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克飛
小學時,我就酷愛翻地理類書籍,背國名和首都名。遇見那幾個國名與首都名相同的國家,會覺得很有意思,比如盧森堡國和盧森堡城。這算是與盧森堡城的“神交”,與它的初見則要延后20多年。
從酒店步行至盧森堡老城區,沿途會經過一些寫字樓街區,與這座城市的主流建筑一樣,最多不過四五層。老建筑與這30年來的新建筑交錯,看樣子平淡無奇,可若是你了解盧森堡的經濟,就會知道這當中藏著許多大企業的總部。
它們與歐洲法院、歐洲審計院和歐洲投資銀行一起,見證著盧森堡這個彈丸小國的強大經濟。
被法國、德國和比利時包圍,國土面積僅2500平方公里(比北京市懷柔區大一點)、人口僅50多萬的盧森堡,不但人均收入世界排名第一,還是歐洲法院、歐洲審計院和歐洲投資銀行的所在地,被稱為繼布魯塞爾和斯特拉斯堡之后的歐盟“第三首都”。它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全球最大的鋼鐵冶煉技術出口國,也是歐元區內最重要的私人銀行中心,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投資信托中心。它還是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地面數字電視轉化的國家,掌控著擁有40顆衛星、覆蓋全球九成以上區域的世界最大衛星運營集團。
這就是盧森堡,一個不但小而美,還小而強的國家。
眼前的佩特羅斯大峽谷,一如那些經典的盧森堡風光照片,帶著夢幻氣息。在我腳下,是沿阿爾澤特河所建的防御城墻,當年曾有陡峭階梯,在防御功能失去作用后,變成了觀景臺,也被譽為“最美的歐洲陽臺”。
作為一名建筑愛好者,我一向對自然風光無感,佩特羅斯大峽谷也未給我帶來震撼。不過任誰都不能否認,從這個“陽臺”望出去,景色絕佳。峽谷幽深,滿眼綠意,樹木高低錯落,遠處的大橋和古堡都是盧森堡地標,被綠樹映襯。那座名為“阿道夫”的高架拱橋,得名于當年的阿道夫大公。
沿峽谷而建的伯克要塞,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當年為了防御,盧森堡人在這里沿山修建要塞,以巖石峭壁為天然防御。要塞四通八達,還有許多洞穴,是值得探險的好地方。
建成后數百年間,這里曾因軍事地位被反復爭奪,直到1867年才終止戰爭功能,拆除堡壘,僅僅保留了17公里長的城墻。沿著要塞的通道可以一直走到被參天大樹覆蓋的谷底。
我身后的憲法廣場,則是盧森堡開放與自由的見證,三色國旗在廣場上飄揚。紅白藍三色組成的盧森堡國旗,紅色象征熱烈和勇敢,白色象征純樸與和平,藍色代表光明和幸福。最引人注目的是廣場紀念碑頂端的金色少女像。二戰期間,這座少女雕像曾被納粹嚴重破壞,殘存部分直到1981年才被發現。盧森堡舉國募捐修復雕像,并于1985年將其重新樹立于憲法廣場上。
峽谷下方有個三角形小平臺,也是舊時要塞留存的痕跡,平臺上有漂亮花圃,一對年輕人坐在平臺上聊天,是我在盧森堡見過的最美景象。
當天回酒店時,我沿著一座橋走下峽谷,又兜兜轉轉走進一片住宅區,眼看著離酒店越來越遠。迫于無奈,只好乖乖走回峽谷,再拾階而上,回到憲法廣場。但在住宅區所見的盧森堡,遠離游客而又真實。一幢幢老建筑優雅而立,豪車與普通家用車并存,以盧森堡人的收入和高福利,購買豪車輕而易舉,但他們仍有著歐洲人特有的簡單務實,不會放棄普通家用車。這個國家的美好與簡單,已是一種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