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凱
(朝陽縣水政監察大隊,遼寧 朝陽 122000)
朝陽縣地處E119°51′-120°47′、N55-41°54′之間,總土地面積3762km2。境內整體地形南北較長,東西略窄,地貌屬于遼西侵蝕低山丘陵地區,概貌為“七山一水二分田”,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300m。全縣山脈縱貫、求巒起伏,河流沖擊形成丘陵、沖擊平原和連綿起伏的中低山,地形條件復雜,按照地貌與水系特點,可分成東南部小凌河和西北部大凌河兩大流域,均屬遼河流域。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各行業用水量急劇增大,加之年降水量逐漸減少使得水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缺水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朝陽縣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及其問題,為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
1)蓄水工程。朝陽縣現有蓄水工程84座,其中小型、中型水庫28座和1座,方糖、塘壩55座,現狀供水能力965.16萬m3,實際供水量671.5萬m3。其中:大凌河蓄水工程39座,小凌河45座,其供水能力372.5萬m3和592.66萬m3,實際供水量372.5萬m3、299萬m3。
2)引水工程。朝陽縣現有引水工程23處,現狀供水能力和實際供水量為630萬m3、610萬m3。其中:大凌河引水工程15座,供水能力400萬m3,實際供水量380萬m3;小凌河引水工程8座,供水能力230萬m3,實際供水量230萬m3。
3)提水工程。朝陽縣現有提水工程137處,現狀供水能力274萬m3,實際供水量274萬m3。其中:大凌河提水工程28處,供水能力56萬m3,實際供水量56萬m3;小凌河提水工程109處,供水能力218萬m3,實際供水量218萬m3。
4)水井工程。朝陽縣現有生產井2624眼,現狀年供水能力為6736.2萬m3,實際供水量為6736.2萬m3。其中:農業生產井、工業水源井、生活水源井供水量為4648萬m3、877.7萬m3、1174.5萬m3。其中:大凌河實際供水量4224.8萬m3,農業生產井、工業水源井、生活水源井供水量為3000萬m3、711.4萬m3、513.4萬m3;小凌河實際供水量2511.4萬m3,農業生產井、工業水源井、生活水源井供水量為1684萬m3、166.3萬m3、661.1萬m3。
2018-2010年,朝陽縣年均供水量7554.3萬m3,其供用水量以及供用水結構如表1所示。

表1 2015-2010年朝陽縣供用水量 萬m3
1.3 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
朝陽縣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35181萬m3,其中大凌河流域為15061萬m3,實際開采量808.5萬m3,開采率僅有5.4%;小凌河流域為20120萬m3,實際開采量747萬m3,開采率僅有3.7%。朝陽縣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11889萬m3,其中大凌河流域5959萬m3,實際開采量4224.8萬m3,開采率達到70.9%;小凌河流域5930萬m3,實際開采量2511.4萬m3,開采達到率42.4%。結合數據統計,朝陽縣地下水利用率較高而地表水利用率特低。所以,在未來的工程建設方面,要充分利用地表水資源。
朝陽縣屬于降雨量低值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87.9mm,年均蒸發量1600-2000mm,降水量年內、年際分布不均,其水資源先天稟賦條件差。由于缺少攔蓄工程,加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致使水資源存在開采難度大、邊際效益低、可利用總量少等特點。另外,朝陽縣近期降水量的減少使得水資源短缺形勢更加嚴峻。朝陽縣水資源條件極其有限,人均水資源量僅有622m3,占全省平均水平820m3的76%,占全國平均水平2350m3的26%,按照國際標準屬于極度缺水地區。
朝陽市1980年第一次、2000年第二次和2010年第三次水資源評價情況,如表2所示。通過對比分析可知,2000年水資源量較1980年減少6954萬m3,表現出下降趨勢;2010年水資源量較1980年減少16309萬m3,較2000年減少了9355萬m3,表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規模的增大以及生態環境對水資源需求的增加,朝陽縣各行業用水量不斷增大。據統計,截至2020年朝陽縣總缺水量達到4743.9萬m3,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水資源短缺極大的制約區域經濟發展。

表2 朝陽縣多年平均水資源量匯總表 萬m3
2.3 地下水存在一定超采
從用水現狀基本情況上分析,朝陽縣地下水開采量逐年增加,而地表水的利用量僅占總用水量的極少部分,在地表水開發利用不足的同時,部分地區地下水出現超采,直接影響到水資源的高效利用、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水生態環境的健康。長期以來,因地下水超采致使地下水位持續下降,通過實施用水總量控制、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等部分地區地下水位止降回升勢頭明顯,有效遏制了地下水位進一步下降的態勢。
