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軼雄
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工程有限公司沈陽分公司,遼寧 沈陽 110000
在石油、冶金等行業,管道支架的應用極為普遍,當管道需跨越道路或其他障礙物時,通常借助管架實現管道架空。在大跨度管道跨越方案中,鋼結構架空管架因結構輕便、安裝周期短、強度高、跨越能力強等優點,通常成為首選方案。鋼結構架空管架因桿件數量多、空間布置復雜,通常采用三維有限元軟件進行模擬分析。
某工程鋼架為某港口原油罐組區Φ711鋼制原油管道過路管架,全長63.75m,鋼架梁采用桁架式結構,上弦標高為10.8m,下弦標高為8.4m,管道架設于桁架梁下弦層,鋼架整體結構縱向采用兩跨設計,大跨33.75m,小跨27m,柱間支撐處兩柱間距為3m。文章通過對柱間支撐布置于較大跨的邊端(以下簡稱邊固定)及整體結構中間處(以下簡稱中間固定)兩種不同方案進行計算,匯總結果,進行兩方案對比分析。兩個方案如圖1、圖2所示。

圖1 邊固定方案

圖2 中間固定方案
鋼架柱HW400×400、弦桿HM340×250、腹桿P152×5材質均為Q345。環境初始溫度為15℃,最高為40℃,最低為-20℃;設防烈度為6度(0.05g);基本風壓為0.6kN/m2。管道豎向荷載為25kN/m,水平荷載為7.5kN/m,于桁架梁下弦層間隔9m設管托,將相應管段荷載傳遞至鋼架結構。
選取工程實際典型工況進行鋼架結構分析,如表1所示,對柱底反力、桿件應力及節點位移三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其中,定義管道豎向荷載為D,管道水平荷載為L,地震作用為EQ。

表1 荷載工況組合
反力、應力及節點位移匯總如圖3~圖7所示。

圖5 桿件最大拉應力對比圖

圖6 桿件最大壓應力對比圖

圖7 節點最大位移對比圖
(1)僅有豎向荷載作用時,邊固定柱底反力大于中間固定;
(2)升溫、降溫工況下,邊固定柱底壓力顯著大于中間固定;
(3)管道水平荷載沿X軸正方向時,邊固定柱底壓力大于中間固定,邊固定柱底拉力大于中間固定;
(4)除溫度工況組合外,中間固定鋼架桿件最大應力大于邊固定;
(5)降溫工況下,兩方案節點相對位移差異最大,邊固定大于中間固定;
(6)管道水平荷載沿X軸負方向時,中間固定節點位移大于邊固定。
根據該工程兩個方案鋼架的實際尺寸,將結構簡化為桿件模型,A、E支座為柱間支撐,定性繪制豎向、水平彎矩示意圖,如圖8、圖9所示。

圖8 邊固定方案簡化模型彎矩示意圖

圖9 中間固定方案簡化模型彎矩示意圖
邊固定方案柱間支撐處彎矩顯著大于中間固定方案,管道水平荷載為X正向時,柱間支撐柱底彎矩與豎向荷載產生的彎矩疊加,因此總彎矩MA顯著大于彎矩ME。
該工程固定端實際由多根柱及柱間支撐組成,由柱反力形成柱底彎矩,如圖10所示。柱底反力為

圖10 柱底反力形成彎矩(單位:mm)

式中:N為第i根樁的豎向力;F為群樁總豎向力;n為樁數量;M為通過群樁形心的彎矩;y為第i根樁距群樁形心的距離。
可見,在管道水平荷載沿X軸正向工況下,邊固定方案柱底最小反力即柱底拉力顯著大于中間固定方案。
如圖8、圖9所示,兩方案A、D柱對梁桿件約束不同,D柱頂釋放了對梁的約束,因此梁彎矩MED大于梁彎矩MBA。在實際結構中,由鋼架桁架的弦桿及腹桿共同承擔簡化模型中的梁端彎矩,因此中間固定方案對應位置的桿件最大拉壓應力均大于邊固定方案。
(1)兩方案溫度區段分別長60.75m、33.75m,溫度區段長度的較大差異形成最大位移梁的明顯差異。
(2)同3.2節原理,中間固定ED跨最大豎向位移大于邊固定BA跨。
(3)通過圖8(c)、圖9(c)可知,當水平荷載沿X軸負方向時,中間固定DE跨梁底均受拉,豎向位移大于邊固定AB跨,并與豎向荷載位移同向疊加,因此計算結果顯示,管道水平荷載沿X軸負方向時,中間固定方案顯著大于邊固定方案。
綜上分析,在實際結構設計中,有如下建議:
(1)混凝土構件通常設計為抗壓構件,且柱底拉力較大時,不利于基礎的抗傾覆設計,因此工程中應盡量減小鋼架柱對基礎的拉力。條件允許時,宜先“放”后“抗”,通過優化方案減小柱底拉力,當方案無法優化時,再通過加強或加大構件抵抗柱底拉力或傾覆彎矩。
(2)結構布置宜將剛度中心設置于結構形心位置,以此縮短溫度區段長度,從而減小溫度變化產生的構件內應力及位移。
(3)鋼架中間支座兩側的桁架腹桿承受較大的桿件應力,因此在設計中宜加強處理,尤其當柱間支撐設置于鋼架中間位置時,更有加強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