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國軍 劉文斌 張紅艷
本報訊(通訊員 曹國軍 劉文斌 張紅艷)“右手拿好鐮刀,左手握攏水稻稈,像這樣去割”“割稻不是砍柴,不要用蠻力,割倒的水稻要擺放平整”…… 10月7日,益陽萬源學校1904班學生在老師和家長示范指導下,化身“小農夫”,拿著鐮刀興致沖沖地踏進了稻田,身穿紅黑相間校服的學生在田間忙得熱火朝天。
“水稻草屑弄到身上很癢,但是特別有趣。”“這次親手收割水稻,體會到勞動雖然辛苦,但是收獲的快樂是無窮的。”“以后我們一定會更加珍惜糧食,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聊起勞動體會,學生們滔滔不絕。
為了讓學生了解水稻從種子萌芽,到生根、長葉、拔節、長穗、開花、結實等一系列生長發育過程,生物老師彭建國將課堂搬到了田間,讓學生們切身體會農民伯伯汗滴禾下土。物理老師劉文斌介紹,現在的孩子對傳統的農耕文化鮮有了解,活動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與其年齡相應的勞動能力。
“稻穗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真的很有成就感。”有的學生雙手握住稻稈,將稻子送進打谷機,左右不停翻轉,確保稻穗上沒有殘留的谷子。不少學生還學會了稻谷脫粒,提高動手能力。
3小時的勞動時間過得很快,雖然學生們累得氣喘吁吁,但打谷機里,金色稻谷越堆越高。班主任老師張紅艷介紹,秋天是個金色的、豐收的季節,帶孩子們親近自然、走進農田,觀察農作物的生長變化,感受秋天豐收的景象,親身體驗稻谷收獲的樂趣與勞動的喜悅,不僅開拓了孩子們視野,還增長了知識見聞。
“我們家孩子以前連麥子和谷子都分不清,這樣的課程給了學生書本以外的體驗。”“傳統的農耕文化,孩子們應該去了解,更應該親身去體驗。”……學生家長紛紛給予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