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薇,蘆婷婷,江信東,黃安邦
(1.寧波寧大地基處理技術有限公司,浙江 寧波 315211;2.中國建筑西南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52;3.中國地質調查局 地質災害防治技術中心,四川 成都 611734)
本構模型是土力學中的核心內容,近年來受到學者廣泛關注[1-2]。Krajcinovic等[3]、唐春安[4]和曹文貴等[5]國內外學者將統計學和損傷力學有機結合,提出統計損傷本構模型并應用到巖土體材料本構關系模擬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飽和土是一種固-液二相體系材料,其內部空隙被水充填,在外界荷載作用下易發生變形破壞,對基礎工程、巖土工程等的安全建設及營運造成威脅。模擬飽和土的本構關系,可為深入認識飽和土工程力學特性提供參考。
目前對飽和土本構關系研究已有較多成果,莫瑞[6]在巖石統計損傷模型的基礎上,引入飽和土有效應力原理,得到飽和土統計損傷本構模型;曹文貴等[7]結合巖石統計損傷模型構建方法,構建在特定圍壓下的飽和土統計損傷本構模型;胡小榮等[8]在三剪統一強度準則的基礎上,結合劍橋模型,得到飽和砂土三剪彈塑性邊界面模型;鄧岳保等[9]基于飽和土熱固結響應,得到新的可反映溫度變化的有效應力原理。
目前已有一些飽和土統計損傷模型相關成果,但多是通過巖石統計損傷模型構建方法,引入有效應力原理而得,其模型內在的性質可能存在與飽和土相悖的地方。鄧肯-張模型是一種基于試驗成果的線性本構模型,在土體本構關系描述中廣泛應用,但鄧肯-張模型由于自身局限性無法反映土體內在性質的變化。鑒于此,本文基于傳統鄧肯-張模型,引入統計損傷理論,建立一種新的飽和土鄧肯-張統計損傷模型。通過鄧肯-張統計損傷模型描述飽和土變形,為飽和土變形破壞過程深層次認識提供參考。
采用CSS-2901TS型土體三軸試驗機開展固結排水常規三軸壓縮試驗,土樣取自某邊坡,該邊坡長期受庫水位影響處于飽和狀態,取樣密封后運回實驗室制作成φ40 mm×80 mm的真空飽水重塑樣。土樣的平均濕密度和干密度分別為2.07 g/cm3和1.58 g/cm3,孔隙比為1.5,壓縮模量為24.157 MPa,黏聚力為0.035 MPa,內摩擦角為20°。根據試樣所處應力環境,取試驗圍壓為100、200、300和400 kPa。三軸固結排水試驗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偏應力-應變曲線Fig.1 Deviatoric stress-strain curve
由圖1可知,偏應力-應變曲線形態近似為雙曲線,當土樣處于低應力狀態時,曲線近線性;處于高應力狀態時,曲線逐漸偏于應變軸,表現出一定非線性特征。鄧肯-張模型是一種基于試驗成果的線性本構模型,從土體內部性質而言,鄧肯-張模型無法體現飽和土體的非線性力學性質,但該模型也存在著參數少、結構形式簡練的優點。故本文選擇鄧肯-張模型為基礎模型,引入統計損傷理論,將線彈性模型改進為反映土體損傷累積連續不可逆的非線性模型,從而得到飽和土修正鄧肯-張模型。
依據Lemaitre[10]等效應變原理,假定宏觀應力σ作用在損傷材料上,其產生的應變ε與有效應力σ′引起無損材料的應變ε′相等,即
ε=ε′。
(1)
土體實際上處于三維應力狀態,于是有
σ′=σ/(1-D),
(2)
式中,D為損傷變量。
傳統鄧肯-張模型的本構方程為
(3)
式中,a、b為試驗參數。
結合式(2)、(3)可得
(4)
考慮到土體內部微缺陷發展具有隨機分布特性,引入統計損傷理論,假定微元強度F=f(σ′)[11]服從某概率分布P(F),于是損傷變量D為

