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領域第二代代表性學人,朱德發先生以其人格、著述和精神魅力吸引著數代青年人和讀者。正是這種學人的精神魅力,也吸引著著名作家趙德發,從而在當代文壇上產生了一段佳話:“德發寫德發”。趙德發所撰《學海之鯨:朱德發傳》的顯著特點在于作者與傳主之間相似命運和遭際引發的感同身受和創作觸發點,同時其作家的創作經驗和技巧滲透到這部傳記當中,從而保證了傳記的鮮活靈動和可讀性。而對寫作素材的精心搜集與精神的碰撞,使作者同傳主之間產生了精神上的升華,也增強了傳記的思想性和學術性。
關鍵詞:朱德發 趙德發 《學海之鯨》 學人傳記 精神傳承
認識朱德發先生三十年
從快遞處拿到趙德發先生寄來的《學海之鯨:朱德發傳》①,頓時有一種沉甸甸的感覺。用了幾天時間,甚至在往溫州文成開會途中,我也手不釋卷,閱讀中時時有一種感動。讀完掩卷,浮想聯翩,敬佩之至,不僅在于傳主和作者都是我的前輩或朋友,而且在于書中的主人公的遭際、人格、智慧,還在于作家描寫的精妙。讀著這部我熟悉的著名學者的傳記,引發我追憶起與朱德發先生的交往的點點滴滴。
我這種閱讀中的感動還摻有感激和敬仰之情。我是1988年11月,隨導師屈正平教授專門自呼和浩特南下一路訪學到了濟南,先到屈老師在1950年代的研究生導師田仲濟先生府上拜訪,然后到了山師千佛山美麗的校園里一座古色古香的樓宇中,接受山師老師們的指導和教誨。從那時到2018年朱德發先生仙逝,整整三十年。其他山師老師們講了什么早已經淡忘了,唯有朱德發老師的教誨歷歷在目,他講道:當今時代,你們作為碩士生,是國家的高層次人才,年輕人要立大志,要有一種獻身學術研究、獻身現代文學研究的志向。學術研究特別是現代文學研究,首要的就是要獨立思考、追求真理,人文學術本身就是真理的彰顯;其次要像魯迅先生那樣注重韌性的戰斗精神,因為學術研究不能僅僅依靠激情,還需要智慧、理智。現代文學作為顯學,深刻地注入了五四精神,這就是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的精神,它不但引領著當代中國的文學學術,而且是中華民族崛起的一種不斷煥發出生機的啟蒙精神的學科。朱老師那時五十多歲,正值學術研究的最好年華,他那帶有膠東方言、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話語,給予我們極大的鼓舞。五年后我調到濟南大學任教,并且加入了山東省中國現代文學學會,直接得到了朱德發先生的耳提面命,每年的年會和其他場合經常見到朱先生,而且他出版了新書,都鄭重地簽上“洪岳同志正之 德發”或“洪岳批評 德發”之類的題字贈送于我。2001年5月份,學會又召開年會,我和朱先生的弟子張光芒博士都聯系了南京的高校做博士后,我到南師大,光芒到南大。朱先生讓我們倆作了大會發言。這是我記憶中第一次在較大規模的學術會議上作大會發言。每一次贈書、見面談話和學術會議,朱先生都對我鼓勵有加。1996年,學會第七次學術研討會在萊蕪召開,會長朱先生和秘書長楊洪承還讓我專門寫了會議綜述,發表在《山東師大學報》上。我離開家鄉赴南京、浙江工作后,再加上教學、研究基本上是在文藝學領域,與朱先生見面的機會就少了。但是,有幾次見面晤談還是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一次是2004年5月份,朱德發教授和山大孔范今教授受南大許志英教授之邀,擔任翟業軍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主席或委員。