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佚名

長期走路或者跑步者常常會出現足跟、足底疼痛,特別是早晨起床腳剛落地時,足跟就會出現劇烈的刺痛感。這種惱人的狀況,很可能是足底筋膜炎。雖然這種病名字里帶一個“炎”字,但它并不是我們概念里的發炎,而是一種“無菌性炎癥”,發生原因是足底的肌腱或韌帶“能力”不夠導致的。
人體的腳骨共有26塊骨頭,骨頭間由韌帶將其牢牢系住。除了韌帶,足底還有一個扇形的結締組織,它像長弓的弦一樣,一頭連著腳后跟骨頭,另一頭連著腳前掌的眾多骨頭,以便維持足弓的高度,保持正確的步姿,這個組織就是足底筋膜。正常的足底筋膜有很好的彈性和收縮能力,能夠完成落地緩沖、蹬踏發力的任務;但是如筋膜能力下降、甚至變軟變脆,它就不能勝任這項任務,會產生損傷、疼痛等癥狀。超重、長期行走、跑步都會使足底筋膜過勞,進而“不堪重任”,要長久站立的相關職業者容易“中招”。
足底筋膜炎的典型癥狀就是跟骨內側足底處疼痛,尤其是晨起或長時間不活動后。因為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足底筋膜不再負重,會處在收縮的狀態,再次踩地時,會對足底筋膜產生較大、較快的牽拉,進而引起疼痛。而在行走一段時間后,足底筋膜會變得較松,因而癥狀會緩解。但若過度行走或跑步,足底筋膜被牽拉的次數漸增,疼痛又會再現。如果出現以上狀況,并持續2周以上時間,應當及時前往醫院排查。
已患上足底筋膜炎的人,首先應多休息,即減輕足底筋膜的負荷,以減少足部承受的沖擊。如何減輕負荷,并沒有固定的原則,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比如,一個患有足底筋膜炎的跑步愛好者平時每周跑50公里,那么治療期間就將跑步量減少50%,如果癥狀未能改善,就再減掉50%的跑步量,如果癥狀仍未能明顯改善,則要考慮完全休息;一個工作時需要站一天的患者,則可將站立時間減少一半。其次,可由醫生決定是否需要進行藥物治療(注射類固醇、富血小板血漿注射)和物理治療(如冰敷、沖擊波治療、電療等)。再者,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足弓護墊,能在下肢負重時有效降低筋膜所受拉力,減少對筋膜的傷害。
治療期間,患者也可以用一些小工具對腳底進行自我放松。最簡單的自我放松方法就是:扶墻站立,將患腳脫去鞋襪,用腳底的痛點對準一只網球踩下去,圍著痛點緩緩挪動網球,最佳的壓力是能感覺到酸痛,但是沒有刺痛出現。每次踩1分鐘左右,連續3次,這樣可以對損傷的部位給予良性刺激,促進其松解和修復。除了針對痛點的直接刺激,還要對小腿肌肉進行放松,因為小腿肌肉的僵硬會影響足底筋膜的張力。放松小腿肌肉,可使用圓柱狀的泡沫軸——用自身的重量將需要放松的肌肉壓住泡沫軸,在墊子上下滾動,連續做1分鐘左右。
在日常生活中,為了避免發生足底筋膜炎,應該注意:選擇較為舒適的鞋子,女性要減少穿高跟鞋的時間;進行體育鍛煉時,應當做好防護措施,選擇緩沖性能較好的運動鞋,減少對足底的損傷;如果發現鞋跟出現磨損,應當及時更換鞋子;經常需要長時間走路、站立的人群,可以在晚上睡前用溫熱的水泡腳并簡單按摩,以緩解疼痛和足底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