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玉平
廣東華方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120
近年來,在我國政府和地區相關部門綠色建筑方面的相關激勵政策的推動下,我國綠色校園建筑保持大幅增長的發展速度,經歷了“綠色學校→節約型校園→綠色校園”三個發展階段。在“綠色學校”階段,在滿足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礎上,以可持續發展思想觀為指導,充分利用有益環境的措施,營造具有環境素養的學校;在“節約型校園”階段,主要在尊重科學發展觀的前提下,在校園設施建設、校園運營管理中融入節能、節材、節水、節地措施,打造節約型文化校園;在“綠色校園”階段,以《綠色校園評價標準》為指導,尊重全壽命周期管理理念,營造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教學生活環境。
國內有一批學校也非常重視綠色校園建設,如清華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同濟大學等。清華大學作為我國北方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綠色校園,是我國最早一批提出綠色校園建設的學校,以綠色校園、綠色教育和綠色科技為指導目標,設計師在設計時用整體思維統籌全局,進行校園的建設與更新改造,讓校園更新從點到面,打造跨學科的整體設計框架。南方地區具有代表性的綠色校園是南方科技大學,以區域性綠色一星為起點,在校園建設過程中遵循生態環境學理論,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預留發展空間,注重校園生態環境的平衡,運用新技術降低能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探索節約型校園。除了一些典型的綠色校園建設,我國校園建設整體運行標識項目的比例依然十分低,并有下降的趨勢,存在重設計、輕運行的現象。我國綠色校園建設活動缺少建筑學專業的全面積極參與,很多建筑師對綠色建筑理解較為片面,認為“四節一環保”的建筑就可以定義為綠色建筑,沒有對如何判斷一個建筑需要通過哪些設計去滿足“四節一環保”的要求進行深刻分析,很多時候都是搬出相關技術規范[1]。
縱觀我國校園建設現狀,我國綠色生態校園建設還是存在不少問題,如選址與功能存在矛盾,對環保和節能理念認識不足,校園整體生態協調性差,綠色校園表面化,地域性和文化性視角缺失,缺乏系統的規劃與研究,對可持續性生態技術應用拓展不夠重視等。
綜合考慮我國校園建筑與環境的特殊性,我國綠色校園評測的重點主要為生態效益、環境質量、功能質量、運行管理、教育宣傳五大點。在綠色校園設計中,建筑師可控的設計內容主要為建筑造型、舊建筑利用、建筑圍護結構、圍護結構隔聲、設備隔聲減震、地下空間、建筑布局隔聲、室外環境及舒適度、降低熱島效應、無障礙設計、材料選用、光污染空間、立體綠化、遮陽隔熱等。建筑師可影響的設計內容主要為室內空氣污染源控制、室內空氣溫濕度控制、建筑結構優化、室內通風、能源綜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因此,在進行校園設計的過程中,建筑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用整體和動態的思路進行實踐設計,不僅要考慮現有的建筑需求,還要重點處理好整體與環境、整體與局部的多方聯系,因地制宜、靈活考慮校園未來一段時間潛在的需求,營造適宜的綠色校園[2]。
結合相關學者研究成果和筆者自身實踐分析,筆者認為郭衛宏[3]在建筑創作系統論中提到的五律協同原則較符合綠色生態校園設計發展需求指導思路。五律協同原則強調整體概念,將自然作為建筑的物質基礎,要求建筑師因地制宜,把主動創造力和客觀要素融合起來,最終實現建設宜人的可持續綠色校園的目標。
以五律協同原則為指導思路,立足校園和城市的整體發展視角,多角度進行生態綠色校園設計,形成較為完整的校園設計維度的校園更新、改造設計策略。
目前,“智慧理念”已深入各領域,“智慧建筑”“智慧校園”等也逐漸嶄露頭角。“智慧校園”作為數字校園的進一步擴展與提升,借助新興信息技術,推動學校物理空間與數字空間的有機銜接,改變了傳統校園師生、環境與學校資源的交互方式,為師生建立了專業化教學、綠色節能、舒適便捷、科學智能決策的教學生活環境。
進行綠色校園設計,需要以“智慧”助力“綠色”,實現綠色校園與智慧校園的協同。如通過建立校園能耗監管平臺,監控校園能耗的計量,挖掘節能潛力,提高校園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管理水平。華南理工大學作為第一批節約型高校建設示范單位中的高校,通過構建節約型校園節能監管平臺和校級空調節能集中管理控制平臺,實現了對學校各類建筑能耗動態的實時監測、能效公示和設備的精細化管理。
綠色校園建筑的設計需要結合校園建筑的發展方向,針對綠色技術發展趨勢和地域文化,尋求綠色校園建筑融入現代綠色校園建筑的本質規律,打造具有文化性、地域性和時代性的綠色校園建筑。
(1)突顯地域性。建筑扎根于地域,因此地域性是建筑生存的根基。綠色生態校園建筑設計過程中需要結合當地的地形地貌、氣候、經驗習俗、周邊環境、宗教道德等,并以符合時代的審美情趣、功能配置和藝術手法對當地歷史文脈進行延續和展示,體現校園建筑的傳承與創新。如中山大學珠海校區結合其擁有的海岸線地域優勢,在更新改造中更加強調對山、海、城市資源優勢的利用,不僅建筑組團向山體滲透,還善于利用海岸線景觀資源,在面向海景的景觀面設計一系列新建的院系建筑。另外,在與城市干道接壤的地塊形成了“校園—城市”創新過渡區,設計布局創新研發中心、活動中心等功能建筑,以求為“校園—城市”的創新活動做好智慧支持,中山大學珠海校區鳥瞰圖如圖1所示。

圖1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鳥瞰圖
(2)注重文脈傳承。校園建筑是城市內單塊用地面積最大的群體建筑,與地域文脈息息相關。如珠海校區在更新改造過程中傳承了中山大學的傳統空間特質,校園內的新建建筑設計主要與老中山大學校園建筑風貌相互呼應,建筑風格為紅磚綠頂,并用風雨拱廊限定圍合場所空間,整體形成具有傳統中國建筑特色的多進式空間。校園內的博物館、圖書館、音樂廳等建筑造型在設計上也順延了中山大學傳統的設計元素。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校園空間如圖2所示。

圖2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校園空間
綠色生態校園建筑設計需要綠色技術(節能、節水、節材、節地、環保)的智能化集成應用作為支撐,以實現建筑各項性能的優化,激發校園場所的活力。如結合校園建筑內部功能空間的使用要求進行校園建筑空間優化,通過室內通風和自然采光質量的提高,能減少視線干擾,實現內部空間的適應性改善。同時,結合當地氣候特點,為了體現建筑適應氣候,要與環境有機融合,在綠色校園建筑設計中始終堅持從綠色建筑節約理念出發,通過應用自然通風、外遮陽技術、雨水資源化等被動式節能技術,突顯項目的全壽命周期的低運營成本。從這些被動式技術的極致應用中可以看出,借助建筑本體空間和形態的因勢利導,以綠色內涵作為考量約束項,能達到經濟合理的目的,綠色校園建筑的綠色含量就能得到基本的保障。
學校是能源消耗大戶,能源消耗量大,對環境的影響比較明顯,在綠色建設中具有更大的潛力。目前,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綠色校園的建設,在綠色校園的實踐探索中不斷對其設計理念、設計策略與成效等展開深入的研究與總結。文章從建筑師積極參與的角度,在結合相關學者研究的基礎上重點建構整合了系統性的綠色校園整體設計策略,并借助國內外一些優秀綠色校園建設實例來驗證和逐步完善理論,從而推動大學校園設計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