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濱
一只纖長的白毫毛筆,一硯澄凈濃郁的香墨,一張潔凈柔軟的宣紙,構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抹去的一段執著。
小的時候,舊歷年底,聚族而居的老屋總有很多鄉鄰拿著紅紙兒排著隊,請本家幾位祖父寫春聯。我祖父名喚甫珍,擅長寫勻衡瘦硬,骨力遒勁的柳體。只見他端坐松木椅上,將毛筆浸滿墨汁,墨汁在紙上暈開,一橫、一豎、一撇、一捺,小到不起眼的牽絲,大到獨挑大梁的主筆都爽利挺秀,斬釘截鐵。
少不更事,那時最開心的事莫過于拿著大瓷盤去井邊取水時,可以頑皮地用手捧起冒著熱氣的井水洗一把小花臉,然后猛啜幾口,在祖父們的叫喚聲中,小跑著擠開人群,在青花小硯盤里滴上三五滴清水,手中輕握著松煙小墨,不斷地磨出一朵朵濃郁芳香、盛開飽滿的墨花。然后在他們攤開折成五字、七字、九字的宣紙寫字的時候,幫著按對子、涼對子。二十多年過去,那些故里的人,那淡淡的墨香依然鮮活。尤其祖父寫字的專注眼神,還有用那只羊毫之筆時而彳亍,時而奔騰寫在宣紙上的字,猶如數百尾黑錦鯉在紙頁清塘里游弋的柔美自然之態,使我沉醉。也就是從那時起,書法這一美麗儒雅、祥和而神秘的藝術魂靈,深深根植于我的生命之中。
九歲那年,我在祖父的叨念中照貓畫虎臨摹柳體。初始感覺那些橫、豎、撇、捺、點都是那么新鮮有趣,我在練字時,也會細細體會每一個字的筆畫應該怎樣寫。上中學后,課業如猛虎一般襲來,淡雅的墨香在繁蕪的學業中漸漸遠去,我終未練就雄闊、超逸、秀拔之書韻,家族榮光無以為繼。
某日,毛雨飄窗,我墨心忽起,于是運一寸之毫,書三尺之宣,然觀蹩腳之作,在燈光中似乎看見祖輩們風吹林動般秀麗旖旎的文字,不覺后背汗涔涔的了。
時光前行里,風來雨去中,素素淡淡的宣紙,銷魂的墨香,終究留在了昨日!
聽朋友介紹說文化館由中書協會員開了一家“書法院”,網上有中國文化藝術學院老師開辦的“墨池”,于是在這個秋天,我又向著那被拋棄的夢想,奮力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