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璽凡 吳育珍

“沒辦法每天陪伴孩子,卻也能實時了解他的學習生活日常,沒想到農村學校也有這么高科技的系統,真的為我們這些外出務工的家長幫了大忙。”9月23日,下班后的易雙打開手機,進入株洲市蘆淞區白關中學的三優智能系統,查看到了孩子易佳順開學以來的在校動態,很是欣慰。
2010年區劃調整后,株洲市蘆淞區義務教育學校由原來的22所增至37所。鄉村學校和涉農學校占比達60%。城鄉發展不同步,資源配置不均衡,鄉村教育一度成為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短板。
“振興鄉村教育就是要以城帶鄉、資源共享,讓城鄉學校同步發展,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經過多年來的經驗總結與探索,蘆淞教育系統決定以“互聯網+”技術手段為突破口,優先配備裝備給農村學校,逐步縮小區域、城鄉差距,促進教育公平。
“十三五”以來,蘆淞區先后投入300多萬元,對城域網設施、設備進行升級改造,所有校園實現有線和無線網絡全覆蓋,100%配備教學觸控一體機和智慧黑板。
在白關中學,一項能實現“優管、優教、優學”的三優智能系統正改變著農村學生的學習生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通過系統布置電子作業,學生通過一體機完成練習,隨后系統將自動批閱并生成錯題集,歸納分析該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課后,不少學生都能主動來到一體機前進行教學視頻回看,我也會在一旁進行輔助,很多難點一下就解開了。”該校從教31年的化學教師馬愛武說道,在她看來,智能系統不僅滿足了教學要求,還讓學生對課堂有了更濃厚的興趣。
“智慧黑板中有整套實驗裝置和儀器圖,學生能直接上臺進行拖動并組裝,還能通過模擬動畫感受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變化,非常生動。”
地理教師唐海航則坦言,以前需要通過布置紙質作業才能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現在通過智能課堂互動,當堂就能檢測學生是否掌握知識。”他告訴記者,課后學生還能對課堂進行評價,教師可以通過評價結果進行總結,以便在下一次教學中呈現更好的課堂。
不僅是課堂教學,三優智能系統還成為了家長們的“定心丸”。“白關中學的學生以留守居多,在外務工的家長們通過登錄手機端,能了解學生在校的各方面情況,雖無法陪伴在孩子身旁,但心卻是安的。”校長肖飛說。
2018年,城鄉教育共同體開始在蘆淞區推行,11大教育集團幫扶帶動雙牌小學、團山小學、金輪僑心學校等農村薄弱學校發展。與此同時,依托網絡聯校建設了25間“專遞”教室,將城區學校的優秀課例,輸送給農村薄弱學校,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通過教育信息化建設,金輪僑心學校這所百年老校也煥發了新的生機。學校依托當地剪刻紙藝術,新建了金輪僑心文雕室,還專門改建了一間微課錄制室,開發建設了符合學校實際,科學、高效的教學、管理新平臺——校園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官網,并在這些平臺開設了剪紙特色專欄,且同步更新。
“暑假期間,學校組織全體教師搜集整理了近千條剪紙素材,結合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對剪紙校本教材進行重新修訂,并拍攝制作了與教材配套的剪紙系列微課程100來個,還拍攝制作了‘百井剪刻紙藝術‘百井剪刻紙藝術傳承人等系列專題片,形成了近20G的剪紙教學資源庫。”校長周轉說。
同時,學校還組織片組、周邊學校20多位美術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及部分領導、專家組成剪紙網絡名師工作室,既研討開發教學資源,又充分共享應用教學資源,成為區域內剪紙學習交流、資源集成的新平臺。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運用,不僅助推了蘆淞教育現代化,更促進了區域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農村學校社會滿意度大幅提高,學生回流明顯。
“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用大數據建構智慧蘆淞教育,全面實現蘆淞教育系統人財物事互聯互通。”蘆淞區教育局局長鄧禮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