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慕華
摘要:以“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為例,探索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重視學生對知識的重構和聯結,完成公共知識轉化為具有個人符號的知識的構建,提高學生解決真實情景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新型復習模式。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 細胞器? 生物復習課
現如今,絕大多數生物復習課將時間浪費在無窮無盡的題海戰術中,忽視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這種低效的教育模式無疑是空中樓閣,學生即使通過考試,也無法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復雜生物學問題的能力,才是提高復習效率、全面發展學生的關鍵。現以“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為例,作一些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生物復習課的探索[1]。
1. 教學流程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的教學流程以分泌蛋白的合成運輸過程為主線,將碎片化的細胞器知識有機聯系,立足本節,聯系前后,帶領學生初步構建細胞的動態模型。
1.1 類比聯想,快速導入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的生產需要經過七個部門的分工合作,引導學生類比——分泌蛋白的合成運輸也需要不同的細胞結構分工合作,回憶這一過程需要經過哪些細胞結構?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通過類比學生能快速回憶細胞內的“車間”——細胞器。
1.2以分泌蛋白的合成運輸過程為主線,抽絲剝繭;繪制不同細胞結構的模型,完成知識構建
①在學生答出“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膜”的基礎上,提問——為這一過程提供能量的是哪一個細胞器?根據核糖體為無膜的細胞器,內質網、高爾基體為單層膜的細胞器,線粒體為雙層膜的細胞器,將高中所學的八大細胞器進行分類,并提問——如何將單個的細胞器分離?根據分類結果依次復習無膜、單層膜和雙層膜的細胞器。讓學生上臺畫出不同細胞器的形態結構圖,并說出這一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特點,其他學生點評。
設計意圖:以分泌蛋白的合成運輸為主線,將碎片化的知識有機聯系,問題層層深入,一點點喚醒學生對已有知識的記憶。根據膜結構對不同的細胞器進行分類,培養學生對零散的知識歸納總結的科學思維。通過勾繪細胞器的形態結構圖,引導學生在腦海中進行知識的重構,將文字化的知識轉化為具有個人符號的模型圖,培養學生的結構與功能觀、物質與能量觀,構建分泌蛋白合成運輸的動態過程模型,培養學生模型與建模的科學思維。
②根據通過囊泡可以實現物質在不同細胞結構之間的運輸,引出生物膜系統的復習。生物膜的組成成分和結構相似,在功能上緊密聯系,將細胞器、細胞膜和細胞核等具膜的細胞結構有機結合,與細胞質基質等構成完整的細胞。不同細胞,結構不同,請學生繪制出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模型圖,并說出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異同點。
設計意圖:通過整合碎片化的知識,發展學生分析、綜合等高階思維能力,形成生物膜系統的生命觀念和對細胞的整體認識,并學會區分動植物細胞。
1.3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科學探究的意識
閱讀教材51頁了解科學史實,這一節我們運用到了哪些科學方法?你認為科學研究需要具備怎樣的條件?課后,小組合作查閱一種與細胞器相關的疾病,制作手抄報介紹這種疾病的病因,研究現狀以及治療方案等。
設計意圖: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通過史實領悟科學家的科學思維,以現實生活中的疾病為例,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科學探究的意識,提升學生在復雜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決策能力。
2.反思
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不能靠一節課的實踐探索,教師需要時刻謹記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培育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最終目標[2],在每堂課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引導學生完成公共知識轉化為具有個人符號的知識的構建,發展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素養。
參考文獻:[1] 易正新.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三生物復習課的教學設計——以“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為例[J].中學生物學,2021,37(3):8-1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