許先生很重視這次答辯,請的都是相關研究領域的重量級學者。我和幾位在金陵的好友一起到火車站送行,遇到火車晚點,在等車的兩個多小時里,我們與朱、孔二先生,天南海北、學術內外地聊起來。朱老師說,金陵好地方,集中國南北地理、歷史、文化之精髓,此地古有帝都氣象,今有學術自由風氣,還有灑脫率性的市民生活氛圍,是做學問的好地方。他還問我近年來具體研究什么問題,出站報告寫的什么,對我關心備至。兩個小時的候車時間,在兩位先生同我們海闊天空的聊天中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直到2012年,在海南師范大學召開的一個現代文學小型會議上,我驚喜地再次見到了朱老師。除了會議發言,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早餐,餐廳外是茂密的熱帶植物,我和朱老師同坐一個長條形的餐桌,同桌還有中大的黃修己先生、北大的溫儒敏先生、北京魯迅紀念館的吳福輝先生等老一代學者。黃先生比朱先生小一歲,但頭發花白而稀疏,朱老師卻仍然是一頭茂密的黑發,特別顯眼。我在他的對面,就問他如何保養的?朱老師爽氣地回答:“我在家每天要吃一兩只海參,我有一個侄子在蓬萊老家養海參,我一直堅持吃海參。”說罷,他得意地笑起來。其他老先生頓顯羨慕之神情。我查閱資料得知,海參具有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防止動脈硬化等功效。怪不得他老人家身體那么健碩,濃密的黑發越發顯得精神矍鑠。
2017年夏天,我回濟南參加在山師召開的關于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全國年會。沒想到朱老師參加了此次大會,而且作了大會發言。在講話中,朱老師擲地有聲地指出:文藝理論和文藝政策,往往同文藝創作不能夠協調一致。延安《講話》是一個偉大的關于文藝的理論,然而悖論的是,我們后來并沒有在這個理論指導下取得偉大的文藝創作和文藝批評。一個時代或國度,有了偉大的文學理論,不見得會有與之相應偉大的文學創作。這個現象值得深究。朱先生的大會發言再一次震動了文論界,這也是我參加這次大會的最大收獲。這么多年來,文論界在這個問題上毫無進展,大家都在跟隨、頌贊,而沒有根本性的反思。敢于發出真聲,表達出真知灼見,是一個學者和批評家、理論家最為寶貴的素質和氣質。畏首畏尾,或瞻前顧后,或人云亦云,或王顧左右而言他,往往是學術市儈所為,這與朱老師是絕緣的。多年后我讀到周海波教授的評論:“朱先生始終堅守在自己的研究領域里,他孤獨的身影如一位夜行人,為求真理而跋涉于現代文學的研究之途,用專業語言表達著自己的思想和精神。”②近日閱讀著名作家趙德發撰寫的《學海之鯨——朱德發傳》,更加深了我對朱先生獨立思考、理性批判之學術根性的認識。趙德發在這部傳記中記載的一件事,使我印象深刻。據魏建教授講,1981年,朱老師在青島舉行的山東省紀念魯迅一百周年誕辰研討會上特立獨行的故事。朱先生講:前面好多發言不夠實事求是,還是陳陳相因,沒有新意,下午的會議如果再這樣,我就溜號了。這可謂語驚四座啊!尤其是在特別講究禮儀、禮節的齊魯之邦,雖然是學術研討會上。從1978年到2018年,在改革開放以來整整四十年中,尤其是從我這個學術后生認識朱先生的1988年到他2018年去世的三十年中,朱先生一直秉持學術至上、真理至上的真學者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日益清晰,日漸高遠。他豐富的學術研究成果和超強的組織能力,均極大地推動了現當代文學學科的發展,他自己也在這一重大進程中成為當代學術界的一面旗幟。
