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彥著
2020年8—12月,筆者參加了由德國聯邦經濟合作與發展部出資、德國發展研究院主辦的德國“全球治理”培訓項目以及由德國聯邦經濟合作與發展部、德國聯邦外交部和德國外交關系委員會聯合組織主辦的“全球未來”項目,接受了為期3個半月的培訓。
德國“全球治理”培訓項目主要面向新興國家的國際發展合作領域青年專家,旨在通過與新興大國開展人才交流合作以影響國際政治經濟議程,支持面向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全球公共福利政策。自2007年啟動以來,德國“全球治理”培訓歷來在德國波恩和柏林舉行,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學術培訓、機構拜訪和技能培訓。受疫情影響,2020年(第18期)的培訓首次采用了遠程在線形式完成了學術培訓、技能培訓兩個部分,包含了形式與內容的創新。
德國“全球治理”項目培訓對象主要來自新興發展中國家,偶有來自歐洲發達國家的學員。2015年起培訓對象集中在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和印度尼西亞這6個國家。自2007年至今,共培訓學員378名,其中中國學員76名。德國發展研究院表示,根據其統計的歷屆學員名單信息,筆者是該項目自2007年啟動后首位來自中國生態環境部門的參與者。筆者對此感到欣慰,也更深刻地認識到在新時代黨的領導下、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國際環境合作不斷深入的歷史背景下,青年專業人員更需主動學習、提高能力,勇于肩負起參與全球治理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
德國“全球治理”培訓項目主要面向來自中國、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亞、墨西哥、南非等新興國家的青年專業人員,同時也錄取少數來自歐洲國家從事國際發展合作的青年專家。培訓主要包括學術培訓、機構拜訪和技能培訓三部分內容。學術培訓的重點包括全球治理基本理論與概念、全球不平等與貧困問題、氣候變化與綠色轉型、氣候正義、科技創新、可持續的數字化治理、經濟發展的社會與環境標準、國際發展合作模式與可持續發展議程等;技能培訓側重于溝通、報告、數字化辦公能力和領導力;機構訪問通常選擇德國和歐洲知名政府機構、國際性組織或大型企業,例如德國總理府、德國復興銀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貿易組織等等。此外“全球治理”培訓項目所面向的幾個新興國家的大使館按年度輪流在柏林舉辦招待會,共同參與“全球治理”能力建設,共同高舉多邊主義與國際合作的旗幟。項目不僅有理論學習,還強調實踐,學員在參加培訓時還需自主設計一個“變革者項目”,針對某具體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提出系統變革的路徑設計。
德國開設“全球治理”培訓項目的歷史背景在于隨著以金磚國家為主要代表的一系列新興國家的實力日益增強、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國際政治經濟力量格局發生了新的調整和變化,西方發達國家意識到解決全球性重大問題離不開新興大國的積極參與和貢獻。德國作為當今世界主要的經濟大國以及歐洲經濟一體化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積極推動者,依托歐盟積極參與全球性的治理,在金融、環境、發展等各種治理方面的影響力不斷提高,成為影響世界各種全球性社會事務的重要力量。德國為了維護和提升其在全球秩序中的地位,希望通過影響新興大國、與新興大國開展合作,以影響國際政治經濟議程從而為其擴展國家利益創造條件。正是在這樣的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德國聯邦經濟合作與發展部組織開辦了“全球治理”培訓項目,具體目標定位于“增強新興國家青年專家參與全球性問題決策的能力;通過多邊合作的途徑和方式,探索建立一種有效的全球治理體系框架;讓被培訓的人員在回國后能夠積極參與本國有關全球治理問題的決策,并能夠促進與德方構建新興大國合作網絡”。2015年以后,培訓項目再次增加了一個全新的工作宗旨,即共同對接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巴黎協定,課程設置方面緊密圍繞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和1.5℃溫控目標。而2020年的培訓是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時期下首次以在線形式開展的,課程中又加入了針對疫情沖擊形勢下經濟復蘇、歐洲綠色新政和國際發展合作未來趨勢的相關研討。

德國聯邦環境署署長德克·梅斯納教授給本屆學員上課
德國“全球治理”培訓是德國發展研究院的旗艦國際援助培訓項目,不僅得益于德國聯邦經濟合作與發展部的財政資助和德國外交部的支持,還得益于德國發展研究院作為全球頂級國際發展合作智庫的自身運作模式與研究實力。
德國發展研究院(DIE)創辦于1964年,位于德國西部歷史文化名城波恩,是全球領先的致力于國際發展合作研究、政策咨詢和培訓合作的德國智庫。其研究項目和領域包括國際發展與跨國合作、可持續的經濟與社會體制、全球環境治理、政治秩序轉型等。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發布的《2020全球智庫報告》,德國發展研究院在“全球頂級智庫(美國和非美國)”排名中居第42位;在國際發展領域位列世界第3位,僅次于英國發展研究所和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在“最佳政府附屬智庫”類別中,位列世界第5位。
德國發展研究院通過組織和開展具有跨學科領域和多樣性的政策研究、具有影響力的國家政策咨詢服務和國際培訓等各類活動,支持推廣面向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全球性公共福利政策,在理論和實踐之間架起了橋梁,并立身于國際研究合作網絡之中。同時,DIE成功的關鍵在于它的機構獨立性,這是由其創始章程所保證的。自1964年成立以來,DIE一直致力于發展研究、咨詢和培訓之間的交叉作用。這三個方面緊密結合、相輔相成,是該研究所與眾不同之處。而其在遵循價值理念的基礎上拓展國際合作研究、加強國際人才交流、以培訓拓展未來合作基礎等做法,都對我國相關“全球治理”智庫的建設具有一定啟示。