朝陽縣工業發展程度參差不齊,2020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的重復用水率78.7%,工業用水相對集中,用水水平低;此外,農業種植結構不合理,高效低耗水作物種植面積少,灌溉水利用系數低,居民節水意識薄弱且浪費水的現象普遍存在。
1)水源地水質較差。這主要體現在污廢水排放對飲用水水質造成嚴重影響,沿河建設的化工企業和工業園區存在飲水安全隱患。
2)水源地環境管理不規范。①水源地保護相關制度和標準不規范,尚未形成系統完善的水源地環境檢測體系和分級保護標準規范;②監管力量薄弱,加之水源巡查隊伍、監測儀器設備不足尚未形成自動監測網絡。另外,大部分地區沒有備用水源,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較低,集中供水率普遍不高。
3)水源地保護機制不健全。各級政府僅僅負責本轄區內的環境質量,跨行政區水源保護區管理與劃定過程中易出現左右岸、上下游糾紛。
朝陽縣再生水利用為零,地表水開采程度低而局部地下水過度開采。通過合理配套工程措施充分發揮水資源效益,對地表水與地下水,本地水與外調水進行合理調配;加快污水處理及回用工程建設步伐,進行新鮮水和再生水聯合調配。采取調整用水結構、提高水費征收標準、外調引水等手段,有效緩解用水緊張的局面,促進水源合理配置,逐步解決地下水超采的問題[1]。
對此,為協調好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處理好上下游、左右岸、不同區域間的用水需求,統籌好當前發展用水與長遠發展用水關系,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緊緊圍繞突破C促進遼寧經濟區、支撐和保障沿海經濟待建設,以及構建“東水濟西”水資源總體配置格局要求,朝陽縣新縣城供水由引白入朝供水工程配置,從水廠開始鋪設管路10km,自流將水引到新縣城。
加大灌區節水改造和設施節水農業的發展力度,進一步完善用水計量設施。加快對現有冶金、鑄造、建筑材料、農產品加工等工業用水大戶節水技術改造,建設污水回用設施提升工業重復用水率[2]。新建、改擴建項目按照要求配套集水設施,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施工、投產。加快朝陽縣污水廠工程與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設,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使用再生水;加強城鎮公共建筑和住宅節水設施建設,普及節水器具,加快中水設施建設。
加快建立城市再生水利用技術體系,結合城市污水規模與來源科學運用再生水輸配、處理技術,將再生水用于工業、城市綠化、河湖景觀、城市雜用、洗車、地下水補給以及公共建筑生活雜用水[3]。編制水資源規劃,合理確定生態最低需水量和水資源開發限度,統籌規劃生態環境、生產生活用水明晰開發利用“紅線”,加快完善取水許可控制體系,貫徹實行論證制度,強化取水許可監管和水費征收力度,充分發揮水資源保護、節約、配置中水費的調節功能[4]。
1)地表水水源地防護工程。通過建設水源保護區隔離防護工程,綜合治理入河排污口和污染源,并提出排污口封閉、搬遷、分流,面源治理,固體廢物清理處置,污染底泥清淤等措施的工程方案。
2)地下水水源地整治工程。其一,建設生物與物理隔離工程,如防護林、圍網、護欄等,加強水源區保護,以防水質水量受人類不合理活動的影響[5]。其二,禁止在水源保護區農藥、化肥的施用,嚴禁重要地下水源污水灌溉;嚴格禁止采用滲坑、滲井等向地下排污。
1)加大節水宣傳,普及節水知識。通過組織上街宣傳、校園節水宣傳等切實提升節水意識,采取宣傳冊發放、節水廣告制作等實現家庭生活節水普及,從而達到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的目的。
2)完善規章制度建設。以文件的形式發布水源管理相關制度,規范取用水、節水行為。同時,在農業領域大力推廣管灌、噴灌滴灌、微噴等節水灌溉技術,節水灌溉工程率達到66.73%。
3)加強節水型新技術、新器具的推廣應用。積極鼓勵企業自主投資節水改造,降低水耗,從而提升用水效率,逐漸增加全縣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降低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
朝陽縣水資源不足對經濟發展已構成明顯制約,為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以及解決水資源短缺的難題,支撐保障生態優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的朝陽,必須從水資源利用與管理、開源與節流、開發與保護處罰,以實行碧水藍水保衛行動、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節水行動等為契機,統籌保障生態與生活生產用水、非常規與常規水、本地水及外調水,以“補、蓄、調、引、節”為抓手,有序壓減地下水開采量、不斷提升非常規水利用水平、逐步增強地表水供應能力、深度挖掘節水潛力,堅持走水資源合理開發與永續利用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