“德發寫德發”
《學海之鯨——朱德發傳》一書,可謂“德發寫德發”的奇書、好書。它時時引發我的感動,在閱讀時常常滿含熱淚,激動不已。何以如此?這是因為,一則朱德發先生是我尊敬的師長,我雖然不是其入門弟子,但同他老人家心靈相通、精神相連。二則趙德發的文筆把朱先生的性格、形象,尤其是其豐富而苦痛的心靈世界、大愛大恨,寫得活靈活現,生動鮮活,讀之不免共鳴,常常情不自禁。
這部傳記之所以引人入勝,具體說來可歸結為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德發寫德發”,是作者與傳主之間相似命運和遭際引發的感同身受的結果,也是其思想的共鳴、精神的碰撞的產物。兩位德發先生冥冥之中有一種精神的共鳴。趙德發在談及這本書的創作緣起及創作動機時,提到了“難得的巧合”,是“精神相遇”③。朱先生的弟子張清華在作序時轉述趙德發的話,寫這部書“是生命中的一個緣分”,是兩個德發“精神上的匯通與交集”,而且清華認為“作者與傳主之間這樣一種息息相通和心心相印”④。在具體寫作時,當然還要醞釀或找到寫作的激情。這就是他們早年經歷過類似的歲月,尤其是相似的愛情婚姻,都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年紀輕輕的時候,都當過鄉村教師,那種幾乎和學生同齡的少年鄉村教師生涯,很容易引發趙德發對朱德發的感同身受,寫來往往是筆下生風。還有兩位德發先生都有擺脫自己命運的艱辛努力。朱德發早年想由鄉村青年教師成為作家,而最終成為大學學者;趙德發早年也是鄉村教師,后來成為組織部副部長,但他棄官從文,最終成為知名作家。他們兩人都有“為了讓自己的生命體現出不凡的價值”⑤的生命追求。這些都是這部傳記作者趙德發與傳主朱德發產生共鳴的精神基礎,也是傳記寫作成功的基本前提。
其次,寫作素材的精心搜集與精神的升華。為撰寫這部傳記,作者趙德發通過查閱大量檔案,走訪居住在山東、北京、河南、上海等數省市的相關人士,閱讀傳主的論著論文和其他相關資料等,奠定了完成這部傳記的基礎。這種寫作素材和資料的搜集工作,也是兩位知識分子思想碰撞、升華的過程。作為忘年交、老朋友,趙德發是熟悉朱德發的。但朱德發之于趙德發,又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在趙德發心目中要日益凸顯、立體、豐富、生動、全面起來,尚需要更為深刻的思想基礎。這個思想基礎就是五四文學精神。朱德發是五四文學研究領域的專家、權威,是五四精神的闡發者、發揚者、光大者;趙德發是在新時期這“第二個五四”的啟蒙精神映照下成長起來的著名作家,是五四文學精神遺產的直接繼承者和推進者。冷靜、深刻、理性是朱德發先生現代文學研究成果顯示出來的文體特征,也是他作為研究主體的個性特征;但是朱先生身上又有著對生活、對朋友、對學生、對家人熱烈的愛。趙德發對此愈熟悉就愈認同,因為作為作家的他也是保持著對生活、對社會、對人性的冷靜觀察和帶距離的審視。在同王光東的對話中,他承認在自己的作品中,“理想色彩比較淡”,但是他又是充滿了責任感和理想的⑥。趙德發對朱德發這種日益深入的了解和思想的認同感,最后“全部化作了創作激情”⑦。這種創作激情其實蘊含著深刻的思想認同。我曾經在2016年出版的《美學與詩學》一書“前言”中寫道:“我所尊敬的前輩學者朱德發先生,他一直主張文學的理性精神。