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聽風
小區開始實行垃圾分類管理后,扔垃圾的時間固定在了晚上,早上會有專人清走垃圾。于是,每天晚飯后,樓上樓下出來的都是提著大包小包的鄰居。
住在五樓的阿姨是扔垃圾的人中最特別的一個,她有兩個跟他人不同的舉動。一是她下樓扔垃圾時總端著一盤飯菜。一次在電梯中相遇,我問她這盤飯是帶給誰吃的,她說是給兩只流浪貓準備的,有時候是家里吃剩的晚飯,有時候是專門給它們做的飯菜。
另外,她清理出的垃圾中,如果有紙盒和瓶子一類的東西,她會用細繩把它們綁在一起,放在一樓電梯口的角落里。她說將廢品放在這,方便在小區做清潔工的李阿姨拿去賣。
五樓的阿姨有一次跟大家講起清潔工李阿姨的經歷。李阿姨的丈夫早逝,她獨自撫養兩個子女,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她除了在小區做清潔工,有時還去一些住戶家做鐘點工,得空了還四處收集一些紙皮瓶子拿去賣,幾乎終日忙碌。
五樓阿姨還說,現在統一了清理時間,垃圾總是很快被拖走,李阿姨會因此少一些生活收入。所以她要幫李阿姨把能賣的廢品暫放在樓道里,等李阿姨來拿時,就去幫她開樓道的門。
后來,我們這棟樓的住戶們都開始這么做。在扔垃圾的時間里,會看到一捆捆紙皮疊放在樓道里,過段時間經過那里,又會看到它們已被拿走。
我從來沒有見過李阿姨,但在一次次看到疊起來的廢品或是又被清空的樓道時,我能想象李阿姨的艱辛和踏實。我想,人與人之間的幫助和關愛,就在這每天的放下與拿走中流動了起來。讓這些善意流轉起來的人,是五樓阿姨。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關心他人,倡導大家都加入進來。她為李阿姨開的那扇小門,也是李阿姨生活中的一扇希望之門。
那天在樓道中和五樓阿姨放下紙盒后,又跟著她去喂了流浪貓。我看著阿姨慈祥的面容,想到了一個人,詩圣杜甫。
唐代宗大歷二年,杜甫以詩代簡,給他的親戚吳郎寫了一首詩,名為《又呈吳郎》。“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杜甫身處夔州(今重慶奉節一帶)時,他住的一所草堂前有幾棵棗樹,棗子成熟時,住在草堂附近的一個寡婦常來打棗,杜甫從不制止她。后來,杜甫把草堂讓給一位姓吳的親戚(即詩中吳郎)住,他自己搬往別處。沒想到,吳郎一來就在草堂周圍插上籬笆,以防外人進入,這樣,寡婦也沒法過來打棗。
后來,寡婦遇到杜甫,向他哭訴此事。杜甫因此寫了這首詩向吳郎講述寡婦的艱難處境,并勸他拆除籬笆。詩句表達了杜甫對貧苦老百姓的關愛和同情,這種大愛和仁慈,讓人動容。
無論是一千多年前杜甫生活的時代,還是當下我們生活的世界,我們的身邊,總會有處在困境當中的人。為他們留一扇門,讓他們能打到棗,讓他們能拿到廢品,是我們都力所能及的事。
正因為我們的生活中,有杜甫,有五樓阿姨,慈悲和善意才會一直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