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一年一度的國慶過去了。有三件事值得回味,一是電影市場熱度最高的國慶檔,主旋律、親子動畫、搞笑等多類型影片齊集,其中不乏大制作和熱門IP,堪稱“神仙打架”。能夠正常出入電影院看電影,是疫情得到控制的體現,也是生活回歸正常的表現。
二是國慶長假旅游。隨著疫情高風險地區的清零,中風險地區在國慶節到來之前相繼清零,出游也就更加安心、舒心了。9月初,北京環球度假區開門營業,數據顯示,中秋期間以北京為目的地的機票搜索量暴增了11倍。國慶長假讓人們積壓許久的旅行熱情得到釋放。國慶不就是讓人快樂的節日嗎?要防疫,但也要度假,兩者都不耽誤,是最好的局面。
三是國慶節活動。今年的國慶節,沒有“閱兵式”這樣舉國關注的大型活動,但從官方到民間,仍然有不少值得關注的國慶主題活動,一些諸如動漫展、戲劇演出、音樂節之類的活動吸引人參與其中。
過節,講究的是氣氛,國慶節也不能例外,在節日期間,即便沒有出游,光是看看電視新聞里的國慶報道、各地旅游信息等,心理上也會因進入假期節奏而感到舒適與放松。
多年前的一個國慶節,我和家人去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度假,對于距離森林公園最近的那個小縣城很有好感,還有山谷里如開水一樣翻滾的烏云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十月的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早晨和晚上已經很冷了,游人也很少,在這樣清幽的環境中,感受到自己沉浸在歡樂的假期里,而且,一想到那一刻,有數億人也在旅行,享受著悠閑的假日時光,會覺得有一種奇妙的共鳴感。
這大概就是國慶節的意義所在,這個節日賦予了所有人一段閑暇的時光,制造了一種“天涯共此時”的欣慰與愉悅。當然,人們也容易由衷地產生一些對歷史的感懷以及對未來的盼望,希冀日子平安、歲月靜好。其實,這正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不用喊口號,也不必大張聲勢,當人們體會到生活的美好與內心的寧靜時,就會自然而然地滋生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因此,慶祝新中國的誕辰,也凝聚了個體感受,形成了共同的愿望團結就是力量,要珍惜并捍衛我們擁有的一切。
在社交媒體上,每每有對當年為新中國而犧牲的仁人志士的報道,或者有對當下邊防戰士辛苦付出的報道,都會有網友留言評論說,正是有了他們的奠基與守衛,有了他們前赴后繼的努力,才換來我們如今安穩的生活。在國慶節期間,這樣的感受會尤為深刻。近年來的國產影視劇,對于在新中國成立道路上做出卓越貢獻的歷史人物,有著諸多精彩的刻畫與呈現,觸發了更多人的思考銘記,是對先輩最好的紀念,而好好地生活,是對他們最大的告慰。
“快樂”是國慶節的主旋律,今年的國慶節尤其如此,此前幾個地方發生的疫情,被及時地“撲滅”了,令人欣慰。在這七天里,無論是去電影院看幾場電影,還是乘飛機、動車或汽車奔赴向往的地方,抑或與朋友們舉杯歡聚,不分場合,不分形式,都是慶祝國慶的最好方式。趁著國慶節“充滿了電”,人們將以更樂觀的精神與心態,迎接接下來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