他從現當代文學的大量案例和身邊的現實中看清楚了中國最缺乏的東西正是理性。《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理性精神》體現了朱德發先生作為一個現代文學研究大家的風范和氣度,其主要觀點仍然是繼承了啟蒙思想傳統,他認為啟蒙精神的核心是理性精神,但理性精神最為匱乏。”⑧“理性啟蒙思想”是貫穿了朱德發畢生學術研究的核心。雖然啟蒙作為一種運動或階段已經被很多人忘卻,或棄之如敝屣了。但時至今日,理性啟蒙仍然沒有過時。因為這個古來的民族國家似乎一下子邁入了現代,但是在民族精神上還遠遠沒有做好準備,以至于一百余年來我們的選擇往往不是導致袁張二氏的復辟,就是某種封建毒素借尸還魂。從另一方面講,啟蒙不僅僅是完成建立社會現代性的任務,還是一個作為個體的人和作為群體的民族,永恒的精神建構的過程。因此,朱德發先生的五四文學和啟蒙文學研究,及其所負載的啟蒙主義精神,也具有永恒的學術價值。這一點也是這部傳記作者趙德發所深刻把握了的。
第三,現代心理學和敘述學的雄厚積累,為這部傳記的成功注入了靈動鮮活的質地。了解和掌握傳主的生平事跡、學術思想,還需要一種與之相應的敘述動力和“文筆”。傳記實際上是紀實文學。既要基于實事求是的紀實性,又要文采斐然的文學性。而朱德發先生漫長84年的人生的生命張力,就成為作家趙德發發掘的寫作動力之一。作為著名學者的朱德發形象,在傳記中并不是那種純粹高大上的英雄,雖然他有強烈的“英雄情結”,崇尚李清照“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邁氣概,但傳記給我們的傳主形象卻是具有高度、寬度和深度,同時又具有人性豐富性甚至復雜性的“圓形人物”。比如,傳記中寫到了傳主的“英雄情結”,在一次酒后談天中,朱德發突發豪言:我要是當兵,肯定能當上將軍。他的學生張瑞英博士曾經寫道:“朱老師德高望重,但他處事、說話似乎根本就沒想到過周到、得體這回事,全是自己的真情流露。在這樣一位長輩面前完全可以做真實的自己,于是話題也就隨便起來,閑聊中發現朱老師不僅特好相處,而且極易溝通,他老人家總是蠻有興趣地聽著哪怕極隨便的話題,不時地給出極精到的分析與點評。”⑨再如,在一些學術會議上,主持人往往會事先規定每個發言者的發言時間,一般是15分鐘。可是朱德發有時會說,沒有半個小時,能講出什么?往往搞得主持者很尷尬,其他人很焦慮。在愛情婚姻上,由于朱先生是娃娃親,12歲就和大自己5歲的未婚妻張女士結了婚,由于沒有感情基礎和共同話語,他曾經一度產生了離婚的念頭,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也非常羨慕年輕人的那種愛情。但是,一生追求思想自由、學術自由的朱德發,卻像半個世紀前的五四前輩胡適那般,“發乎情,止乎禮”。趙德發認為,朱德發是一位有著“濃厚封建禮教觀念的老人”。這其中的悲苦和黑暗體驗,不足為外人道也。而當作者趙德發采訪朱先生的熟人、同事時,全都否認他有婚外情人。朱德發說:“學術是我的信仰。”他以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精神獻身學術研究,來克制自己的小資情調,他把自己的生命強力統統都轉移到了他摯愛的現代文學研究事業中。為此,他甚至把業余娛樂生活降低到了最低的程度,與此同時升華了自己體大精深的學術思想。到了晚年,他和老伴都漸趨平和,互相關愛,沒有愛情卻有親情,兩個結婚72年的夫妻不離不棄,相伴終生。這讓人唏噓更讓人肅然起敬!
