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延 史明威 張雪晶
7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和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成立5周年賀信中強調,“中國愿同廣大發展中國家一道,進一步釋放南南合作潛力,共享發展機遇,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我國持續推進與南方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科技合作,積極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推進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和技術轉移四項行動。在技術轉移方面,近年來,我國政府積極開展技術轉移網絡建設,先后發起成立了技術轉移南南合作中心、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中非創新合作中心、中國—阿拉伯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中國—中亞科技合作中心、江蘇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等服務技術轉移工作的平臺機構。技術轉移通過促進雙、多邊科技合作,深化與南方國家的交流互鑒,在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提供了有效支持。
技術轉移中心網絡建設成熟,技術轉移基礎良好。
各技術轉移中心通過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和產業園區等機構合作,已經初步組建了專家咨詢委員會,并形成了定期舉辦雙、多邊國際技術轉移論壇的機制,建設了超過30家海外分中心,全面強化了國內國際交流互通,為技術轉移工作鋪設了橋梁、打下了地基。各大技術轉移中心充分利用自身區位優勢,博采眾家之所長,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技術轉移工作。從區域分布上看,技術轉移中心分布在北京、深圳、上海、武漢、成都、西安、長春、福州、蘇州、青島等我國重要的創新資源集聚地區,形成了若干重點突出、輻射全國、面向全球的創新資源樞紐。從領域布局看,已經涵蓋環境、資源、氣候變化、可再生能源、生物醫藥、先進制造、人工智能等重要領域,為全面開展技術轉移南南合作夯實了基礎。
技術轉移中心發揮平臺推介作用,開展多樣化轉移對接。
依托規模龐大的技術轉移中心網絡,各大技術轉移中心踴躍開展國際技術轉移項目,并取得豐碩成果。迄今為止,已經有超過200場科技創新和技術轉移活動在國內外成功舉辦,累計參會人員達5萬名,展示推介項目多達2萬余項,成功對接并達成協議的項目超過1500項,包括中阿風光互補節水灌溉技術項目:借助中國—阿拉伯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的成熟對接通道,由寧夏大學向迪拜提供了100萬套風光互補節水灌溉系統設備,幫助迪拜大幅提高節水農業技術水平,推動了迪拜的可持續農業發展;中國—加納/贊比亞可再生能源技術轉移南南合作項目:技術轉移南南合作中心通過可再生能源技術在中國和贊比亞與加納間的轉移,在增強中國南南合作技術轉移能力的同時,大力提升加納和贊比亞的電力供應水平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的使用能力,在當地培育適合可再生能源應用的市場環境,為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大規模應用打下堅實基礎。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也為該項目點贊:“中國—加納/贊比亞可再生能源技術轉移南南合作項目,致力于通過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經驗分享和技術轉移,實現‘人人享有可再生能源’的目標。在此,我衷心祝愿項目進展順利,造福非洲。”科技人文交流活動推陳出新,大批科技創新人才嶄露頭角。
在積極推進技術轉移項目的同時,各技術轉移中心緊密圍繞我國與南方國家開展技術轉移需求,構建了多層次的人才培訓體系,培養了一批高端技術轉移服務專業人才。截至2020年年底,圍繞實用技術、互聯網、新能源等領域累計開展技術經理人、專項技術服務等培訓超過200場,共有來自40余個國家近5000人次的學員參與。在“南亞青年科學家創新中國行”“印度青年科學家創新中國行”“東盟杰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入桂工作計劃”等人才互訪交流項目的激勵作用下,各技術轉移中心扎實開展高水平科技人文交流,已有超500位專家學者來華開展學術交流和考察,其中逾100人深度參與到聯合研究以及創新合作工作中,為后續的技術轉移工作積攢了大量經驗。
2019年9月12日,技術轉移南南合作中心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正式揭牌
穩步推進三方合作,授人以漁實效顯著。
各技術轉移中心通過引入發達國家資金,借助國際組織成熟合作渠道,成功地將我國成熟適用技術轉移至南方國家,并推動技術成功落地。2019年,由中國商務部出資,技術轉移南南合作中心借助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際合作成熟渠道,在斯里蘭卡、埃塞俄比亞開展可再生能源技術轉移。受疫情影響,人才培訓、裝備示范等活動只能通過線上對接的形式開展,借助開發計劃署在斯里蘭卡和埃塞俄比亞兩國辦公室,切實保障了中方專家與兩國間的溝通順暢,為日后先進適用技術的落地奠定基礎。在直接提供技術與設備的同時,不忘將經市場驗證的優秀技能和可持續發展領域先進經驗悉數傳授給埃塞俄比亞和斯里蘭卡當地人民,切實做到了“授人以漁”,讓可持續發展理念在當地生根發芽。頂層設計日趨完善,南南氣候援助機制逐步建