德國著名可持續發展學者德克·梅斯納教授自2003年至2018年擔任DIE院長,在任期間他將研究院的研究、政策建議和培訓活動更緊密地放在科學研究基礎上。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挑戰以及將應對挑戰的新發現轉化為實踐成為DIE的研究焦點。在這一過程中,DIE注重研究分析工業化國家、新興大國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模式,對國際發展與合作的創新貢獻頗多。德克·梅斯納的領導對于推動德國與發展中國家合作,并將DIE打造成世界領先的國際發展研究機構之一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在德克·梅斯納擔任院長期間,DIE院內研究人員的數量增加了4倍,DIE與德國和國際研究界的聯系也得到了全面加強。2018年10月,在執掌德國發展研究院15年之后,德克·梅斯納被聘為聯合國大學環境與人類安全研究所所長。2020年1月,德克·梅斯納就任德國聯邦環境署署長,德克·梅斯納是德國全球變化咨詢委員會的聯合主席,并擔任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第四、五、六屆外方委員。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先后發布《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方案》,引領全球氣候變化談判進程,宣布我國力爭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中國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正是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和共建“全球生態文明”的重要平臺之一。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黨委書記周國梅在《推動共建綠色“一帶一路” 凝聚全球環境治理合力》一文中,從展現大國擔當、強化頂層設計、搭建合作平臺、完善技術支撐、推動綠色投資、履行企業責任六個方面闡述了深化綠色發展國際合作、凝聚全球環境治理合力的科學化、精準化、協同化方案,為共建“全球生態文明”提供路徑支撐。
隨著2019年歐盟提出“綠色新政”、2020年中國提出碳中和時間表以及中歐領導人宣布建立中歐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機制等一系列進展,在多邊主義框架下的全球環境治理成為中歐關系新的增長點。歐洲亦以靈活、務實的姿態尋求中歐戰略合作。我們應在世界格局重構之際搶抓全球環境治理的變革機遇,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同時主動對接聯合國“重建更好未來”相關理念,深化綠色發展國際合作,打造更加安全、可持續、有韌性和更有能力應對氣候變化的社會和經濟,推動共建人類綠色命運共同體。
20世紀90年代以后,不斷興起的“全球環境治理”的理念指出,“通過具有某種程度約束力的國際規則來處理和解決全球性環境問題,從而維持人類社會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其包含治理與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制度、法規、規范、標準及其過程與行為,這些要素構成了全球環境治理體系”。
深度參與全球治理、把握世界格局與國際合作的脈搏需要熟悉國際主流思維方式和國際話語體系中的概念和敘事方法,再將有中國特色的理念推廣到國際上去。西方學術界尤其擅長塑造國際可持續發展研究和國際環境治理議程中的“國際通用概念”,相關例子屢見不鮮,如“強可持續性范式”與“弱可持續性范式”“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氣候彈性”等等,而話語體系的構建本身也是國際話語權的一種體現。
張潔清在《國際環境治理發展趨勢及我國應對策略》一文中指出,近年來,全球環境治理體系已展現出科學研究推動政治決策、參與國際環境治理的主體多元化、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責任趨同的重要趨勢,在一個具有多元主體和共同責任的治理體系中,科學研究以及基于科研成果的一系列公約、協定和規則等成為塑造游戲規則的重要能力,即國際話語權。王卷樂等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技研究領域發展態勢分析》一文中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為例作出分析:研究顯示生態環境科學研究是UNESCO科技研究的重要領域,生態環境學科是UNESCO發文數量最多的研究領域,且遠高于其他學科,說明UNESCO在生態環境領域的研究具有較高水平與較大規模,且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與UNESCO廣泛開展聯合研究。由此側面可見,各國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博弈與合作正體現在通過科學研究以對制度與規則的塑造和參與之中。
因此,要捍衛多邊主義、增強國際影響力,還應該用國際上接受和可以理解的語言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從提高敘事的內容本身和易接受程度兩個維度上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增大對外敘事的受眾面和接受度。建議將掌握國際通用話語體系、增強國際敘事能力作為環境教育和對外合作與交流能力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一是通過與國際智庫開展人員培訓和交流、聯合研究和研討會、綠色發展理念教育等方式,加強學習全球環境治理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二是實現從參與、接受、適應、遵循已有全球環境治理體系,到積極參與推動改革建設引領發揮獨特的作用之轉變。三是在對外宣傳上多用國際上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語言并結合具體實踐案例講好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故事,為國際可持續發展教育和研究注入中國生態文明的思考與實踐。四是在充分掌握國際化傳播規律和用國際化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還需不斷發展和完善中國化的可持續發展理論,這樣才能夠在未來的全球治理參與過程中與西方治理力量進行長期對話和辯論,為加強我國的國際傳播能力更好地提供學理支撐,從而可持續地有效傳播中國國際發展知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智庫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形勢的發展,智庫的作用將越來越大,中國需要“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的高端智庫”。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作了內涵豐富、意義深遠的論述。“十四五”期間,“發揮優勢、補齊短板”將是建設中國特色新型環境智庫、深化綠色發展國際合作的重要任務。