《學海之鯨》對傳主生命張力的揭示還體現在作為學者的朱德發身上的思想基因。由于出生于膠東的蓬萊,深受道家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影響,而在曲師四年大學學習,又耳濡目染了孔孟之道的儒家精髓,高遠的出世精神和執著的入世精神交相輝映,“儒道互補”,高遠偉岸,在朱先生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這為朱先生的精神世界中注入了強烈濃郁、大氣磅礴的英雄氣質。比如,他對自己指導出來的一位博士承擔魯迅手稿注釋的“重大課題”深不以為然,他不是不重視資料、史料,而是認為史料、資料應該為大學問服務,而不是沉浸于這類小學。傳記記錄了朱先生的研究著述大致在以下幾個領域:一是五四文學研究,專著就有三部。二是現代中國文學史研究。三是文學史理論建構。四是多維時空中的現代文學研究。這種對新文學全方位的高質量研究成果表明,朱德發先生真正達到了唐代學者劉知幾提出的“史才、史學、史識”。作者趙德發在梳理朱先生的學術思想建樹時,并不僅僅是那種學理的分析,而是結合傳主的“生活世界”,在各種學術活動、學術會議、友人同仁、學生親人的關系中加以呈現。朱先生雖在常人看來不乏枯燥的學者生活,但其精神世界卻是異常豐富多彩的。他的學術研究建基于四條基本原則,即如朱先生的現身說法:一則“理性自覺”“理性精神”,強調“學者人格的塑造”;二則“科學的治學態度”和超越他人和自我的超越意識;三則“為學術而學術”的堅定信念,“于論文式著述中發出的是歷史的真言和個人的真聲”;四則是“真學者”的“特立獨行、耿直率真、光明磊落、剛直不阿的人格”,“在‘真學者’眼里學術無禁區,學術無國界,學術面前人人平等”。⑩這樣,就融思想的高度深度和生活的豐富靈動于一爐,從而使傳主的學術創造富有歌德所說的那種“長青的生命之樹”,理性、理論的創造也在這種和生命、生活世界的融合中,產生出更大的精神魅力。作者趙德發作為小說家,有著非常豐富的創作經驗和敘述技巧,還有一點就是他運用了現代心理學,深入把握住了傳主的深刻、深厚的精神世界。理性啟蒙是朱德發先生畢生追求的志業,所以當人生進入不惑之年時,他選擇的研究領域就是五四文學。在后來的學術研究生涯中,他出版了三部關于五四文學的專著。理性啟蒙、真理追求、學術研究,在朱德發那里是三位一體的。在傳記中,我們會看到,朱德發在同張麗軍的訪談中指出:“學術的根本就是追求真理!”而五四文學就是朱德發學術研究的出發點,是其追求真理、安身立命的信仰般的宏偉事業之所在。而實現其三位一體的人生目標,“僅有突圍的勇氣和膽識是不夠的,尚需有點攻堅的韌性和吃苦的耐性”。傳記正是把傳主放在大時代和具體環境下,塑造了一個豐滿、睿智的學者形象。
第四,合理的結構安排和時空觀念,也是這部傳記成功的重要因素。《學海之鯨:朱德發傳》除了引言和跋,共設十五章。以傳主的人生時代和空間轉化為經,又以某些相對集中的主題板塊為緯,從而構成了傳主人生、活動的社會和歷史環境。同時并非平均用力,而是以傳主的學術活動為核心,這方面內容,以及大學生活和顛沛流離的學校遷徙,占了全書的一半以上,尤其是其中的第七到十章,第十四章,主要集中筆墨描述、刻畫傳主的學術活動及其杰出成就。即使不是直接描寫傳主學術研究的地方,如第十一至十三章,寫的是“學科建功”“講壇風采”和“澤被朱門”,也無一不和朱先生念茲在茲的學術創造息息相關。描寫傳主的這類活動,如果沒有一種妙筆生花的作家之思、詩人之情,那么其學術和理論研究本身往往是枯燥的,傳記文字也將是無趣的。然而,由于作者和傳主之間建立了密切的精神聯系和相當程度上的認同,再加上作者作為知名小說家多年來練就的文筆和敘述技巧,而且在結構安排上做到了詳略得當,用筆的情感與理性相得益彰,其描寫和敘述極為恰切、穩妥地推進,那些發生在傳主及其周圍人物身上的故事和言語,比如朱師母大朱老師5歲,兩個聚少離多,并沒有多少琴瑟齊鳴的愉悅,于是作者引了師母的話“找個小猴子,不如找個老頭子!”的牢騷,就使得傳主的生活世界充滿了怪異而又屬于常人的情趣。