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志軍
西安古稱長安,是十三朝古都,有著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華夏文明發祥地、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早在盛唐時期,長安就以“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城市精神,與10余萬來自不同國度的人們一道,共同譜寫了世界文明史上的輝煌篇章。如今的西安,更是一座創新之城、科技之城、活力之城、魅力之城,作為擁有優越稟賦的科教重鎮,西安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全局中的戰略支點作用和區域帶動效應越來越凸顯,從“嫦娥”探月到載人深潛、從復興號奔馳大地到C919大型客機翱翔藍天……處處閃耀著西安力量的光芒,這座千年古都在科技創新的強勢引領下正持續煥發出硬核“西引力”。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2020年兩次來陜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促進科技、金融、產業、人才有機結合,為陜西和西安發展指明了方向。這些年來,西安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首要任務,堅持以“支持科技研發—暢通科技轉化—培育科技企業—做強科技產業”為主線,持續打好科技創新攻關、體制、產業、人才“四張牌”,全市科技創新的硬核實力顯著提升。近年來,全市先后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硬科技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年均增速保持在35%以上,2020年總數超過5200家;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全市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等指標位居全國前列;西安在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中位列副省級城市第六、西部第一。
西安科技創新主要成就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打好攻關牌,讓各類創新載體敢啃硬骨頭,科技創新平臺實現從“夯基壘臺”向“立柱架梁”的轉變。西安始終堅持夯實創新基礎,累計建成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266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18個。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國家分子醫學轉化中心等大科學裝置加快建設,目前在建的國家超算中心,一期計劃總峰值算力達到180P,預計2021年年底前投入運行??拼笥嶏w股份有限公司、中科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商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紫光展銳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企業和研發機構先后在西安投資落戶,吸引了一大批高端科技人才集聚古都。2019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5.17%,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一。
二是打好體制牌,讓“千里馬”跑得更暢快,創新成果產出實現從“跟跑并跑”向“并跑領跑”的轉變。西安以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硬科技創新示范區為契機,有效整合政策優勢和資源優勢,在探索校地合作新機制、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科技成果轉化新途徑等方面步伐不斷加快。成立產學研、城校企創新平臺和聯盟,鼓勵和引導市域高校參與建設環大學創新創業街區,開展硬科技攻關“揭榜掛帥”,形成的“一院一所”模式在全國推廣,孵化出了西部超導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鉑力特增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陜西巨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硬科技企業。2020年,300多項科技成果實現就地轉化,全市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突破1600億元。
三是打好產業牌,推動“0—1—N”產學研遞進式發展,支撐引領發展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近年來,西安堅持把科技賦能城市綜合實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化“雙鏈”融合發展,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新舊動能轉化,梳理形成包含8個產業33條鏈的“全市雙鏈融合布局路線圖”,先后在4個領域謀劃組建創新聯合體,建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引入40億元規模的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助力企業快速發展,2020年至今,已有西安瑞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易點天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陜西中天火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13家科技范兒十足的企業在科創板、創業板、美國納斯達克等上市或過會。2021年1—5月,全市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3.6%,智能手機、3D打印設備、集成電路圓晶、汽車、太陽能電池等產量同比增速均超過45%。
四是打好人才牌,構建全方位、立體化服務體系,引才引智實現從“區位吸引”向“創新吸引”的轉變。近年來,西安把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和科技創新作為全市“十項重點工作”之一,出臺“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提出6個方面29條措施,構建人才引育、流動、評價和服務全方位政策體系。新建20家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示范高校和新型研發機構,建成院士專家工作站90家,博士后創新基地37個。累計建成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285個,入孵企業4萬余家,發放人才貸4000余萬元,創業擔保貸1.83億元,科技金融貸11億余元。在外國專家服務方面,西安率先實行“綠色通道”“容缺受理”“告知+承諾”服務,成為全國第一家外國人工作許可“證件延期、變更業務”一次都不用跑的城市,2018年首次入選“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十強。

2021年5月29日,西安市科學技術局(外國專家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志軍(右一)為榮獲2020年度西安市優秀外國專家獎的西安梁家灘國際學校小學校長愛爾蘭籍布萊恩·杰拉德·勞勒(Brian Gerard Lalor)先生(圖中)頒獎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發出了“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豪邁宣言和總動員令,并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再次強調要“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為西安加快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和路徑。西安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陜西“秦創原”創新驅動發展總平臺建設為契機,助力打造立體聯動“孵化器”、成果轉化“加速器”和兩鏈融合“促進器”,重點在創新能級躍升、資源開放共享和優化創新生態三個方面奮力實現新的突破。
一是在提升創新能級上實現新突破,增強科技引領支撐?;A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先導。一個高等級的科創平臺,能夠成為重大科研成果的發源地,更能成為城市創新驅動發展的“中控室”。西安將充分發揮在基礎學科、新興交叉學科領域的優勢,持續高舉“硬科技”旗幟,整合科研院所、龍頭企業、政府資源等力量,開展政產學研協同攻關,推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銜接融合,加快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圍繞人工智能、增材制造、新材料、機器人、大數據云計算、衛星應用等前沿領域,實施重點產業鏈“鏈長制”,支持頭部企業和戰略科研平臺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不斷增強自主創新“硬核”能力,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西安路徑”。
二是在創新資源開放共享上實現新突破,提升科技賦能水平。政府、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等創新要素高效、協同的創新體系是創新型城市的很大推動力。西安在原始創新上有著比較優勢,但在創新環境以及創新的整體性、協同性上還有待提升。西安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時“以推動創新資源開放共享為突破,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邁出更大步伐”的囑托,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為引領,充分發揮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硬科技創新示范區等試點示范任務疊加效應,大膽探索創新制度供給,持續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等制度改革,加快走出一條“有效供給—轉化服務—區域示范—產業集聚”全鏈條成果轉化路子,加快形成一批占據全球產業鏈高端環節的重大科技成果。
三是在優化創新生態上實現新突破,建設活力迸發的創業之城。創新不易、創業維艱。創新創業者懷抱夢想和抱負,需要一個寬松、多元,以及各類要素齊備、有機融通的創新環境。西安將進一步加快“促進科技、金融、產業、人才有機結合”,統籌落實好稅收優惠、子女教育、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各項政策,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園區”的全鏈條創新服務體系。推動科技金融產品創新,建立覆蓋天使投資、風險投資、股權投資、并購投資等在內的完整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創建國家科創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全力創造良好法治、人文、營商環境,建成全國低成本創新創業中心,讓西安成為創新樂園、創業家園。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科技創新日益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西安將堅決扛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責任,以更加開放的胸襟擁抱科技創新,以更富膽識的探索激活科技創新,以更具包容的生態滋養科技創新,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策源高地、產業集聚高地、人才薈萃高地進軍,與海內外朋友攜手譜寫新時代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作者系西安市科學技術局(外國專家局)黨組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