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
棒球,在中國是一項非常小眾的運動。紀錄片進電影院,通常也掀不起多大水花。2020年底,一部棒球題材的紀錄片《棒!少年》上映后卻獲得了熱烈反響。
《棒!少年》拍攝的對象是北京郊區的一支公益少年棒球隊強棒天使隊。兩位主要隊員馬虎與小雙,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馬虎蠻橫霸道,不服從管教,小雙則為人老實,憂郁而迷茫。但他們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都來自偏遠地區的貧困家庭。
也許因為有這層背景,《棒!少年》更加關注的是貧困少年的成長歷程。影片沒有以訓練和比賽為重點,而是花了大量鏡頭拍攝這群少年如何洗澡、嬉鬧、打架。開心的時候,他們和普通孩子一樣;憂傷的時候,他們卻有著獨屬于自己的憂傷。當馬虎在街上流淚高唱“媽媽呀媽媽呀我想你,你走了以后,天空一直在下著雨”時,當小雙臨睡前和伙伴說他不想媽媽,只想找回被送人的雙胞胎哥哥時,很多觀眾都潸然淚下。
拋開不幸的童年,更大的憂慮是,這群棒球少年的未來在哪里?他們之所以被挑中,并不是因為有打棒球的天賦,而只是因為貧困。這注定他們的棒球之路不會一帆風順。
影片結尾處,強棒天使隊受到邀請,遠赴美國參加比賽。如果打進決賽,他們就有可能被美國職業隊選中。激動人心的時刻終于來臨,但是他們的主力投手小雙有傷在身,倉促上場的小隊員缺乏訓練,完全沒有戰斗力……他們打了一場比賽后,就被淘汰出局。
這種結局未免出人意料。不像前幾年的爆款電影《摔跤吧,爸爸》,《棒!少年》雖然也是體育題材,卻并非觀眾喜聞樂見的熱血勵志片。《棒!少年》秉承了紀錄片的一貫風格,鏡頭極為冷峻和克制,沒有煽情,沒有逆襲,也沒有美滿的結局,有的只是對棒球少年的如實記錄,卻讓人時刻為他們多舛的命運而揪心。
當然,《棒!少年》并非一部純冷色調的電影,同樣有不少讓人感覺溫暖的地方。棒球隊的孫教練對少年們的未來有著完善的規劃,他鼓勵道:“好好打棒球,將來你們可以進省隊、國家隊。只要取得前三名,高中還有免試上大學的機會。無論如何,你們都會有一個好的歸宿。”這讓人想到在東京奧運會上橫空出世、年僅14歲的跳水冠軍全紅嬋。如果沒有跳水,全紅嬋貧困的人生很難看到一絲光亮。同樣如果沒有棒球,像馬虎這樣的孩子很可能會變成問題少年。強棒天使隊的無私資助,教練發自內心的關愛,溫暖了這些孤獨無助的留守兒童,也讓觀眾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美國的比賽失利后,小雙難過得號啕大哭,馬虎則緊緊地摟著他,輕聲安慰。那一刻,所有少年之間的恩怨都煙消云散,有的只是可貴的集體榮譽感和隊友間的深情厚誼。更讓觀眾欣慰的是,從美國回來后,那個總是惹是生非的馬虎不見了,他站在棒球場上,眼神堅定而執著,非常認真地在教小隊員們接球。
少年的成長往往在一瞬間。與幸運地走上棒球之路相比,電影最后的這一幕顯然更加溫暖人心。從這層意義上說,《棒!少年》可謂一部冷暖交織的紀錄片。它不回避殘酷的現實,如實拍下少年們的貧窮、叛逆、失利與淚水,卻也同樣真實記錄了他們的蛻變與成長。雖然有著如野草一樣的出身,卻始終頑強地向陽生長。這大概就是《棒!少年》最打動人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