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機械協會 梅寶龍、天津工業大學 李新榮 袁汝旺、青島海佳機械有限公司 王勝楠/文
紡織行業是我國傳統支柱產業和基本民生產業,現階段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以智能化為目標推動行業向高技術、高質量、綠色化方向發展。隨著產業轉型升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對員工的綜合素質能力要求越來越高,所以紡織專業學生就業問題受到更多專家的關注。2015年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王曙東曾表示,隨著紡織企業的轉型升級,對低素質勞動者需求減少,并提出如何優化高職生就業結構,增加高素質人才吸納的措施[1]。2017年安徽工程大學儲長流等基于霍蘭德理論對紡織工程專業學生學習興趣分析及對策研究,為高校完善培養方案、大學生專業學習效果和提高未來就業水平提供參考[2]。2018年遼東學院曹繼鵬對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就業與創業教育問題進行思考,提出如何開展紡織類專業學生就業與創業教育的建議[3]。2018年河南工學院張昊對紡織行業大學生就業指導進行探析,為如何促進紡織行業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提供指導策略[4]。2018年廣州城建職業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陳梓杰對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究,提出讓高職院校與紡織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相結合,增加學生就業競爭力[5]。2019年德州學院王秀燕等介紹了德州學院以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校企合作模式,提出校企合作需系統化、連貫化[6]。上述研究主要注重學生培養、校企合作和就業與創業教育等方面,本文對全國紡織類院校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紡織專業學生就業心理及就業優先考慮因素,分析原因并提出實踐探索方案。
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作者面向紡織專業高校畢業生發放就業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200余份。參與問卷調查的男生占比45%,女生占比55%。按專業劃分,紡織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生占比最高為69%,紡織機械專業畢業生占比14%,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畢業生占比6%,其余紡織專業相關畢業占比11%;按學歷劃分,大專生占比14%,本科生占比56%,研究生及以上占比30%;參與調查的學生主要來自河南、山東、安徽、湖南、江蘇、浙江等地。
通過問卷調查可知,81%的學生表示愿意從事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本科及以下學歷占比較多。學歷越高面臨就業選擇的機會越多,50%的專科畢業生會選擇進入私營企業工作;70%的本科畢業生選擇在國有企業、外資或合資企業工作;而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就業選擇為公務員、教師和科研院所占比達到85%。就業城市的選擇,畢業生傾向于選擇家鄉附近就業,如來自河南的學生就業城市的第一選擇為鄭州,山東畢業生首選青島,來自甘肅的畢業生會選擇西安作為就業城市,但學歷越高的畢業生傾向于選擇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同時蘇州、杭州等新一線城市對人才吸虹效應明顯;在選擇紡織產業集群就業的高校畢業生中研究生占比35%,本科生占比50%,專科生占比67%。就業城市的選擇決定畢業生薪資預期,選擇發達城市就業的學生要求薪資待遇7000~8000元占比37%,8000元以上占比47%,選擇紡織產業集群就業的學生,如青島、南通和紹興等城市,期望薪資待遇5000~6000元占比37%,6000~7000元占比48%。85%的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學生愿意從事研發崗位,更注重企業有較強的研發體系;本科畢業生更愿意從事管理崗位占比80%;專科畢業生愿意從事工藝崗位占比67%;學生最不愿意從事的崗位是車間生產崗。
近年來隨著高校不斷擴招,2020年中國高校應屆畢業生達874萬人,同一份工作對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表象為學歷“內卷化”,實為學校教育與就業市場的結構性錯配,學生方面,大學生對自己的期望過高,而企業對學生的專業知識與綜合能力也未達到心理預期。學生學習能動性普遍下降,加之教材與紡織設備落后于紡織行業的發展,導致工作后無法承擔相應工作;企業方面,企業覺得大學生經短暫的實習培訓后可適應工作崗位,但往往未能達到預期要求,由于紡織行業市場化程度高,產品多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缺少研發能力,沒有人才儲備計劃,導致大學生在企業發展的受重視程度不高。
通過上述就業環境與問卷調查分析可知,高校畢業生關注未來就業相關問題主要有:單位性質、地區(城市)、薪資待遇和職業發展前景。
目前,雖然大部分紡織類專業高校畢業生愿意從事自己所學專業,但更傾向于選擇公務員、教師或者進入國有企業,上述選擇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多職業安全感,而紡織企業多以民營中小企業為主,在招聘高校畢業生方面不具備競爭力,同時紡織產業基地多以產業集群形式位于縣級市或鄉鎮,對于向往大城市的大學生缺少吸引力。