朱先生往往借助于學術研究來化解無通常男女愛情的婚姻,用主編《愛河行舟——中國情愛文學史論》的方式來宣泄自己心中的塊壘。朱先生出生于蓬萊,并在那里長大,一口標準的膠東口音。傳記里寫了這樣的情節,在一次研討會上,朱先生發言講“銀的文學”,而另一位學者(應該是浙大駱寒超先生,浙江紹興人,“人”發音為“神”)同樣的話講成“神的文學”,其實他們都在講“人的文學”。這段文人佳話傳得很廣,也很有意思。而這正表明了上世紀80年代“人的文學”深入人心,與思想解放、實事求是的學風形成互動,不但是當時現代中國文學史著述的基本原則,而且這一原則也引導了當時及其后的中國文學創作,極大地促進了第二次“五四新文化”的偉大進程。這樣的情節和話語經過作者的精心撰構,往往精彩紛呈,又趣味盎然,從而實現了準確把握傳主的精神和靈魂、塑造一個立體、飽滿、可愛可敬、追求真理的學者的寫作目標,向讀者和學界奉獻了“一部人文學者的精神傳奇”。
2017年,我完成了莫言研究領域的第一個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成果要出版,我給專著起名《精靈與鯨魚:莫言與現代主義文學的中國化研究》。而趙德發所撰的這部《朱德發傳》正標題恰恰也與鯨魚有關,即他用“學海之鯨”來形容沉潛、深邃、孤獨、雄大的一代學者、宗師朱德發,是極其恰當的評價用語。從大海邊的蓬萊,一路走來,走出大山,走到曲師,走進泉城,從一個本科畢業生直接走向了省重點大學的講堂,按照其學生王兆勝的總結,朱德發先生的學術品格和追求體現出“兼收并蓄與天地情懷”“問題藝術與創新精神”“守住傳統與活學活用”等特點,最終成為著名學者、文學史家、文學批評家、文學理論家,成為一代宗師。朱德發先生完成了自己堪稱輝煌的學術人生。作為研究現當代文學的學者,他和作家莫言一樣,都是各自領域里鯨魚般的存在。在他逝世后,山師設立了“朱德發五四青年學術獎”,首屆獎項已經頒發。這在現代文學研究界,無疑是一項重大舉措。時至今日,此類獎項只有以北大的王瑤先生、社科院的唐弢先生之名命名的學術獎。朱德發先生以自己的學術成果(僅他獨著的主要學術著作就有《朱德發文集》十卷)及其巨大的影響力,而能夠和國內最高學府、研究機構最著名學者相提并論,實屬罕見、十分難得,堪稱學者的楷模,教授的榜樣。
注釋:
①趙德發:《學海之鯨:朱德發傳》,山東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版。
②周海波:《朱德發教授與現代中國文學史學體系建構》,《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③⑦趙德發:《學海之鯨:朱德發傳·引言》。
④ 張清華:《序》,《學海之鯨:朱德發傳》。
⑤趙德發:《學海之鯨:朱德發傳》,第16頁。
⑥王光東、趙德發:《寬容、文化與敘述》,李宗剛編:《趙德發研究資料》,山東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6頁。
⑧王洪岳:《美學與詩學》,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頁。
⑨張瑞英:《赤子之心·學者情懷》,魏建、李宗剛、劉子凌主編:《拓展現代中國文學研究的新格局》,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21頁。
⑩趙德發:《學海之鯨:朱德發傳》,第106-107頁。
朱德發:《現代中國文學研究三十余載有感(代弁言一)》,《朱德發文集》第一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頁。
王兆勝:《金聲玉振發清音——朱德發的學術品格及其追求》,魏建、李宗剛、劉子凌主編:《拓展現代中國文學研究的新格局》,第260-273頁。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元現代文論研究”(項目編號:19FZWB03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