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熒 張婭露

“電視里的老師在給我們上美術課呢!”株洲市天元區妙泉小學和旗云小學是長嶺中心小學下轄的兩所比較偏遠的村級點校,曾幾何時,美術課對于這里的學生而言是“稀罕的課程”。而今,他們通過網絡聯校,在長嶺中心小學專職美術老師的引導下,完成一幅幅美術作品。此舉滿足了農村點校缺乏藝體老師的現實需求。
近年來,天元區委、區政府始終堅持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把最好的資源、最強的改革、最溫暖的關懷給到鄉村教育。
建設最美鄉村學校
距城區十幾公里的群豐鎮妙泉小學,2020年被評為天元區以及株洲市“最美村小”。校長蔣金香告訴記者,兩年前,妙泉小學是中心校轄內5個教學點中條件最差的一所。
“我們學校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環境優雅,文化濃郁。”看著翻新過的學校,介紹起學校的任何一處小地方,蔣金香心里也能泛起自豪。
同年,與妙泉小學一樣被評為天元區“最美村小”的有霞石小學、旗云小學。
該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天元區“最美村小”評比活動于2020年開始,凡是被評估認定為“最美村小”的學校,每所村小連續3年每年獎勵5萬。
近5年,天元區對區內22所農村學校投入1.8億元,先后實施中小學危房改造、標準化學校建設、校安工程、全面改薄等,全面提升學校硬件設施和辦學環境;投入270萬元改善鄉村學校寬帶網絡、辦公電腦和班班通設備等信息化設施,最先在全市實現鄉村200M教育城域網等。一系列“真金白銀”的舉措充分體現了天元區優先發展農村教育的戰略思想。
凝心聚力,為鄉村學校排憂解難。2019年,由24名區級領導帶領52家區直單位,聯系22所鄉村中小學校,完成學校提出的65個“微心愿”,涉及翻新教科樓、捐贈圖書、新建塑膠跑道等,共計捐贈幫扶物資61.3萬元。2020年,該區正式建立長效化的區級領導聯系鄉村教育幫扶機制。
培養最優鄉村教師
“我們班下節課是易老師的音樂課,好期待啊!”……學生們口中的易老師,是今秋開學從城區栗雨小學交流到勝塘小學的音樂老師易建明。
易建明告訴記者,在他沒來勝塘小學之前,學校沒有專職的音樂老師,孩子們的音樂課都是由各班語文老師或者其他任課老師代勞。來這以后,他通過新穎的教學手段、精湛的專業能力、極富感染力的語言表達,給孩子們帶來了全新的音樂感受。
為引導城區義務教育學校骨干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天元區從2021年起,晉升副高級職稱須累計有2年以上鄉村學校或薄弱學校工作經歷,其中至少有1年鄉村學校工作經歷;晉升中級職稱從2020年起須有1年以上鄉村學校工作經歷,并按地域差距給予人均每月200至800元交流補貼。
有了政策的保障,天元區教師下鄉交流出現了要排隊的現象,各校根據指標,對申報教師的綜合情況進行打分,從高到低,擇優選擇骨干教師進行交流。
同時,天元區建立教研員蹲點鄉村學校教研制度。僅2021年上半年,教研員深入各鄉村校指導課堂教學32次,深入68名農村教師的課堂給與一對一指導,有效促進鄉村學校教師專業成長。
城鄉幫扶再升級
2020年,天元區取消了原有的“城鄉結盟”幫扶模式,實行全區集團化辦學模式,組建了7大教育集團,將農村學校全部納入教育集團。
銀海教學集團領辦了6所學校,其中就包括農村學校——磚橋中心小學下轄的雷打石鎮泉豐小學。2020年9月1日,區教育局投入了3984萬元在舊址的基礎上新建的泉豐小學正式投入使用。藍白相間的教學樓,配備了音樂室、科學室、儀器室等。學校有了單獨的食堂,能同時容納300多人就餐。操場大變樣,鋪設了塑膠跑道。“用翻天覆地來形容學校的變化一點也不為過。”磚橋中心小學副校長殷艷佳說。
“學校建好了,可好老師從哪里來?”泉豐小學一學生家長說出了痛點。
“集團化辦學,并不是簡單的幫扶。”天元區教育局黨委委員、主任督學張志成說,為了讓集團化辦學形成長效機制,一旦組成集團,原則上5年不動。并且,由區教育局審核幫扶計劃,期末進行評分。評分結果不僅影響學校的考核,還影響老師的評優評先。
2021年,集團化辦學再次優化提升,實施“名校引領,名師領銜,集團管理”辦學模式,實行業務培訓、教學管理、教學教研、學生活動、考核評價“五統一”,實現師資、理念、品牌和成果共享,有效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吸引部分農村學校生源回流。
“這種方式令區內學校從單兵作戰轉變為集團作戰,既統籌了城鄉,也統籌了先進校和薄弱校。”天元區教育局局長唐厚睦自信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