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鳳
又是一年秋收時,看著稻谷漸漸入了倉,人們的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秋收過后的田野空曠又寂靜,偶有幾只山鳥來訪,在田間悠閑地享受著農人的饋贈。
想起兒時與祖母去田間拾秋。那時秋收全靠人工,在完成收獲的過程中難免會遺落一些作物在田間,久不撿拾,雨水過后就會生芽,浪費了實在有些可惜。
收稻谷的時候,人們挑著稻穗走在小路上,谷穗總會掉落一些在地上。于是,我們沿著小路來回地尋找掉落的谷穗,有的掉落在溝渠邊,有的掉落在枯草中,有的掛在路邊的荊棘上……都被我們一一拾起,裝進“斜挎小包”里。
這個專門用來拾秋的挎包,是由祖母用纖維布縫制而成。她根據我們的身高大小,縫制承重不一的袋子,斜挎在肩一邊,輕便又好看,用來拾秋再適合不過了。
我們挎著“小包”從小路走到田埂,再走進空曠的田野里,每拾起一穗稻谷就彎一次腰,這樣不斷地重復著,樂此不疲。有時,會有幾只鳥兒落在我們身邊,爭食著谷子,趣味良多。
小包裝滿了,就倒入祖母的大袋子里,我們幾個小孩常常比賽誰撿拾的稻穗最多,直到祖母的大袋子里裝不下了,我們才意識到谷穗太重,似乎壓彎了祖母的背,于是幫著祖母把撿拾的稻穗抬回家。
拾來的谷穗,掐斷稻桿,只留穗頭,把它們理整齊了,儲存在祖母家倉庫的筐子里,成了雞鴨等家禽過冬的口糧。
秋天的最后一批棉花采摘完了,棉花梗被連根拔起,立在坡邊晾曬,準備拿來當柴。祖母為那些沒有采摘完而被遺忘在枝上的一兩瓣棉花惋惜,于是帶著我們一起拾那些零零星星的棉花。
我們很愿意跟祖母出去,除了愛聽祖母那講不完的故事,還有地里的天然美食也吸引著我們,挖幾個紅薯烤來吃,或者在枯萎的瓜藤里找出熟透了的瓜果……這些驚喜,都讓我們快樂無比。
祖母時不時從口袋里掏出一把炒熟了的豌豆,驅趕我們肚里的饞蟲。在小孩的世界里,零食總是快樂的源泉。
拾秋,撿拾收獲,讓所有的勞動成果不被浪費。在我們踏過田埂的腳印里,有我們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勞動的珍惜。
想起名畫《拾穗者》的場景,秋收后,三個農婦穿著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不太美麗,更談不上優雅,謙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尋找零散、剩余的糧食。就是這么樸實的畫面,卻給我們帶來一種不同尋常的莊嚴感。
多年過去了,我依然對這幅美術課本上的畫作記憶猶新,依然懷念與祖母拾秋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