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群
近兩年,國內初創企業呈井噴式增長態勢,一些年輕化企業雖然剛剛起步,卻表現出勢如破竹的上升勢頭,它們以市場為導向,在其深耕的垂直細分領域做到了不亞于巨頭企業的“高精尖”。
在參加科技部國外人才研究中心和西安市科學技術局共同主辦的“走進魅力城市”采訪調研活動中,采訪團走訪了多家位于古都西安的初創企業,充分挖掘這些企業創新發展、深化改革的故事和經驗,感受當地經濟發展的勃勃生機。
一滴水里觀滄海。毫無疑問,感受企業一線的發展脈搏,洞悉企業發展戰略的調整,能幫助我們對整個經濟的真實溫度作出更客觀的判斷。

在西安中科茵康萊醫學檢驗有限公司的實驗室內,工作人員正在忙碌
成立于2017年12月的奧卡云是一家專注于企業級存儲、數據平臺和智慧物聯網的專業數據服務企業,致力于為行業用戶打造融合、智能、高效、可靠、完全自主可控的企業級產品及相關解決方案。
“以點帶面,做細分領域的深耕者,把蛋糕做大后去切自己的蛋糕。”奧卡云公司董事長孔祥永對公司的發展前景信心滿滿。
據介紹,奧卡云已經擁有較為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同時也在全面布局國產自主可控技術領域,公司目前已經申請59項軟件發明專利、26件軟件著作權、外觀發明10件,取得商標注冊8件。同時,奧卡云本著產品和技術開放、融合的理念,匯集了來自國內外的多位行業頂尖人才。
與奧卡云誕生時間相差僅一個月的西安唐晶量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11月,致力于開展以砷化鎵基(GaAs)及磷化銦基(InP)為襯底的III-V族化合物芯片外延片研發,力求實現半導體激光器、光電探測器及HBT射頻芯片外延片的國產化。
外延片是光芯片的上游產品,技術壁壘極高。光芯片處于產業鏈的核心位置,具有高技術壁壘和復雜的工藝流程,在光器件/光模塊中成本占比較大,占據了產業鏈的價值制高點。半導體器件外延片主要是基于III-V族化合物生長制造而成,具有極高的技術壁壘和使用價值,可廣泛用于光通信、激光雷達、3D傳感、人臉識別、無人駕駛、工業精細加工、醫療器械等。
據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國內外延片已成為我國整個光通信有源器件產業鏈中最薄弱的環節,其中以GaAs襯底850/940納米 VCSEL外延片和HBT外延片、InP襯底的光通信激光器及探測器外延片只有英國IQE和中國臺灣全新光電、聯亞等少數企業可量產。
可喜的是,唐晶公司技術團隊目前已解決了6英寸VCSEL外延片關鍵技術難題,PCE等參數基本已達英國IQE同類產品水平,公司已申請3項發明專利,將為華為和其他智能終端設備廠商提供自主可控的VCSEL及HBT外延片,力爭在百億元的市場中占有重要份額。
中科茵康萊研發的獨創平臺技術f-N G S及其產品MicrobDxTM則實現了對病原微生物的全面、無偏倚、高靈敏度和準確性以及低成本的檢測,將引領當前國際病原微生物檢測領域的變革,在全面提升病原微生物診斷能力的同時,有望成為可以在臨床廣泛普及應用的產品,帶領病原微生物檢驗領域全面邁入“精準醫療”時代,使更多患者從中受益。
采訪中,多位企業管理者認為,初創高新科技企業的技術研發,應具備領先于其成熟產品的技術水平,保持雄厚的科技儲備,并將不斷追求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的使命,只有這樣才能迅速成長壯大,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作為經濟體中最敏感的細胞,企業的發展、變化最能真切反映一個地區的經濟脈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落實助企紓困政策的同時,加大力度推動相關改革,培育更加活躍更有創造力的市場主體。繼續放寬市場準入,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產權。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近年來,西安加大力氣打造“硬科技之都”,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同時大力支持創新創業,加快補齊工業經濟、民營經濟、開放經濟等短板,城市競爭力不斷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3月9日,科學技術部在其官網公開發布,支持西安市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西安“硬科技”產業發展將進一步加快步伐。
據西安市科學技術局(外國專家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志軍介紹,2020年以來,全市加快推進城校企協同創新發展平臺,促成303項科技成果就地轉化。鼓勵和支持規上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5.17%,居副省級城市第一。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200余家,同比增長40%以上,10家科技型企業成功上市或過會,創歷史新高,在科學技術部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中進至副省級城市前六。
此外,為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使科技成為創新發展的強大支撐力,西安聚焦企業主體地位,持續在提升創新能力上下功夫。例如,鼓勵企業積極參與自主研發創新,落實好企業研發投入獎補、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要達到1.5%以上,年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增速要達到7%以上。再如,加快申建國家超算(西安)中心,建設一批專業化雙創載體和孵化器,全年市級以上眾創載體達到290家,積極爭創國家創新型街區試點。
一系列激勵、促進科技創新的政策陸續出臺。自2020年以來,西安先后印發《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與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堅持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 加快建設絲路科創中心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支持政策實施細則》等一系列文件,各區縣、開發區也結合自身特點出臺了相應的政策。
事實上,推動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需要相關政策的有力引導和推動,更需要相關產業及企業具有足夠的遠見和定力,遠離浮躁和急功近利,深耕研發創新,充分利用新技術革命成果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打牢我國工業發展的根基。
長時間以來,我國很多企業在國際分工體系中多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本土品牌大多徘徊在利潤空間狹小的中低端市場,一個由中國代工企業生產的芭比娃娃在銷往全世界的過程中,售價為10美元,但中國代工企業從中獲得的收入卻不到1美元。這值得國內企業深刻反思和改進。
中國企業未來要打造以中國品牌為主導的全球產業鏈體系,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飛躍,需要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知識產權的自主品牌,同時立足大眾消費品生產推進“品質革命”,通過規模集聚引領實現集體突圍,以示范效應和口碑營銷讓國產消費品成為國際市場中的搶手貨。
對于初創企業來說,這更需要沉下心來,苦練內功,培育和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持續強化技術創新。這一過程無捷徑可走,技術能力的提升和品質優勢的鑄造需要時間的沉淀,公眾對國產品牌的認知也需重塑,但它是推動“中國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的必經之路。
任何時候,過硬的產品和服務都是企業贏得市場和用戶的法寶,尤其是對于年輕的初創企業而言,只有不斷完善商業模式,實實在在去關切和解決用戶的實際問題,不斷提供滿足用戶需要的技術和產品,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