立。氣候變化是全世界人民共同面對的重大危機,而廣大發展中國家還處在經濟建設時期,應對氣候變化能力較為薄弱。中國積極制定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南南合作戰略,加快籌建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推動實施南南合作“十百千”項目,推進清潔能源、防災減災、生態保護、氣候適應型農業、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設等領域的國際合作,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中國為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最不發達國家、非洲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實物和設備援助,對其參與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政策規劃、人員培訓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截至目前,我國已成功舉辦45期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培訓班,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近2000名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將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先進經驗和最佳實踐傾囊相授,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伙伴共同應對氣候風險。資金支持源源不斷,高質量保障項目落地。
我國累計已有超過10億元人民幣用于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與34個發展中國家簽署了37份氣候變化合作文件,向有關國家轉移1萬臺清潔爐灶、2萬套LED路燈、3.2萬臺節能空調、5.7萬套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300萬只LED燈具等,幫助南方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更快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當前也在積極與加納、老撾、柬埔寨、塞舌爾等國家磋商低碳示范區建設事宜。同時,援助資金還主要用于能源效率提升、低碳技術創新推廣、低碳城市規劃建設、低碳發展政策制定等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能力建設活動,切實提升受援國家的應對氣候風險能力。優質技術轉移平臺案例1:技術轉移南南合作中心
。技術轉移南南合作中心于2019年9月12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是經科學技術部批準,由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組建的機構。作為落實《科技部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諒解備忘錄》的具體舉措之一,技術轉移南南合作中心旨在通過搭建技術轉移平臺和數據庫,精準對接技術需求與供給,為南南合作伙伴提供適宜的可持續發展技術解決方案;建設技術轉移領域南南合作的智庫,開展戰略和政策研究,探索將中國發展經驗和最佳實踐用于解決技術合作所面臨的共性問題;建立面向南方國家的技術示范與推廣樞紐,與沿線國家共享中國技術創新發展經驗;打造技術轉移能力建設基地,組織實施各國政府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國際組織委托的技術轉移和發展中國家援助項目,開展知識分享、培訓交流研討會和技術示范等能力建設活動。技術轉移南南合作中心作為中國—埃塞俄比亞/斯里蘭卡三方可再生能源技術轉移南南合作項目管理辦公室,負責中國方面任務的組織和落實。該項目在南南合作框架下組織開展,通過搭建中斯、中埃經驗分享和學習平臺,以國際合作的形式實現可再生能源技術轉移,助力溫室氣體減排,通過示范工程調整優化技術輸入國當地能源結構。在斯里蘭卡,通過開展沼氣和太陽能的應用潛力示范,支持斯里蘭卡實現溫室氣體減排國家級目標;在埃塞俄比亞,通過組建南南合作以及兩國政府與開發計劃署合作機制,解決埃塞俄比亞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面臨的挑戰,提升獲得清潔能源的機遇,改進能源服務,并示范強可持續性的一體化農業實踐。該項目總經費為400萬美元,由埃中斯三方共同出資。項目文本已在2019年第二屆“一帶一路”合作高峰論壇期間簽署,項目執行周期為2019—2022年。
優質技術轉移平臺案例2: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
2014年6月6日,在云南昆明舉行的中國—南亞國家科技部長會議上,時任中國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提出啟動中國—南亞科技伙伴計劃的設想。2014年9月17日至19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度進行國事訪問期間,正式宣布中國同南亞國家一道實施中國—南亞科技伙伴計劃。在該計劃框架下,中國科學技術部在中國云南省建立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希望與南亞各國建立雙邊層面技術轉移中心,建設覆蓋整個區域的中國—南亞技術轉移協作網絡,促進區域內創新合作。截至目前,該中心已與印度、阿富汗、孟加拉國、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共建了雙邊合作技術轉移中心,為各國創新主體提供專業化服務。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根據南亞國家技術發展需要,支持中國企業和機構與南亞國家合作機構在南亞國家共建先進適用技術示范基地。近年來,云南太陽能開發利用技術走在全國前列,云南企業的太陽能提水系統和產品已進入印度、巴基斯坦市場,為當地解決飲水和農業灌溉困難提供了有效方案。2019年11月,中國—老撾太陽能科技創新與合作中心太陽能發電示范項目順利實施完成,向老撾科學技術部新能源與材料研究所正式移交。該項目在中老雙方機構的共同努力下,歷時兩年,完成了包括平臺構建、人員培訓、示范項目建設等目標和任務。通過加強雙方在太陽能領域的合作,推進了太陽能技術產品在中國和東盟國家間的創新合作與技術轉移,提高了中國和老撾太陽能利用的總體水平,推動了中老能源結構的轉型與發展。
通過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鏈接中國豐富的企業資源和先進適用技術信息,開展企業對接活動,促進中國與南亞各國企業洽談合作。云南自主培育的小麥、稻谷、玉米等先進品種在孟加拉國、尼泊爾進行了試驗推廣,受到當地的歡迎。此外,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為技術轉移合作提供相應的技術咨詢、技術評估、技術培訓、技術產權交易、法律事務、產業分析報告等配套服務,圍繞南亞國家技術發展需要,舉辦先進適用技術、技術經理人和科技創新管理培訓班。中國—南亞博覽會及其配套舉辦的經貿、智庫、科技等系列論壇活動,已經成為中國與南亞國家間層次最高的綜合性國際展會和交流合作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