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并不神秘,所有的發明創造都源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用好系統的創造力培養方法,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小小的創新發明家。
幼兒園的孩子能發明創造嗎?看到這個問題,你的第一反應應該是不可能吧?但現實生活中還真有一批小小創新發明家,他們還屢次在國際發明展上獲獎,并被中國發明協會授予“小小會員”的榮譽稱號。這次程淮教授圍繞巧思法解讀了幼兒園孩子創造力培養的秘籍。讓我們先來看看孩子們的發明創造。
幫助色盲人群過馬路的
紅綠燈裝置
在幼兒園的“每周一問”活動中,有一個孩子提到他的鄰居高奶奶患上了色盲癥,過馬路的時候因為沒有辨識清楚紅綠燈被車撞倒而去世了。這個問題引發了孩子們的討論,大家紛紛為解決色盲患者過馬路紅綠燈裝置的問題出主意。一個叫顏百寬的小朋友提出了一個方案,在紅綠燈上貼上一層膜,紅燈亮的時候顯示一個“X”,代表不能通過;綠燈亮的時候,中間就顯示一個“○”,代表可以通過;黃燈亮的時候是一個“Δ”。為尊重、珍惜和保護孩子的創造力,我們幫助他申請了國家專利,并制作模型,在第43屆克羅地亞國際發明展上,這個發明獲得了金獎,同時也獲得了全場唯一的最佳國際青少年發明獎。
智能吃藥提醒藥盒
爺爺因為年老多病需要吃很多藥,但經常忘記按時吃藥怎么辦?如何能讓爺爺既能按時吃藥,又不需要家人的提醒呢?有兩個孩子就想到要發明了一個吃藥提醒的小工具。首先,把爺爺一周要服用的藥物放在盒子里,這個盒子可以設置鬧鐘,還能設定吃藥提醒,一到吃藥的時間,盒子會用語音提醒爺爺——“爺爺該吃藥了?!笨紤]到老年人聽力下降的問題,這個藥盒除了有聲音提醒以外,鬧鐘響時還會亮燈,只要摁下開關,聲音就會停止,燈也不亮了。更為巧妙的是,按下開關后,爺爺當時需要吃的藥會自動彈出來。這兩個孩子的發明獲得了國家專利,在國際發明展上獲得了金獎,還獲得了宋慶齡兒童創意發明獎。
你可能會問,這些孩子是怎么能這么有創新能力的呢?一個好消息是,通過學習巧思法這個系統的創新方法可以習得。
創造源于生活
其實,通過這兩個具體的故事,我也想說,創造力并不神秘,所有的發明創造都源于生活,源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這些發明創造之所以能獲得國際大獎,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孩子們關注到了弱勢群體和特殊群體,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創造力作品背后體現的是孩子的仁愛之心和人類最寶貴的情感,這點也特別打動評委。
創新能力培養是有方法的
只要孩子關注生活中的問題,系統地學習巧思法,即“創造性解決問題方法論”,就能獲得更好的創新能力。前面獲獎的幾位小朋友都經過了巧思法的學習。如今已有200余位幼兒園的小朋友因出色的創意發明獲得了“中國發明協會小小會員”稱號。
“ 巧思法”將兒童解決問題的過程劃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問題-探索-優化-展示-行動。巧思法的基本理念是發現真問題,解決真問題,真解決問題,培養孩子既要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又要關注他人與社會的需要。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
鼓勵提問
我認為一切創新源于解決問題,特別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所以巧思法的第一個關鍵詞就是問題。只有先發現了問題,接著分析問題,才有可能去解決問題。所以,要培養孩子成為“問題大師”,讓他敢提問、愛提問、會提問、巧提問。據說,猶太人在家庭教育中就特別鼓勵孩子發問,而且以問倒老師為榮,回家后父母跟孩子交流的內容常常有這個問題:“今天你問老師什么問題了?”
相比之下,我們的家長把孩子從幼兒園接回來后,大多關注的是今天吃了什么,學了什么,念了多少兒歌,做了多少算術題。所以,我也想借此呼吁家長,以后也經常問孩子這樣一個問題:“今天你向老師提出什么有趣的、有價值的問題了嗎?”多鼓勵孩子自主提問和探索。
我們在幼兒園設置了“每周一問”活動,即讓孩子把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實問題帶到幼兒園,匯集到問題庫里,再讓孩子投票或討論選擇要大家一起解決什么樣的問題,然后進行探索。前面我講到的如何幫助色盲人群安全自主地過馬路的問題,就是源自我們幼兒園的“每周一問”。當這個孩子把問題帶到幼兒園之后,受到了大家的關注,所以就一起來討論解決。
倡導優選思維
在色盲人群過馬路這個問題上,孩子們需要探索的是,怎樣能讓色盲的人安全、自主地過馬路。有的孩子提到,既然他們分不清紅綠燈,那就把紅綠燈全部換掉,用其他的工具替代,這時候馬上就有其他孩子反對,因為如果全世界的紅綠燈都被換掉,太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了。有沒有優化方案呢?