(5)
式中,F為土體微元強度的隨機分布變量,F的概率密度函數為P(F)。
統計損傷理論中,應用較多的概率分布主要有Weibull分布、冪函數分布、正態分布等,唐春安[4]發現Weibull概率密度分布可能存在尺寸效應不適用的情況,陳立宏等[12]認為正態分布可能使強度為負,而冪函數分布結構簡單,且參數少,形式簡單,故本文采用冪函數概率密度分布

(6)
將式(6)代入式(5)得

(7)
假定微元強度F遵守Mohr-Coulomb強度準則

(8)
式中,c為黏聚力,φ為內摩擦角,第1節中已給出。
聯立式(4)、(7)可得
(9)
式(9)即為本文基于統計損傷理論的鄧肯-張修正模型。
修正模型包含a、b、m和F0共4個參數,其中a、b為鄧肯-張模型中的試驗參數,m、F0為統計分布參數。
根據鄧肯-張模型參數確定方法,a為初始切線模量Eu的倒數
(10)
參數b為極限偏差應力(σ1-σ3)ult的倒數
(11)
偏應力-應變曲線中的漸近線所對應的縱軸值即為極限偏差應力(σ1-σ3)ult。參數a、b的確定方法如圖2所示(以圍壓400 kPa偏應力-應變數據為例),試驗參數a和b值如表1所列。

圖2 參數a和b求解示意圖Fig.2 Schematic of solution for parameters a and b solution

表1 參數a和b值Table 1 Values of parameters a and b
式(9)可變形為
(12)
在式(12)等號兩側同時取對數得
(13)
式(13)可變形為如下線性方程形式
Y=mX+P,
(14)

通過上述線性擬合方法,得到擬合結果如表2所列。

表2 參數m和F0值Table 2 Values of parameter m and F0
為驗證本文基于統計損傷理論的鄧肯-張修正模型的可行性,將修正模型與傳統鄧肯-張模型同時對本文飽和土偏應力-應變曲線進行辨識驗證,辨識結果如圖3所示。
從圖3中分析可得,本文基于統計損傷理論的鄧肯-張修正模型的辨識能力較好,擬合精度較高,平均R2達到0.987 4,傳統鄧肯-張模型擬合效果次之,R2僅有0.925 3,且對偏應力-應變曲線中應變4%~12%段的曲線擬合偏差較大。為了驗證本文所建模型對不同飽和土的適用性,引用文獻[6]中飽和土相關試驗數據,通過本文所建模型進行辨識,得到試驗值和理論值對比曲線,如圖4所示。

圖3 模型辨識結果對比Fig.3 Comparison of model identification results
由圖4可看出,傳統鄧肯-張模型的R2為0.903 5,在軸向應變0~13%之間,理論值明顯低于試驗曲線,在軸向應變13%~18%之間,理論值明顯高于試驗曲線,存在較大偏差。而本文所建模型的R2為0.981 3,相比傳統模型,擬合精度更高,能較好地描述飽和土變形全過程。
傳統鄧肯-張模型為線性模型,不具備反映飽和土內在性質變化的特點。本文在傳統鄧肯-張模型的基礎上引入了統計損傷理論,得到基于統計損傷理論的鄧肯-張修正模型,該模型具有良好的曲線辨識能力,能較為準確地描述飽和土的變形全過程,使模型內涵更為豐富。
通過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開展了飽和土常規三軸固結排水試驗,其偏應力-應變曲線形態近似為雙曲線,當土樣處于低應力狀態時,曲線近線性,處于高應力狀態時,曲線逐漸偏于應變軸,表現出一定非線性特征。
(2)根據飽和土非線性特性,選擇鄧肯-張模型為基礎模型,引入統計損傷理論,得到改進后的修正模型。依據鄧肯-張模型自身特性和參數線性擬合的方法,確定模型參數。
(3)本文的修正模型沿用了傳統鄧肯-張模型的模型框架,具有結構簡單、參數較少的特點,便于應用。采用修正模型和傳統模型對飽和土試驗數據進行辨識驗證,對比辨識效果,證明了修正模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