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曉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15)生物多樣性室外展示基地之一——昆明寶豐半島濕地 (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4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領導人氣候峰會,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講話,呼吁國際社會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動,勇于擔當、勠力同心,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同住地球村。但是,我們人類的活動不僅攫取、消耗自然資源,也對生態系統造成了深刻影響。近年來,全球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頻發,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我們共同的地球家園可謂不堪重負。
8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報告指出,全球表面溫度將持續升高,除非在未來幾十年內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21世紀末全球變暖將超過1.5℃甚至2℃;由于海洋持續變暖和冰川冰蓋加速融化,海平面將持續上升;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極端高溫、海洋熱浪、強降水的頻率和強度均將增加。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該報告是向人類發出的“紅色警報”。他說:“化石燃料燃燒和森林砍伐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正在扼殺我們的星球,數十億人將面臨直接風險。”
當然,面臨風險的還有自然界的各種生物。“北極冰層的消失將縮小北極熊最熟悉的棲息地,這給正在減少的北極熊種群增加了更多挑戰。氣候帶向兩極的迅速變化也可能給其他許多受到威脅的物種帶來生存壓力,尤其是鳥類,因為它們特別容易受到遷徙筑巢和覓食區變化的影響。最近一份報告估計,全球平均溫度上升幾攝氏度,可能就會導致歐洲的鳥類滅絕率接近40%,在澳大利亞東北部繁茂的雨林中,鳥類滅絕率則會超過70%,而這種溫度的上升完全在一些氣候模型對下個世紀的預測范圍之中……不管下個世紀還會發生什么,我們的確進入了一個加速滅絕的時代。”喬治梅森大學地球科學教授、美國礦物學會前主席羅伯特·哈森在其著作《地球的故事——從一粒星塵到充滿生命的世界,45億年的地球演化史詩》中寫道。
面對大自然頻頻向人類發出的警報信號,我們必須作出改變,保護我們的大自然,呵護我們的蔚藍星球。
在全球層面,《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于2015年在聯合國大會第70屆會議上通過,制定了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保護、恢復和促進可持續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森林,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轉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等。2016年簽署的全球氣候協議《巴黎協定》為2020年后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指明了方向和目標。按照這一協定,各方將共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威脅,使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盡快達到峰值,以實現將全球氣溫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高2攝氏度以內并努力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的目標。《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將于2021年10月和2022年上半年分兩階段在昆明舉辦,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邁上新臺階。

縱貫于澳大利亞東北沿海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全長2300多公里。近年來,大堡礁由于氣候變化等原因多次出現珊瑚大規模白化現象。珊瑚礁是眾多海洋生物的棲息地,一旦破壞對海洋生態會造成嚴重影響(新華社發 胡涇辰 攝)
作為負責任大國,我國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2018年3月,我國又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全球疫情持續蔓延、經濟衰退的背景下,這一承諾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肯定,極大地提振了國際社會信心。2021年7月,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利用市場化機制降低碳排放,發電行業成為首個納入我國碳市場的行業。
為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務院印發《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方案》。目前國務院已經批復太原、桂林、深圳、郴州、臨滄、承德6個示范區,分別從資源型城市轉型、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超大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方向探索可持續發展。
本期“特別策劃”將報道中日高層次科學家研討交流活動(海洋環境)上雙方專家對海洋生態的最新研究進展,介紹我國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南南合作技術轉移等領域的最新成果,以及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如何從獨特的機制服務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等。讓我們攜手共同推動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建設,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