● 優選思維是“既要…又要…”的創造性問題解決思路
答案是肯定有。巧思法關鍵在于一個“巧”字。但是在找到巧妙的優選方案之前,我們應該先幫助孩子建立一種“優選思維”,即在遇到兩難和多難問題的時候,找到最佳解決方案的創造性思維。這是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庸智慧的一種思維方式,倡導“既要…又要…”,魚與熊掌兼得。下面,我們通過一個例子,具體看一看什么叫作優選思維。
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你開車經過一個車站,有3個人正在等公交車。一個是垂死的病人,很可憐;一個是醫生,他曾經救過你的命,是你的恩人,你做夢都想報答他;還有一個是你的夢中情人,也許錯過這次機會,就再也見不到他了。但是你的車只能再坐一個人,你會如何選擇?為什么?
顯而易見,讓任何一個人上車,都不是最優解決方案。那么,網上討論的最佳方案是什么呢——我下車,讓醫生帶著病人到醫院去,因為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而我和夢中情人去約會,暴風雨反而增添了約會的浪漫色彩。好像這便是最佳解決方案了。
但是,按照優選思維的理論,應當在解決兩難或多難問題中平衡各方利益,使得所有相關方的利益最大化。但在上述這個所謂最佳方案中,沒照顧到誰呢?——只是讓我的救命恩人也就是那位醫生去履行天職而沒有對他有任何表示。所以我認為最佳解決方案應該再補充一條,就是我和夢中情人約會后,再一起到醫院去看望醫生,并開回自己的車。
● 借助巧思板,幫助孩子用好優選思維
如何讓孩子也能學會用優選思維解決兩難問題呢?能否借助一種可視化、操作化的工具讓孩子容易理解并學習掌握這種高級思維活動呢?于是我發明了一種專門用來解決兩難問題的思維工具——巧思板,即問題解決板。能讓孩子帶著問題來,帶著解決方案走。
比如在前面如何提醒爺爺吃藥這個問題中,孩子就是利用巧思板找到優選方案的。具體操作是這樣的——為了解決爺爺按時吃藥的問題,孩子最開始分析了爺爺的兩難選擇:即到底是每次都讓家人提醒爺爺吃藥呢,還是爺爺自己想辦法按時吃藥呢?這兩種選擇中的每一種選擇都有優缺點。孩子們需要學習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對每一種選擇進行優缺點分析。在巧思板上,笑臉表示優點,哭臉表示缺點,于是孩子就在巧思板上分別列出每一種選擇方案的優缺點。第一種方案的優點是爺爺可以按時吃藥,缺點是要家人必須要按時提醒;第二種方案的優點是不需要家人提醒,缺點是爺爺可能會忘記吃藥,耽誤病情。優選思維就是把兩種方案的優點合二為一,即“笑臉+笑臉=優選解”。所以孩子直接取兩個笑臉下的優點,即爺爺既可以按時吃藥,又不需要家人提醒。根據這個優選方案,孩子們關于吃藥提醒藥盒的創意就是這么想出來的。
一塊小小的巧思板,不僅有著一分為二與合二為一的完整的哲學基礎,蘊藏著西方的分析思維與東方的整合思維,而且融合了東西方的文化特征,凝聚了東西方的智慧。巧思板幫助孩子對自己的思維和推理清晰可見,它使孩子學習優選思維這種深奧的思維方式進而創造性解決問題變成了可能。
敢于質疑
敢于質疑權威,具有批判性思維,勇于堅持真理,是創新人才重要的人格特質,是必備的非智力品質。歷史上有很多人為了堅持真理甚至放棄了生命,但是這種敢于質疑的精神是值得提倡和學習的,因為只有獨立思考和創造,才能產生從0到1的突破。應該注重在生活的點滴中培養孩子的質疑精神。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父母可以多給孩子講一講那些追求真理的故事。
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防控感染最簡單、最有效的措施中,“手”當其沖。七步洗手法已經是幼兒園小朋友都能熟練掌握的衛生方法。然而,首倡手衛生的先驅者、手衛生之父塞麥爾維斯卻因此在悲憤中含冤死去。這個關于堅持洗手的故事就可以講給孩子聽。很久以前的歐洲,醫生們自認為自己很高貴,所以在給病人做檢查和手術之前是從不洗手的。當時奧地利的一個婦產科醫生塞麥爾維斯提出產婦的產褥熱是由于醫生不清潔的手給產婦進行檢查造成的,所以他倡導洗手。結果洗手后再進行檢查,維也納醫院的產婦因產褥熱的死亡率確實由18%降到了2%。但是由于他的這種做法觸犯了醫生的權威——把產褥熱的責任怪罪在醫生頭上是大逆不道的,所以他被解聘了。后來,他到另外一家醫院堅持洗手后再進行檢查的方式同樣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是依然沒有人相信,他又被趕出了醫院。在塞麥爾維斯去世兩年后,人們在顯微鏡下發現了細菌。事實證明了被稱為“醫學界叛徒”的塞麥爾維斯是正確的,因此他被稱為“母親們的救星” “手衛生之父”。后來人們為了紀念他,為他建了紀念館,豎了紀念碑,他的肖像被印上匈牙利的硬幣,用他的名字命名布達佩斯最著名的醫科大學。