的《小鎮青年的思想和生活狀況調查報告(2020)》中,受訪青年返鄉,有28.9%的人是為了“回家贍養父母”,23.5%的人表示“回家鄉有更好的發展機會”。對李曉來說,以上理由都是她的理由,返鄉是一個綜合考慮的結果。
大部分返鄉青年并不認為他們是在“逃離北上廣”。微博上曾發起過一個“如果老家也能掙到錢,你是否愿意返鄉就業”的投票,結果顯示,投“愿意”的票數比“不愿意”的票數高出五倍。這意味著年輕人返鄉有故土難忘的情感因素,也是基于“老家也能掙到錢”的理性思考。
事實上,小鎮現在的就業環境、生活環境越來越好了。
自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立足于“十四五”時期“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的目標任務,鄉村建設和城鎮發展成為社會關注焦點。當地政府也因地制宜地推出多種利好政策,大力爭奪年輕人才,吸引他們建設小鎮,促進小鎮繁榮與發展。
在小鎮,年輕人幾乎可以零門檻地落戶,買房、買車以及孩子上學都不是問題。無數的新機會正在向縣城和鄉村轉移,返鄉就業或創業正在成為新的風口。各大電商平臺紛紛在三、四線城市甚至縣城、鄉鎮布局,拼多多、淘寶、天貓、唯品會的三、四線城市用戶數量均已超過一、二線城市,這意味著小鎮新青年有了更多的就業崗位與創業契機。
小鎮新青年的收入也在提高,如今國內各區域間人力資本,特別是基礎人力資本的工資水平差距在不斷縮小。而同時,隨著家鄉的醫療、教育水平穩步提升,生活服務不斷改善,小鎮新青年享受到的資源更多了。互聯網飛速發展,數字平臺服務全線下沉,電商體系不斷完善,也讓他們的生活更加豐富便捷,渠道壁壘在消失,他們對標大城市生活產生的心理落差也不知不覺被彌補了。
如果能夠在家門口把日子過好,誰又愿意背井離鄉呢?小鎮青年返鄉是理性抉擇,但對家鄉的眷戀和熱愛,也是他們潛藏在心的情感原動力。就像李曉,她重視個人發展,但“想要讓家鄉的孩子得到更好的藝術教育”也是她的心愿。現在,她已經在籌備開一家優質的音樂培訓學校了。對于她來說,北京是“第二故鄉”,但小鎮才是自己“真正的家”。
陳雷則從未想過離開自己的家鄉。他曾是個出色的“小鎮做題家”,在一線城市上了大學,但畢業后堅定地選擇去農村,后來又進入了縣城。在他的帶動下,當地農民致富思維打開了,致富速度加快了,這讓他深深覺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義的,他實現了當年“讓家鄉更繁榮”的樸實心愿。
小鎮新青年的奮斗也促進了家鄉的蓬勃發展。他們是一群有理想、有擔當、重實干的年輕人,他們銳意進取,勇于嘗試,有著超出上一輩的互聯網思維和開闊眼界,是致力于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事業的主力軍、生力軍。
某短視頻平臺曾流傳著一個段子“我們結婚吧,就在小縣城。電動車哪里都能去,一碗面只要8塊錢,五六十萬的房子,七八萬的車,燈火通明不重要,只希望有一盞燈為我而留。不是所有人都要出人頭地,能和喜歡的人安穩地度過一生,就已經很幸福了。”
在很多疲憊的都市人看來,段子里的“歲月靜好”讓人心生羨慕。可是,小鎮并不是只有“歲月靜好”的小鎮,小鎮新青年也并不是甘于平凡的一群人,僅僅是“安穩地度過一生”是不夠的,他們也像大城市青年一樣渴望成長和成功。
小鎮新青年也面臨著物價上漲、子女教育、家庭養老等一系列問題;他們很多人工作并不穩定,而且在縣城特有的熟人社會中,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成為影響職業發展的潛在因素,人脈關系不廣的年輕人很難再進一步;此外,城鎮“空心化”問題亟待解決,現有返鄉青年力量較薄弱,未能形成集群效應;縣城的基本公共服務也很難同大城市相比,小鎮新青年精神文化需求旺盛,但小鎮文化設施稀缺,青年們的線下文化生活仍然匱乏;城鄉價值觀念的差異與碰撞中,小鎮新青年所獲得的社會認同度仍不高,有待全社會給予更多正面支持。
這存在的種種問題,都會影響小鎮新青年建設家鄉的信心,有些返鄉青年雖然在家鄉發展,但也可能再次離開。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說:“未來要實現縣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各縣域就要花力氣抓住小鎮青年的心。”
小鎮要為青年們提供足夠的政策支持,助力年輕人實現充分就業和高質量就業,鼓勵他們創新創業,并通過協調多方共同努力,幫助他們解決缺少資金、技術和人才的難題。而對青年們來說,通過個人發展來促進家鄉發展,是理想的上升途徑,更是他們的責任和擔當。反哺家鄉,熱愛家鄉,改變家鄉面貌,推動家鄉現代化,青年一代責無旁貸。
小鎮還應推進經濟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壯大實體經濟,要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社會支撐,充分利用土地、人力等比較優勢,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基礎制造業向中小城市及縣域轉移,利用網絡技術打開市場,發展數字經濟。而青年們也要發揚創新精神,充分利用政策紅利,借助新技術、新平臺、新思路干事創業,并通過電商直播、短視頻營銷等方式來宣傳家鄉,促進家鄉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
小鎮還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公共服務水平。政府應該進一步自我升級,做好服務型政府建設,塑造負責任政府形象,依法行政。青年們則要發揮主人翁精神,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治理,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貢獻青春力量。
小鎮還要優化精神文化生活環境,增大文化產品與服務供給,要跟得上青年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青年們也應該傳遞正能量,培養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方式,成為小鎮進行精神文化建設的新興力量。青年們要改善小鎮環境,提升社會對自己的認同感,就要更積極地進行自我提升。
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作為小鎮新青年,應該對家鄉的現狀有心理預期,要保持一種昂揚向上、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而對小鎮來說,還可以多做一些實事,比如為青年們建設高質量的終身學習和教育體系,著力研發在線網絡教育資源,為他們獲取新知識和新技能提供便利條件,幫助他們突破職業發展的天花板,助力年輕的奮斗者成就夢想。
生于斯長于斯,然后奉獻于斯,小鎮新青年對小鎮有著不同尋常的文化認同、情感自覺和主人翁意識,他們愿意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回報自己的家鄉。小鎮新青年是小鎮聯通世界的最強紐帶,是致力于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事業的主力軍、生力軍,也是小鎮的希望。
加油,小鎮!加油,小鎮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