2020年12月1日,“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在北京宣布正式啟動“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旨在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提供全方位支撐,打造“一帶一路”綠色發展領域的高端國際智庫,搭建推動“一帶一路”綠色發展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平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將在打造綠色“一帶一路”實踐平臺、凝聚全球環境治理合力、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中發揮重要的國際高端智庫作用。德國發展研究院及其主辦的“全球治理”培訓項目對于加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合作研究、辦好綠色“一帶一路”能力建設有實際操作層面的借鑒意義。
一是德國發展研究院以研究、咨詢和培訓之間的相互作用為基礎,支持面向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全球公共福利政策,在理論和實踐之間架起了橋梁。近年來,國際化智庫的發展已經突破了原始的傳統運作模式,不斷形成跨國智庫網絡并以此成為全球治理政策制定的積極參與者。跨國智庫網絡通過形成權威的政策知識以塑造政策辯論和議題設置來參與全球治理的過程。德國發展研究院尤其注重參與跨國智庫網絡,往往與其他國家的重要發展研究類智庫開展聯合課題研究、共同發布政策倡議,并十分注重參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相關政策對話活動,通過跨國智庫網絡有力塑造國際發展合作模式和議程。
二是德國發展研究院通過精心選拔錄取“全球治理”培訓項目學員(這些學員大多是各新興國家相關合作機構選送或推薦的),并提供培訓以及培訓期間的資助,有效地和這些青年專業人員以及他們所來自的新興大國的重要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和智庫均建立了聯系,為后續與這些新興大國開展各領域的國際發展合作奠定了人際基礎和知識范式基礎。13年來的18期培訓項目已經培訓了來自中國等新興大國和部分歐洲國家的共378名學員,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國際發展合作領域的“校友群”。德國發展研究院十分關注這個新興國家的“校友”群體,并為該“校友群”持續發展提供了支持,如德國發展研究院以及由德國聯邦經濟合作與發展部組織主辦的國際學術交流研究論壇和國際合作課題項目向“全球治理”培訓項目“校友”群體開放,甚至為“校友”開發的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項目提供國際資金支持。
三是德國發展研究院重視發揮“智庫外交”功能,積極創造“二軌外交”空間。“智庫外交”是公共外交的重要載體之一,對于收集情報、研判形勢、制定對策、傳播思想、引導公眾態度、培養外交外事人才和鍛煉隊伍都有重要作用。德國發展研究院不僅通過跨國智庫網絡等渠道在機構合作層面發揮智庫公共外交功能,還通過“全球治理”培訓推動“二軌外交”——運用非官方人物,包括學者、退休官員、公共人物、社會活動家、非政府組織等多種渠道進行交流,推動政府間的官方“一軌外交”的順利進行。例如,培訓期間學員還在柏林參加由德國聯邦外交部和德國外交關系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全球未來”項目,與德國外交部官員和外交關系委員會的學者就國際合作進行深入交流;此外,“全球治理”培訓項目所面向的幾個新興國家駐德國大使館按年度輪流在柏林舉辦招待會,又為培訓項目的學員創造了相互了解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治理的政策創造了空間。這種跨部門合作以及與新興國家大使館的合作模式有益于增進雙、多邊溝通與了解并凝聚共識,是值得借鑒的。
當前,國際生態文明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全球行動計劃”正不斷走向深處,以“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為平臺,加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合作研究、辦好綠色“一帶一路”能力建設,或可借鑒德國發展研究院及其“全球治理”培訓項目的經驗做法。一是運用“引進來、走出去”戰略思維加強國際人才交流,可以借鑒一些國內外智庫的訪問學者機制,從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引進來”環境治理領域的專家學者,同時有針對性地從發展中國家“引進來”重點專業人員進行中長期培訓,從而實現目標對象普惠與重點有機結合。二是深入貫徹《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2015年)》中“推動黨政機關與智庫之間人才有序流動,推薦智庫專家到黨政部門掛職任職”的意見精神,加大全球環境治理領域“政府—智庫”的“旋轉門”機制建設,給專業人才提供“能上能下”的渠道,發揮新型智庫“旋轉門”機制在人才交流、人際關系網絡建設和知識與權力連接方面的重大作用,為共建綠色“一帶一路”拓寬國際合作路徑和網絡。三是建議通過跨國智庫網絡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協同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和環境履約的項目開發和具體實踐提供指引,例如在探索設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投資平臺有關建議等的基礎上,“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今后或可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投資優先領域和項目開發實施提供智力支持和戰略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