單位性質和企業所在區域為企業招聘人才增加難度,但紡織類學生對與所學專業存在認知偏差也是重要原因,從家長到學生都認為紡織行業為傳統夕陽行業,與金融、互聯網、5G通訊等行業“高、大、上”形象相比存在就業落差,對行業前景、企業環境和薪資待遇等認知不足,同時學生存在急于求成和浮躁的心態,對從事紡織行業工作缺乏決心。
在職業規劃方面,高校學生缺少長遠職業規劃,往往入職后所從事工作未達到期望值或與從事其他行業工作的同學相比存在落差,導致企業難以留住大學生。如八成左右的高校畢業生更愿意從事管理崗位工作,此為崗位認識偏差,無論從事紡織工藝設計或者機械設計,大學生都需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產品需要通過大量實踐才得以完成,而實踐往往是在“臟、亂、差”的車間完成。大學生需要在基礎崗位經過多年實踐與知識積累才可以在未來職業的發展中根據自己的能力或興趣選擇管理崗位或研發崗位。
紡織行業是重要的民生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傳統觀念認為該行業工作環境惡劣,薪資待遇低,大學生認為從事紡織行業前景較差。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紡織行業的發展不局限于服裝、家用紡織品領域,也在結合新型纖維逐步向技術紡織品領域擴展,如中空纖維模、心臟用半月瓣、宇航服等。加強對紡織行業宣講或舉辦紡織專業學術報告,轉變學生對紡織行業認知的偏見,介紹紡織行業新產品、新成果在高端領域的應用,樹立與互聯網、5G通訊、芯片等行業相媲美的形象,讓大學生對紡織行業的發展更有信心,對從事紡織行業工作產生興趣。
紡織專業高等教育的目標需實現教學與實習、工作無縫銜接。高校應優化紡織課程體系以適應紡織產業快速發展;加強企業與高校產學研融合,在企業設立教學課堂或研究生工作站,將學生難以理解的理論知識與形象的實物結合,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學生在企業的實踐,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崗位技能;定期舉辦學術論壇,隨著專業課程深入讓學生分享對紡織的認知和理解,針對紡織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提出見解,最終歸納總結出最合理、最有效的方案。
隨著紡織企業資本積累與技術不斷進步,企業更加注重產品研發與創新,這就迫使企業對現有設計模式和工程技術人員從事的工作與培養方式做出改變。在完成生產設計任務時,成立項目組對重點短板環節進行攻關;在研發過程中企業技術人員更應具有主動性,可結合工作經驗將研發問題解耦為紡織和機械問題,從而擴大專業范圍以獲得解決方案;企業有必要建立實驗室,實現對設備性能與產品的檢測,同時對關鍵數據進行采集,整理、保存、分析后便于產品優化。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有助于企業提高科技競爭力,同時為企業后續人才引進打下基礎。

企業了解市場需求,高校具備基礎研究能力,雙方需深度融合建立長效合作機制。企業提出前瞻性課題,由高校做基礎研究;也可依托在研項目,跨專業組建專業團隊,對項目進行聯合攻關,為企業培養研發人員;為了加強進一步合作,高校在企業建立學生實訓基地,讓學生深入企業實習,了解企業,更好地適應企業工作與發展,為企業提供人才儲備;同時高校教師和企業管理人員需幫助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為學生長遠職業發展提供建設性意見。高校與企業對優秀技術人員和優秀教師采用“雙聘”制,積極參與項目研發、課程優化與企業技術改進項目,制定切實可行的考核機制,真正把教學與實踐融入到人才培養過程中。
當前,存在企業對高校的研究成果存疑現象,認為其研究內容較難實現產業化與期望高校能在短期內拿出科研成果幫助企業解決短板問題的矛盾,故校企合作需要建立信任感。校企達成合作意向后,企業將所研究課題或高校與企業共同研發課題給予高校研發時間。在科研過程中,高校與企業在技術交流、科研攻關等方面不斷磨合,增進信任;培養參與科研項目的企業技術人員和高校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將實踐經驗與基礎理論相結合,培養企業技術人員科研思維與學生實踐能力,實現優勢互補;學生也可深入了解企業文化與科研能力,學生在就業選擇方面更具有傾向性,有利于為企業人才引進;同時為企業培養一支善于技術攻關的團隊。項目合作完成后,對技術資料與知識產權進行整理歸納,可實現科技成果共享,通過科學評價的方法指出項目不足并提出改進方法,建立長效合作機制。

不同學歷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及崗位等方面差異較大。
企業也可與高校嘗試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飛地研發平臺,利用一二線城市人才集聚的科研資源,有效解決企業在產品研發、設計及制造等環節的科研瓶頸和技術難題,同時有效解決紡織企業所在城市高水平科研人員引進難、高端人才留住難的問題,形成產學研合作的新機制。
依托行業協會建立創新平臺,邀請企業與高校優秀人才參與創新平臺建設,為行業發展提供指導意見;依托研發項目建立企業與高校紐帶關系,為企業解決技術短板,實現研發項目產業化;依托平臺定期舉辦行業技術培訓,行業大獎賽和學術論壇等活動,為行業培養技術專家和人才儲備提供解決方案。
針對紡織行業企業招聘難、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依據紡織專業高校畢業生調查問卷并對結果分析來看,問題主要存在于人力資源結構性錯配、學生就業對紡織專業存在認知偏差,等方面,本文提出加強紡織行業發展宣講,優化紡織課程體系,解耦紡織工藝問題,建立校企合作機制和創新平臺建設等實踐探索,為企業與學生面臨雙向就業選擇提供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