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 李青 蘭新全
10月11日,永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學樓內,蔣瓊艷用夸張的嘴部動作和大幅的手語動作開始了當天的教學。這情景一如往常。
2007年,因工作需要,蔣瓊艷從普通學校“跨界”來到永州市特殊教育學校工作。比起當普通教師,在特殊教育學校施教實在要辛苦很多。
“每天上課前,我都安排孩子們做舌操、唇操。教學時,我經常手里拿張紙條,讓孩子看氣流吹動紙條,感知正確的發音方法。我時常會蹲下身子,讓孩子們把手放在我的喉部感覺聲帶的顫動。”
聽障孩子剛進校時,舌頭和聲帶由于長期不發音而變得僵硬,只會簡單地模仿老師的口型,嘴巴張得像模像樣,卻根本連聲音都發不出。蔣瓊艷翻閱很多資料,尋找方法,日復一日地訓練,喉嚨經常嘶啞充血。
“班里有個孩子叫莫雨欣,上課時她總是最大聲模仿我的發音;下了課,纏著我學說話,當她第一次清晰地喊出‘媽媽時,我熱淚盈眶、百感交集。我想正是這份‘收獲,讓我迎難而上、不悔前行!”
在愛的堅守下,蔣瓊艷從特教“小白”到“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永州市骨干教師、永州市“向上向善好青年”、永州市教育先進個人,實現了在特教事業上的美麗飛躍。
除了教孩子們學習外,蔣瓊艷還時刻關注孩子們脆弱敏感的心靈。
有一次,蔣瓊艷走進教室,看見角落里有個小小的身影正在偷偷落淚,仔細一看,原來是被同學們稱為“小貓”的易宏玲,這次她是因為膽小不敢參加表演而遭到了嘲笑。蔣瓊艷將女孩抱入懷里,愈發堅定了內心的信念:為她編織翅膀,助她飛翔。
從那以后,蔣瓊艷開始握著易宏玲的手一筆一劃地教她寫字,讓她摸著自己的喉嚨試著發聲,給她梳頭、買好吃的。秋去春來,她從內向安靜變得活潑開朗,從成績欠佳到優秀拔尖。
去年疫情期間,蔣瓊艷在線上指導她錄制手語歌曲《我和我的祖國》,她表現非常優秀,歌曲視頻還被“學習強國”推介,易宏玲也變成了大家都喜歡的小明星。
在特校學習的孩子們都有個不敢說的大學夢,之所以不敢說,是因為要實現這個夢太難了。
“我之前都不敢想我能上大學,是蔣老師不斷地鼓勵我,陪我們挑燈夜讀、為我們答疑解惑,在她的幫助下,我和班里的另外幾個同學都考上了心儀的大學。”畢業生小麗說道。
“我現在還經常收到他們的來信,懷念起在特校的美好時光。”說到這些孩子們,蔣瓊艷眼里滿是欣慰和驕傲。
如今,蔣瓊艷在特校已經度過了14個寒暑,那一個個折翼的天使,在她的精心培育下,從無知走向有識,從自卑走向堅強,從弱小走向自立,成長為生活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